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G E級雙車評測:同門不同命,直6憑何挑戰V8?

AMG E級雙車評測:同門不同命,直6憑何挑戰V8?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懂車帝原創 評測] 提到AMG你首先會想到什麼呢,動力強悍,V8發動機,一人一機親筆簽名等等。本期評測的主角之一E 63 S 4MATIC+身上這些顯著的特徵,代表著AMG的儀式感和情懷。

不過,節能高效和小排量環保趨勢下,這些個讓人留戀的理由,就像數字化社交時代紙質名片一樣,值得懷念但卻依稀漸遠。而E級AMG的入門車型E 53 4MATIC+,則是以性能著稱的AMG面向環保未來的更進一步,3.0升直列6缸、電子輔助渦輪增壓器、EQ Boost交流發電機、48伏輕混系統,這些前沿科技大量應用的同時,或許會讓你懷疑他的血統是否依然純粹。

AMG E級雙車評測:同門不同命,直6憑何挑戰V8?

來自阿法德巴赫的惡魔之手,能否讓E 53 撐起AMG的那份榮耀?在與E 63 S的對決之中,他又能達到前者的幾成功力?在性能和價格的天秤兩端,二者又是如何找到屬於各自的平衡點?本期懂車評測給你答案。

1.賽道成績

要說到高性能房車的標杆,身負AMG烙印的E可謂當仁不讓。憑藉一具3.0升直6發動機,E 53承接了E級AMG入門車型的衣缽,而E 63則作為AMG正統血脈的繼任者,恪守著4.0升V8動力的生存之道。在懂車帝金港賽車場上,它們到底會表現出多大差距,這場殊死較量,自然在所難免。

AMG E級雙車評測:同門不同命,直6憑何挑戰V8?

最終,E 63 S以1分18 35秒率先衝線,E 53最快單圈成績為1分21秒64。

AMG E級雙車評測:同門不同命,直6憑何挑戰V8?

AMG E級雙車評測:同門不同命,直6憑何挑戰V8?

儘管在單圈測試之前,我們已經預料到E 53肯定沒法在賽道上佔得先機,但3秒多的時間差著實不小,接下來我們將會結合加速、制動、麋鹿三個基礎性能測試環節,具體分析二者的差距從何而來。

2.加速測試

E 53 AMG的發動機採用全新M256 3.0升直列六缸雙渦輪增壓發動機,還搭載了48伏 BSG輔助電機,還有電子渦輪增壓器的加入,帶來了更強的動力參數和更低的油耗表現。而E 63 S AMG的落地價格要比E 53高出80多萬元,這樣的差價換來了一臺V8雙渦輪增壓發動機以及更強大的變速器,尾標上冰冷的鍍鉻數字,也絕對不是徒有其表。二者的加速特點,我們來通過加速測試具體分析。

AMG E級雙車評測:同門不同命,直6憑何挑戰V8?

0-100公里每小時加速測試,E 53最短用時4.90秒,平均加速度0.51g。對比之下,多了兩個氣缸、1升排量的E 63 S優勢明顯,3.35秒的破百用時比廠家給出的3.4秒官方成績還要快,平均加速度高達0.76g,相比小兄弟E 53,E 63 S在前中段有著更為充沛的動力輸出。

AMG E級雙車評測:同門不同命,直6憑何挑戰V8?

AMG E級雙車評測:同門不同命,直6憑何挑戰V8?

0-400米加速測試中,E 63 S以更大優勢獲勝奠定了基礎,最短衝線用時11.30秒,尾速輕鬆突破200大關,達到201.26公里/小時。而一旁的小弟E 53雖然也很努力,但最終13秒整的04用時還是落後了老大哥將近2秒,尾速只有177.19公里/小時。

AMG E級雙車評測:同門不同命,直6憑何挑戰V8?

回到懂車帝金港賽道的長直線,E 63 S創造了181.58公里/小時的最高車速,而E 53的成績則低了18.4公里/小時。車手反饋兩車在賽道上渦輪遲滯都不明顯,但E 63 S的動力來得更迅猛更直接。換擋方面,缺少Race模式的E 53顯得更為積極,比如長直線之後的10號、11號連續彎,E 63 S會持續拉昇轉速,而E 53則會多升一擋。

AMG E級雙車評測:同門不同命,直6憑何挑戰V8?

AMG E級雙車評測:同門不同命,直6憑何挑戰V8?

我們使用軸重儀分別測量了兩輛車的整備質量,E 53為1990千克,E 63 S為2045千克,雖然兩者的前後軸荷分配基本相同,但經過計算他們的實測質量功率比分別為6.2和4.5,從又一個角度解釋了為什麼E 63 S在動力性方面更佔優勢。

AMG E級雙車評測:同門不同命,直6憑何挑戰V8?

AMG E級雙車評測:同門不同命,直6憑何挑戰V8?

