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女不知亡國恨”,為什麼叫商女?

黃二哥43


陳叔寶是南朝的最後一任皇帝,荒淫昏庸最後亡國,而他組織創作的歌舞劇《玉樹後庭花》,也成了有名的亡國之音。歌女們不知道國家都滅亡了,還在唱著後庭花,更顯得整個南朝的君民沒心沒肺了!



陳叔寶是陳宣帝的太子,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沒什麼政治經驗,更別提雄才大略了!他繼位的過程雖然出現了一些波折,差點被叔叔和弟弟做掉,但好在他的母親、陳宣帝的皇后柳敬言是個奇女子,處事果決化解了危機,陳叔寶順利登上了皇位。

客觀地說,陳叔寶做的不是皇帝,而是陳朝的文化部長。他的身邊聚集的都是文學家、詞曲作者和歌唱家,而他本人在藝術上的造詣也很驚人,帶領著這群文藝工作者創作出了很多精品,《玉樹後庭花》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作之一。

《玉樹後庭花》本來是樂府民歌中的一首情歌,陳叔寶用獨特的藝術領悟為其重新填詞譜曲,可以說是賦予了這首民歌新的生命。“麗宇芳林對高閣,新妝豔質本傾城。映戶凝嬌乍不進,出帷含態笑相迎。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後庭。花開花落不長久,落紅滿地歸寂中。”詞曲優美動聽之極,不過其中的哀傷之意卻不是什麼好兆頭。


陳叔寶做皇帝就很差勁了。他沉湎於酒色,將朝政都交付給心腹近臣處理,自己每天和張麗華、孔貴嬪等人風花雪月,早將家國天下扔到了腦後。

而他的敵人卻是正意氣風發的隋朝,時刻想著滅掉陳一統天下,聽到要出兵攻擊陳朝,整個大隋從上到下都很興奮。589年正月,楊廣、楊素、韓擒虎等人帶領隋軍攻陳,大軍渡過長江後,整個陳朝上下雞飛狗跳慌亂不堪,陳叔寶還以為打仗是寫文章一般容易,想著要“御駕親征”,這個荒唐的念頭遭到了一致反對,大家太明白皇帝的無能了!

其實在隋朝大軍兵臨城下時,健康城中還有十萬大軍,可是陳叔寶已經被嚇破了膽子,不能做出任何的有效決斷,而名將蕭摩訶因為陳叔寶曾搞過他老婆,所以懷恨在心也不肯出力,最後滿朝大臣作鳥獸散,就剩下陳叔寶一個光桿皇帝了!

這時候的陳叔寶反而顯得十分鎮定,他對身邊人說:都別怕,我有辦法!

他所謂的辦法也是令人無語至極。他是帶著張麗華和孔貴嬪,跑到皇宮後面的一口井裡躲起來,隋軍搜查到水井旁時,發現裡面有人,於是大聲呼喝著將幾個人連串拽了出來,就如同拔出蘿蔔帶出泥一般。

陳叔寶還是幸運的,亡國後被帶到了隋的首都,依舊聲色犬馬地活了16年才病逝。

陳叔寶結束了傳奇人生,可是《玉樹後庭花》卻承擔了亡國之音的惡名,一直被後人詬病。杜牧《泊秦淮》詩: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道盡了大唐的亡國氣象。

另:古代五音為宮商角徵羽,古人認為音律和四季相配,商因為音調淒厲,和秋天的氛圍相近所以與秋相配。而唐代的歌姬又被稱為“秋娘”,所以後來他們也被稱為“商女”


李飛叨


再說一遍邏輯關係:

  • 五行――五音――五季
  • 五音之「商」對應五季之「秋」
  • 所以,「秋季」也叫「商秋」
  • 唐代歌女叫「秋女」,因此也可稱「商女」。
  • 就跟「秋風」叫「商風」一樣。

這些都不是不證自明的常識,我需要引證文獻來證明。

我都說了,你不想看論證過程,可以跳到後面直接看結論,如果你覺得結論有問題,再看論證過程。我是不是持之有據。

都這樣為讀者考慮,理解錯了還留言亂噴。

深度閱讀需要付出一點專注度。

――――――

我見到有人說:古代賣唱、賣藝的藝伎是一種商業行為,所以叫做商女。這肯定是不靠譜的。

這首詩簡單直白,全詩沒有一個典故,卻意象營造非常成功,為何要用一個晦澀不解的【商女】?

