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研究黃河上游地質,取得一個重大發現:大禹治水是真實歷史?

關於大禹治水,最早的記載來自於“遂公盨”(見下圖),為西周初期鑄造,距今2900多年,2002年在海外被中國專家意外發現,底部銘文10行98字,提及了大禹及德治,如“

天命禹敷土,隨山浚川,乃差地設徵,降民監德,乃自作配鄉(享)民,成父母”;最早的史料文獻是《尚書》,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距今約2400餘年。

然而,大禹治水發生於公元前2000年左右,在大禹治水到遂公盨的1100餘年中,至今沒有找到一點大禹的文字或實物證據,包括殷墟甲骨文上,絲毫沒有提及大禹、夏朝等字樣。更為重要的是,大禹治理的大洪水,一直也沒找到地質證據。

正因如此,大禹治水飽受質疑,尤其國際學術界,普遍認為大禹治水只是一段神話,而非真實歷史。

那麼,大禹治水真是一段神話,或者是一段虛幻歷史?學者研究黃河上游地質時,卻取得了一個意外的重大發現,可能找到了開啟夏朝的那場大洪水證據。

學者研究黃河上游地質,取得一個重大發現:大禹治水是真實歷史?

1999年,在黃河上游的青海省民和縣官亭鎮喇家村,考古專家發現一座上古遺址,距今4000餘年,後來被命名為“喇家遺址”。

在喇家遺址,考古專家挖出了很多珍貴文物,比如一碗4000年前的麵條、製作精美玉器的作坊等,但最大的發現是:這是一座災難現場,原始先民瞬間遇難,至今還保持著生前的姿勢,西方龐貝古城與之一樣,這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唯一一處大型災難遺址(見下圖)。

龐貝古城是因為火山爆發,瞬間封印了這座小城,那麼喇家遺址遭遇了什麼災難,先民才被瞬間封印了起來呢?

學者在黃河上游地質考察時,揭開了喇家遺址災難的真相,與此同時發現,這一場災難可能就此開啟了大禹治水。

學者研究黃河上游地質,取得一個重大發現:大禹治水是真實歷史?

2007年,地質專家吳慶龍參加黃河上游積石峽地質考察時,偶然看到了一些特殊的碎屑,研究之後有了重大發現:這些碎屑就是上古一場巨大潰決洪水的沉積物,與喇家遺址遇難處於同一時間,而且通過電腦模型推測,這一場洪水規模很大,與大禹治理的大洪水高度相似。

因此,當時情形應該是這樣,即當地爆發了一場大地震,導致積石峽出現大規模山體滑坡,滑坡堵塞黃河6到9個月,形成了巨大的堰塞湖,最終由於水量持續增加,導致堰塞湖潰決,多達110億至160億立方米的湖水短期之內快速下洩,從而在黃河中下游周圍形成了大洪水。

至於喇家部落,在大地震中可能已經遇難,隨即先後而來的山洪和黃河大洪水,徹底摧毀了積石峽下游25公里處的喇家部落。

學者研究黃河上游地質,取得一個重大發現:大禹治水是真實歷史?

那麼,積石峽(見上圖)堰塞湖帶來的這一場大洪水,規模究竟有多大?

美國珀杜大學教授達里爾·格蘭傑認為,“差不多與世界第一大河亞馬孫河曾發生的最大洪水相當,位居地球近1萬年內發生的最大洪水之列”。

吳慶龍:這樣規模的洪水災害在中國(有確切記載的)歷史時期內沒有發生過,是一場非常罕見的巨大洪水,因此,我們推斷它應該就是與‘大禹治水’有關的那場大洪水。

根據《尚書》記載,大禹治理的洪水,規模非常驚人,“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昏墊”,意思是大水與天相接,浩浩蕩蕩包圍 了大山,淹沒了山丘,民眾被大水吞沒。顯然,以積石峽堰塞湖的規模,完全可能在黃河下游周圍造成這一場景。

令人疑惑的是,不少記載大禹治水的文獻中,為何沒有降雨的記載?甚至有學者考證,認為大禹治水期間,還曾乞求下雨。可見,這些也佐證了大洪水來自於積石峽堰塞湖。

學者研究黃河上游地質,取得一個重大發現:大禹治水是真實歷史?

更為重要的是,根據對被埋幼年人骨的碳14年代測定,得出了這一個時間座標:公元前1920年左右。

如果這一結論正確,那麼大洪水就發生於距今3920年左右,大禹由此治水。然而,根據史書測算,夏朝始於公元前2070年,是大禹兒子創立,因此大禹治水應該還在前面,即在距今4070年之前治水。

那麼,到底是史書年代記載錯誤,還是這一考古推測的大洪水不可信?

位於河南的二里頭遺址,一直以來被認為最可能是夏朝的都城,但二里頭遺址卻存在一個時間問題,即開始年代為公元前1900年左右,與史書記載的夏朝開啟相差了170餘年。

然而,如果二里頭遺址與喇家遺址聯繫起來,或許就是大禹治水和夏朝建立的真相了:公元前1920年,積石峽堰塞湖潰決,此後大禹開始治水,經過20年治水或權力鬥爭,最終於公元前1900年,夏啟在河南二里頭附近建立了夏朝。

學者研究黃河上游地質,取得一個重大發現:大禹治水是真實歷史?

當然,積石峽的這一場大潰決,帶來的是不是大禹治理的大洪水,如今還有不少學術爭議,但不管如何,這至少證明大禹治水未必僅是神話,更可能是上古發生的一場真實歷史。如果大禹治水是真實歷史,那麼因治理大洪水而得國的夏朝,自然也就有了科學基礎。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