綜合測試成績不難看出,老大哥E 63 S的加速表現體現了AMG的最高水準,3.35秒的破百用時給了我們足夠的驚喜。相比之下,E 53實測和官方零百成績0.39秒的差值,證明了他還不能代表阿法德巴赫最純正的血脈。

3.制動測試

加速如洪水猛獸的同時,制動也必須穩如泰山。

E 53搭載了前四後單活塞卡鉗和通風制動盤,而E 63 S搭載了前六後單活塞卡鉗與碳陶製動盤,輪胎方面也是E 63 S在規格上略高一籌,在懂車帝金港賽道低速彎前的大力制動點,E 63 S縱向減速度達到了1.33g,E 53只有1.15g,更高規格的前制動系統和碳陶製動盤自然功不可沒,確保了E 63 S可以以更高的速度攻彎。另外根據車手反饋,E 63 S的抗熱衰退性能明顯優於E 53,連續7、8個飛行圈下來,深踩制動踏板還能獲得不錯的制動力。

AMG E級雙車評測:同門不同命,直6憑何挑戰V8?

AMG E級雙車評測:同門不同命,直6憑何挑戰V8?

八達嶺機場的制動專項測試同樣驗證了賽道上得到的結論,100公里/小時-0制動測試中,E 63 S的最佳成績為34.38米,平均縱向減速度1.14g,這讓原本制動成績不錯的E 53再一次相形見絀。

AMG E級雙車評測:同門不同命,直6憑何挑戰V8?

通過連續六次制動距離折線圖可以看到,在一開始制動系統溫度相對較低狀態下,更重的E 63 S和E 53制動成績非常相近。伴隨著制動次數和制動盤溫度的升高,E 63 S的制動性能一致性佔優,差值控制在1米左右,而E 53的制動距離差值擴大到了近2米。但客觀來看,兩輛車制動系統的抗熱衰退性能均屬上乘。

AMG E級雙車評測:同門不同命,直6憑何挑戰V8?

從賽道表現和專項測試結果不難看出,E 63 S超高規格的硬件系統確實帶來了驚人的制動性能,在此正式恭喜他榮登我們懂車評測制動成績榜榜首。當然,小老弟E 53在這方面表現也稱得上優異。

4.麋鹿測試

麋鹿測試中,兩輛AMG E級的差距明顯。我們原本充滿期待的E 53表現平平,只取得了72.4公里/小時的成績,而E 63 S則再次讓我們刮目相看,77.4公里/小時的最好成績刷新了我們對於中大型房車操控性的認知。

AMG E級雙車評測:同門不同命,直6憑何挑戰V8?

同樣採用了Sport+模式,E 53在由避障過程中,ESP的介入並不明顯,導致了車速無法快速降低,同時輪胎抓地力不佳,響胎聲陣陣,推頭趨勢明顯。橫向尺寸更大也更重的E 63 S雖然ESP同樣沒有明顯介入允許較大尺度的輪胎滑移,但能明顯感覺底盤有著更為極致的運動化設定和調校,車身側傾明顯更小,在B到C區過程中,ESP的介入帶來了明顯的降速,以上種種讓他能夠以更快的車速和更佳的姿態完成測試。

除了麋鹿,懂車帝金港賽道也是驗證車輛操控性優劣的絕佳舞臺。兩車儀表盤上的ESP圖表雖然都處於點亮狀態,但實際上都沒有完全關閉電子穩定性控制系統,E 63 S的介入明顯比E 53更強、更早。在彎中,E 53的車身姿態顯然不如E 63 S沉穩,雖然兩輛車過彎方式整體來看相近,但E 53更容易出現響胎情況。

AMG E級雙車評測:同門不同命,直6憑何挑戰V8?

測試場上,E 63 S沒有給自己的後生晚輩留半點情面,他用實實在在的行動和數據給了AMG的 死忠擁躉們一個滿意的交代。相較之下,E 53雖然沒能製造太多驚喜,但把價格因素考慮在 內,他交出的成績單同樣能讓自己昂首挺胸、從容淡定地面對更大體量也愈發殘酷的市場競爭。

5.關於電子渦輪

本期評測的兩輛AMG E級雖然都採用了雙渦輪,但卻是兩種不同的方案。E 63 S的這臺4.0升V8用的是兩個廢氣渦輪來提升動力響應,並且可以看到它們被巧妙佈置在了兩列氣缸的V型夾角內,結構緊湊佔用空間小。當然這對散熱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可以看見工程為此設置了專門的通風散熱管道。另外值得一提的是E 63 S的這臺發動機還支持閉缸功能,在舒適模式、發動機轉速1000-3250轉/分區間內,二、三、五、八缸可以停止工作起到節油的作用。

AMG E級雙車評測:同門不同命,直6憑何挑戰V8?

