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的“成年人”,你敢承擔幾次生活的變故

美國康奈爾大學曾做過一次試驗:將青蛙放入沸水中,青蛙瞬間像觸電似的逃離沸水,而當把青蛙放入溫水時,青蛙並無掙扎,直至被活活煮死而告終。

青蛙倖免於沸水而滅頂於溫水的結局,很是唏噓,這不僅讓人想到了孟子所說的: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

01 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

其實青蛙原本是不該活活被煮死的,它都經歷了沸水的生死時刻,生存存亡之時都能置之死地而後生,為啥在安逸的環境裡卻被幹掉了?

原因其實很簡單,只是在沸水裡,青蛙時刻保持著警惕,隨時準備為保命而拼搏。而在溫水裡,一是放鬆了警惕心,二是舒適讓青蛙喪失了憂患意識。

35歲的“成年人”,你敢承擔幾次生活的變故

這像極了成年人,從初涉職場的激情滿滿,俯下身並保持不斷的求知慾,而且每天都保持著極度的憂患意識。因為不努力就無法生存下去,不學習沒辦法得到領導的青睞和社會的認知。只是隨著從小白到幹練的過程中,逐漸安於現狀,貪圖安逸。

經過多年的文火慢燉後,當意識到自己已經無法適應環境,不得不行動時,就像被溫水煮透的青蛙一樣,早已錯過了最佳的逃生時機,等待的只是悲哀、遺憾和無助的成年人。

所以說35歲對成年人來說是一個分水嶺,就像逆水行舟一樣不進則退,直到退無可退。

02 成年人的危機意識

每個人都希望無論是生活、工作還是學習中,都能一帆風順,而不希望遭遇挫折與危機。

但是有一種怪狀:我們越抗拒的,越會持續,越害怕發生的,越會發生。所以說,與其混混沌沌的生活,不如早點覺醒,去承受和承擔外部的壓力,時時具備憂患意識。

35歲的“成年人”,你敢承擔幾次生活的變故

這樣做的好處是,會更好地具備適應能力和舉一反三的能力,而不至於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喪失應對和主動的能力。

成年人的危機意識,早覺醒,早受益。

03 在自危中前進

人人都喜歡舒適,沒有壓力的生活,因為貪圖享受是人的天性。

只不過,早吃苦晚吃苦,終有一天得吃,與其等35歲以後在不知所措中懊悔,不如在25歲時爆發和提升能量以及段位值。

危機意識只要不過度,都是有益的,而外部惡劣的條件可以造就一些堅韌的品質。比如:貧窮而絕望的生活可能鑄就出剛毅的性格;無助而迷茫可能會開闢出另一條出路。

35歲的“成年人”,你敢承擔幾次生活的變故

相反過於舒適和沒有危機感的生活,更容易使人誤以為現世安穩,歲月靜好。而一旦在“一片晴好”中拋錨後,就意味著“湮滅”與“絕望”。

所以說危機感大多數情況下並非是壞事,正常情況下,人的潛力只表現出了20%,而在危機感的刺激中,很大概率可以挖出潛藏的80%的潛能。

這樣看來,危機感對於成年人來說是一種“因禍得福”的思維意識。

04 保持鈍感力

風雲變幻,節奏極快的生活下,居安思危變得尤為重要,換句話說就是通過居安思危中不斷歷練中,漸漸擁有“鈍感力”。

日本作家渡邊淳在《鈍感力》寫道:"鈍感力"可直譯為"遲鈍的力量",即從容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傷痛,堅定地朝著自己的方向前進,它是"贏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簡而言之,就是將所有負面的東西變成智慧與前進的階梯,那麼我們該如何將壓力狀態轉化為鈍感力呢?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做起:

第1,將一事無事轉化為事事努力,精益求精,不過度在乎結果,而在於怎麼把過程做好;

35歲的“成年人”,你敢承擔幾次生活的變故

第2,重新衡量個體價值,比如說:想要什麼?擅長什麼?如何將擅長的事情做到極致?

第3,否定自己,重新出發。比如說既捨不得眼前的芝麻,又想到遠方的西瓜;既想改變自己,又不忍心否定過去;既想改變生活方式,又前怕狼後怕虎。

這3點認知尤為重要,而最關鍵的是我們一定要明白,所有的經歷都是積累和向前一步嘗試的,從來沒有一勞永逸的美好生活。

只有跑,快點跑,跑得快,才能像風一樣自由,才能不在35歲以後被生活所綁架。要知道,不值錢的人在35歲很容易被淘汰。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