聊齋故事—三生

聊齋故事—三生

湖南的某生,能夠記得前生三世的事情。

第一世:某生為一縣縣令,又做了當年鄉試負責閱卷的內簾官。

當地頗有名氣的讀書人興於唐前來應考,不想被除其名使他落了榜單。他到回家中悲憤交加,不久就鬱鬱而終。死後,他雙手高舉考卷來到陰曹地府向閻王鳴冤訴告。閻王接受訴狀的消息迅速地傳遍陰司每個角落。在地府中因為被黜落榜單冤憤而死的孤魂野鬼何止上萬,大家不約而同地聚集成群,共推舉興於唐為領頭人。

牽連的鬼魂時間跨度長,數目太過龐大,陰司上下極為重視。不久後,某生的鬼魂被鬼吏勾到了地府與興於唐當面對質。閻王正襟危坐森羅寶殿,聲如洪鐘地審問道:“你負責評閱試卷,就該為朝廷推舉賢才,卻為何把有才華的讀書人拒之門外!”堂下某生跪拜著辯解道:“回稟閻羅王,考核自有鄉試主司,小人不過是奉命行事罷了!”

閻王聽後,從籤筒裡扔下一根令籤。鬼吏接旨後便去人間押解主司了。過了很久,主司鬼魂被勾來跪在了堂下面。閻王轉述了某生的辯詞,主司說道:“某生含糊其辭罷了,即使真有景秀文章,批閱試卷的房官不推薦上來,我又怎麼能看到?”閻王厲聲呵斥道:“休得相互推諉,你兩同屬失職,罪過相當,例律理應受到杖刑!”鬼差得令後拉下二人前去行刑。大堂中的原告興於唐很不滿意判罰,當堂鳴冤不平。臺階兩旁圍觀的萬千冤魂齊聲附和,一時間大堂內怨氣滔天。

閻王詢問冤魂吵鬧的緣故,興於唐帶頭大聲說道:“我覺得罰杖刑實在太輕了,必須把他兩挖掉雙眼,才能對得起這些錯過的景秀文章!”閻王聽後執意不許,眾冤魂不滿地抱怨聲愈加高漲。閻王趕忙安撫眾鬼說道:“他兩不是不想得到一篇好文采的文章,而是見識太過淺薄了。”眾鬼對閻王的說辭大為不滿,紛紛請求開胸破膛挖了的他二人的黑心。鬼怨滔天,閻王只得妥協。鬼差得令後,三下五除二扒下了他兩身上的袍子,用一把雪白刀刃的尖刀把他二人剖胸剜心。兩人倒在血泊中痛苦得哇哇大叫。

眾冤魂紛紛拍手稱快,興高采烈地說道:“我們整日遊蕩在九泉之下,一直未找到能夠伸張心頭怨氣的人。今天看到興先生為我們主持公道嚴懲這罪惡之人,我們心中的怨氣已經全都消散了!”說完,千萬冤魂齊身拜謝興於唐後,一鬨而散。

第二世:某人生已受剖刑,地府千百年來冤魂的怨氣也得已發洩,閻王即責令他轉世投胎。鬼差押解某生投胎在了陝西一戶貧民家中。

某生二十多歲的時候,正值當地匪寇猖獗,他莫名其妙地身陷賊群當中。有兵巡道率領官兵前去剿匪,這幫匪寇不過是些當地無所事事的散戶,都是一群烏合之眾。在官兵的圍剿下他們不堪一擊一衝而散。這次剿匪俘虜了很多的人,某生來不及逃跑也被抓獲在其中。他開始時心中暗存僥倖,覺得自己並不是匪寇,等會上堂講明原委便可被當堂釋放。

他上了大堂叩拜了堂官,發現堂官年齡也就只有二十多歲。再仔細一看,竟然是前世冤家興於唐。某生暗呼不好,心道:“我這下可算是完蛋了!”果然不出所料,所有被抓的匪寇當庭釋放,唯獨某生是最後一個押上大堂的,不容他百般辯解,竟然只把他斬首示眾,以儆效尤。

某生又被鬼差押解到森羅寶殿之上,他痛哭流涕地狀告興於唐公報私仇。閻王並沒有當庭傳喚拘役來興於唐,只是等他福壽到盡再做發落。這樣等了整整三十年後,興於唐陽壽已盡,兩人再度來到大堂上當面對質。興於唐被判草菅人命,來世罰做了畜生界。

根據,卷宗記載某生的生平言行,發現他曾經毆打過父母,犯了忤逆之罪。懲罰與興於唐同等,理應也該處罰投生畜生界。某生害怕來世再遭到打擊報復,懇請閻王罰處自己當做大生畜。

閻王應諾,判處某人轉世為大生畜,興於唐轉世為小生畜。

第三世:某生出生於順天府城中的一處狗棚當中。

一日,某生正橫臥在街邊曬著太陽。有南方來的客商,帶著一隻大小如狸的金毛犬,從它身旁經過。某生懶洋洋地放睜眼望去,心中興奮萬分。這隻小金毛犬不是別人,正是前世的冤家興於唐。仇人見面分外眼紅,某生仗著身大體壯猛撲了上去,發誓一定要咬死興於唐已報前世之仇。

可惜,萬萬不曾想到,他實在是低估了對手的實力。大狗的喉嚨被小金毛緊緊地一口咬住,如同系在脖子中的鈴鐺一樣,任憑大狗瘋狂地撲騰傲叫,也無濟於事。剎那間,大狗低頭猛得向一邊甩去,小金毛的身體隨之飛在了半空中。大狗乘此良機一口咬住了它的身體。兩隻瘋狗在街中互相撕咬,拼勇鬥狠兇惡異常,圍觀眾人都不敢上前解開。

不過一會兒,大小兩隻狗就在鬥毆中雙雙死了。

兩人互相撕扯著再次來到地府,在大堂上大吵大鬧爭論不休。閻王見狀,無奈的嘆了一口氣,說道:“冤冤相報何時了!你們這樣子何時才是個頭啊,我替你們把這恩怨解了吧!”

於是,閻王判興於唐來世為某生的女婿。

第四世:某生出生在山東省的慶雲縣,二十八歲時就中了舉人。他有一個女兒,文靜漂。很快女兒到了談婚論嫁的年紀。世家大族中上門提親地人絡繹不絕,都快要踏平了大門的門檻。某生對上門提親的這些青年才俊很不以為然,皆不合心意,全都回絕了。

一日,他偶然間路過臨縣,遇到學使正在對當地生員進行歲考。他翻看試卷後,發現歲考第一名是個姓李名實興的少年,寫得一首景秀佳文,才氣文筆非常符合自己的心意。隨即,讓下人喚來李實興用好酒好肉熱情款待他。期間,某生詢問了李生的籍貫出生,正切中下懷他還未婚,便當下決定把女兒嫁給了他。

人們都說某生是因為愛惜人才,殊不知其中的前世因果關係。不久後,李實興娶了某生的女兒,夫妻之間相處的美滿幸福。然而女婿仗著自己滿腹經綸才華橫溢,慢慢地看不起了某生。常常在言語間冷嘲熱諷侮辱與他。發展到後來,甚至一年多都不上門看望他一次。某生也只能在孤寂中默默忍耐下去。

後來,女婿中年時坎坷不順,生活艱難窘迫。他又苦於科舉屢試不中,在人生道路上大為困惑。這時,某生不計前嫌,為他百般鑽營出謀劃策,終於讓他在考場之中揚名立萬。

從此以後,兩人和好如初,情同父子。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