而E 53則採用了一個電子渦輪加一個廢氣渦輪的解決方案。電子渦輪目前可是市面上絕對的“潮品”,雖然在結構原理上與傳統渦輪類似,但驅動方式卻有本質區別。普通渦輪增壓器原本被排氣驅動的主動葉輪換成了電機驅動,從根本上解決了為人詬病的低轉速區間增壓不力,也就是所謂的渦輪遲滯問題。官方宣稱E 53的主動式渦輪葉片可以在三分之一秒就達到每分鐘7萬轉。下面有必要梳理下減少渦輪遲滯的傳統方式:主要是變截面和機械增壓兩種。但前者成本高後者影響燃油經濟性,電子渦輪正是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的,並且很有可能成為未來發動機的技術趨勢之一。電子渦輪最大的好處是可以做到按需工作,在發動機轉速較低、廢氣渦輪無法快速有效增壓的時候,電子渦輪會及時介入,通過電機驅動的渦輪來增大進氣量。當發動機轉速升高後,發動機排氣的壓力足夠驅動廢氣渦輪正常工作,此時電子渦輪就會退出不再工作。雖然現階段電子渦輪技術還沒有大規模應用,但E 53 AMG也不是獨一份,奔馳S 500、奧迪柴油版的S6、S7、SQ7 等車型也應用了這一技術。

AMG E級雙車評測:同門不同命,直6憑何挑戰V8?

6.設計

性能上的差距同樣也可以在兩款車的內外設計細節上看出端倪,E 63 S更醇厚的AMG運動基因在外表上也展現出了不羈的一面。中央明顯隆起的蚌式發動機蓋,通過嵌入式設計與車頭融為一體。肌肉感十足的尾部塑造,通過圓滑的輪拱延展出了更鮮明的戰鬥氣息,此外還有風格迥然不同的中網造型和目的更鮮明的空力套件應用以及方形四出排氣,這些設計都讓E 53看起來黯然失色。E 53依然擁有者脫穎而出的實力,在明顯的AMG元素套件和圓形雙邊雙出排氣的映襯下,雖然態度並沒有老大哥那樣飛橫跋扈,但依然明確傳達出了自己AMG家族的那份歸屬感。

AMG E級雙車評測:同門不同命,直6憑何挑戰V8?

AMG E級雙車評測:同門不同命,直6憑何挑戰V8?

AMG E級雙車評測:同門不同命,直6憑何挑戰V8?

AMG E級雙車評測:同門不同命,直6憑何挑戰V8?

AMG E級雙車評測:同門不同命,直6憑何挑戰V8?

AMG E級雙車評測:同門不同命,直6憑何挑戰V8?

AMG E級雙車評測:同門不同命,直6憑何挑戰V8?

內飾設計表明了兩者截然不同的立場,但運動感卻是不變的主題。E 53將科技感和運動感融於一體。而E 63 S則將豪華和運動合二為一。作為後生晚輩,E 53採用了最新的信息娛樂系統、帶控制器的觸控板、金屬質感中控飾件、包括車輛控制的語音功能,這些鮮明的科技感設計讓他可以在時尚與性能間遊刃有餘。E 63 S則在車內材質和用料上更為考究,Nappa真皮與碳纖維搭配都在宣揚著E級的最強實力。萬國模擬時鐘、賽車計時器系統、Race模式專屬界面以及座椅頭枕上的AMG蘋果樹徽章,這些專屬度極高的豪華設計元素,會水到渠成般自然讓駕駛者對運動性能浮想聯翩。

AMG E級雙車評測:同門不同命,直6憑何挑戰V8?

AMG E級雙車評測:同門不同命,直6憑何挑戰V8?

AMG E級雙車評測:同門不同命,直6憑何挑戰V8?

AMG E級雙車評測:同門不同命,直6憑何挑戰V8?

總結:

毫無疑問,在AMG的光環之下,E 53熠熠生輝。其實這次的比拼早已與情懷或是AMG將如何書寫未來並無太多幹系。在供需和利潤之間,能夠找到最合理的平衡點,何樂而不為?小排量化、環保高效的趨勢早已註定了八缸發動機不再是鑄造性能的門檻。消失的銘牌、不再堅守的“One Man-One Engine”理念,也許唯有高功率調校和AMG套件還在堅守著AMG的底線。

AMG E級雙車評測:同門不同命,直6憑何挑戰V8?

屹立在金字塔的頂端的“GT”,被定義為賽道級性能,而“45、63、65”作為AMG系列的傳統代號被定義為了專業級性能。隨著“35、43、53”系列的降市,大幅降低的價格則讓更多熱愛AMG的人有了擁抱夢想的機會。一邊是情懷和堅守,另一邊是應變與進取,無論是對於梅賽德斯-AMG家族,還是站在消費者的角度,這都是一場足夠精彩、沒有敗者的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