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偶到底要不要門當戶對?

擇偶到底要不要門當戶對?

我在網上看到過一份“相親價目表”,在這個表裡,戶籍、 學歷、房產、汽車以及女性的外貌,都被明碼標價,據說這個“相親價目表”在北京各個公園的相親角里流傳。很多人抱怨,相親這種私密的事情已經成了“明碼標價,公開銷售”。

這個現象背後,其實是擇偶標準的問題。所謂擇偶標準就是“跟什麼樣的人結婚”,也就是人們在婚戀的時候是根據什麼標準來選擇伴侶的。下面我來談談選擇伴侶時是否應當追求門當戶對,物質和感情應當如何取捨。

首先說說門當戶對。它的本意來自古代婚姻擇偶時的“木門對木門,竹門對竹門”。很早就有這樣的說法,木門指的是大戶人家,竹門就是小戶人家,即比較貧窮的人家。在傳統的中國社會里,婚姻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決定的,婚姻當事人沒有什麼擇偶的自由,那時父母和媒人主要考慮的擇偶標準就是所謂的“門當戶對”。

門當戶對這個東西聽上去是挺俗氣的,好像雙方的情感完全不在考慮之列。但是俗氣歸俗氣,你發現即使到了現在,到了主張戀愛自由、擇偶自由的時代,從統計調查結果上看,在所有的婚姻裡,絕大多數婚姻仍然是門當戶對的,這是一個現實, 也是一個常態。而那些門不當戶不對的婚姻則是非常態,這是為什麼?

所謂門和戶,實際上就是社會地位和社會階層。人們在擇偶的時候,總是會去找同一階層的人。比如說在朋友圈裡,在同一階層的人裡,比較容易找到合適的伴侶,原因在於處於同一階層的人,三觀容易比較接近,審美標準、生活習慣都比較接近, 所以更容易找到共同語言。比如說工人家庭愛打麻將,知識分子家庭有很多不會打麻將,他們休閒的時間會去看書、聽音樂, 耳濡目染,言傳身教,不同家庭的孩子從小接觸的朋友圈子、愛好、興趣、審美趣味和價值觀,都會不一樣。

人跟自己比較相同階層的人,容易產生感情,容易發生愛情,容易維繫感情。也就是說,門當戶對不僅能讓愛情順利產生, 還經常是親密關係的質量保證,所以門當戶對的人比較容易締結婚姻。這就造成了這麼一個局面:從統計結果上看,大家找的大都是同一階層的人。

那些門不當戶不對的婚姻反而是非常態的。那些跨越了階層的愛情或婚姻往往是因為發生了激情之愛。比如窮小子愛上富家女,富二代愛上出身貧寒的姑娘,王子愛上灰姑娘,富家千金愛上窮書生之類的。對這種非常態的婚姻,我當然取擊節歎賞的態度,尤其是門不當戶不對的,產生了激情之愛,最後還能步入婚姻殿堂的情況,我是衷心讚賞的。可惜,這種狀況只是非常態,常態還是門當戶對。

在擇偶標準問題上,我提醒大家: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 客觀來說,門當戶對確實是一條婚姻的捷徑,按照門當戶對的標準找配偶,可能能用最短的時間、花最少的精力找到一個符合標準的人。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一定不要忽略掉感情這個因素,這與你將來婚姻的幸福度是有直接關係的。我希望在擇偶時不要只看物質因素,希望年輕人在面臨婚姻時稍微浪漫一點兒。希望人們把情感因素放在前面,把物質條件放在後面, 我提倡的是這樣的選擇。

我想在最後給大家提這樣兩個建議:第一,如果你很想結婚, 那就不一定非要等到愛情不可,跟一個僅僅是肉體上的朋友或者僅僅是精神上的朋友結婚也無不可;第二,如果你並不是很想結婚,而且一定要等待愛情,那你內心要足夠強大,要做好終身獨身的準備,因為愛情發生的概率並不太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