其實,【商女】對今天的人來說晦澀,對古人來說如同大白話,這是因為古今讀書人學到的知識點、教育內容不一樣。

所以 這個問題從兩個方面講:

第一,古代讀書人學什麼知識,這與【商女】的又有什麼關係?

第二,也就是考證文獻中【商女】稱呼的由來。

想快速閱讀,可以只看下文的大黑體字。

或者直接跳到後文看結論部分。你覺得有疑惑再看論證過程。

-------------------------------------------

我們知道《易經》為群經之首,古人的必讀的術數之書,對古人來說,讀《易經》是學的「哲學」和「科學」知識。(注意:我打了引號)

「陰陽五行」是中國古人理解世界萬物建構的一套理論模型,其源頭就是來自《易經》:

古代的物理、音樂、醫學、天文、地理、風水、時間紀年。。。等,都可以用這套理論解釋。

古代的文人,通過讀《易經》的陰陽五行,可以通曉醫學、音樂、天文等等。當然,正不正確就是另一回事了。

古人言:不知易,無以為醫。因為中醫的理論基礎「陰陽五行說」,就是來自《易》,所以「醫易同源」。

古代知識分子,很多都通曉中醫,自己病了能自己開中草藥方子給自己治病。


我們一般用「五音不全」來形容一個人沒有音樂天賦。但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是「五音」?「五音」指的什麼?

古人也以「陰陽五行」來解釋音樂,「五行」對應「五音」:「宮、商、角、徵、羽」。

【五音】等於簡譜的「1、2、3、5、6」。也就是所謂的「中國五聲音階」。

中國古人認為音樂影響人的情緒,因此,音樂不但可以修身養性,還可以治病養生。

這是我製作的表格:「五音」與「簡譜、五臟、季節、五行」的對應關係:

  • 《周禮·春官》:皆文之以五聲,宮商角徵羽。
  • 《黃帝內經》:天有五音,人有五臟;天有六律,人有六腑.......角為木音通於肝,徵為 火音通於心,宮為土音通於脾,商為金音通於肺,羽為水音通於腎。

我說了這麼多,就是想說:五音與五行、五季、五臟等等的對應關係,對古人來說是常識中的常識,讀過書的人基本上都知道。

從上表可以知道:五行之「金」對應「五音」的「商」、「五季」之「秋」:

《禮記》:孟秋之月,其音商。

所以,「秋天」有「商秋」和[金秋]之稱。

至於百度百科所說的:「商音淒厲,與秋天肅殺之氣相應,所以稱秋為商秋。」

這種說法是否正確我也不知道,因為《春江花月夜》是非常歡快的音樂,也是【商調】。

所以,我認為這種說法很可能是本末倒置,「商秋」稱謂來自五行的對應關係。

當然,我對中國古代音樂沒有更深的瞭解,只是懷疑。

古代文人在詩詞歌賦中把「秋天」經常叫做「商秋」:

  • 《文選·何晏》:結實商秋,敷華青春。
  • 晉 潘尼《安石榴賦》:商秋授氣,收華斂實。
  • 晉 陸機《行思賦》:商秋肅其發節,玄雲霈而垂陰。

古人說的「商風、商信、商氣」都是指「秋風、秋信、秋氣」:


引自:《漢語大詞典》,第2卷 頁372-373

在古代,美人也叫「秋女」或者「秋娘」:

引自:《漢語大詞典》,第8卷 35

在唐代,美貌的歌妓女伶常以「秋娘」為名,有名者如謝秋娘、杜秋娘等。

因此,「秋娘」或者「秋女」也漸漸成為美麗的歌妓女伶的代稱:

引自:《漢語大詞典》, 第8卷 41

古代「秋娘」和「泰娘」分別是代指「歌姬」和「舞姬」,經常以「互文修辭」的形式出現在古人的文學作品中:

  • 宋 蔣捷 《一剪梅·舟過吳江》:秋娘渡與泰娘橋,風又飄飄,雨又蕭蕭。
  • 宋 蘇軾 《蘇州閭丘江君二家雨中飲酒》詩之二:“喚船渡口迎秋女,駐馬橋邊問泰娘。

-------------------------------------------

結論部分

好,經過以上文獻梳理和考證,我們基本搞清楚了,「商女」稱謂的由來,可以放心的下結論。

第一,從陰陽五行理論看:「五音」之「商」對應「五季」之「秋」,因此有「商秋」之稱。

「商秋」就屬於漢語「聯合並列式」合成詞。一個事物有兩種稱謂,就可以互相代替使用。

比如:「殷商、荊楚、華夏」等等。

第二,唐代的時候,文人雅士一般把「歌姬女伶」稱為「秋女」和「秋娘」。

那麼,「秋女」也就可以稱為【商女】,與「秋風」稱為「商風」是一樣的道理。

「商、秋」互用,對古人來說是常識中常識。但是今人沒有學過《易經》,也不大懂「陰陽五行」,所以就看不懂「商女」這種稱謂。

-----------------------------------------

至於什麼「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我即便是男人,我也不認同杜牧。

什麼「後庭花是靡靡之音亡國調」,古代是男權社會,女人地位不高,國家大事是男人在搞,男人把事情搞砸了,杜牧你為什麼要陰陽怪氣諷刺一個女人?

人家就唱個歌,你一定要一個艱難謀生的弱女子扮演一個苦大仇深的樣子?


小漢字見大歷史


“商女”有兩種含義,一是指商人婦,白居易《琵琶行》中有“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這裡的“商人就是做買賣的人,經商之人。下面“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樑買茶去”就證明了這一點。

而杜牧筆下的“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顯然不是商人婦。中國古代講究“五”,五行,五音,五臟,五季,這些又都是互相對應的,五音中的“商”對應五行中的“金”,五臟中的“肺”,五季中的“秋”所以商女又稱“秋女”。《琵琶行》“妝成每被秋娘妒”的秋娘,就是“商女”,也就是歌女。

這個“商”與商品的“商”沒有關係,雖然她們也靠賣唱為生,但本身不是商品,她們也被稱作伎女,但大多賣藝不賣身,不像今天那些賣身沒有藝的風流女子。


桃之夭夭老牛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這兩句詩出自於杜牧的《泊秦淮》。杜牧是唐代詩人,唐代的另一位作家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也提到了彈琵琶唱曲的女子。

《琵琶行》裡的琵琶女雖然不知道叫什麼名字,但是序裡說“問其人,本長安倡女”。詩裡也透露了細節,“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這裡提到的歌女“秋娘”,這是一個唐代詩詞裡的指代式的名字,特指美貌又有才華的樂伎女子。不只白居易寫“秋娘”,杜牧自己也寫過《杜秋娘詩》,其中的“秋娘”也是一個歌女。

“商音配秋”,這在古代屬於文化常識。比如秋天,可以稱為“商秋”,秋風,也可以稱為“商風”。儒家十三經裡的《禮記》有一篇叫作《月令》,講的就是陰陽五行與一年十二個月對應,並融入國家禮儀、法令、行政等事務中的應對細節。其中也提到過“孟秋之月,其音商”。

所以用“商女”來指代“秋娘”,也是“商”與“秋”通用的意思。


沅汰


唐代著名詩人杜牧(803年——852年)在公元828年,被朝廷安排擔任“校書郎”一職,這一年他25歲。此職務相當於國家歷史典籍的主編,需要在全國各地四處蒐集資料,核對與校訂典籍中的不實之處。

隨即,杜牧被朝廷派往淮南一帶修撰典籍。作為京兆長安人,被委派到江南水鄉工作,能體驗到不一樣的生活,對杜牧來說,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他帶著極大熱情,正式開啟了自己的工作,把每項工作都做得井井有條,深受朝廷和當地官員的器重,俸祿和官職也連年水漲船高。

因為口袋有錢,又因在異鄉工作,每當夜幕降臨,寂寞和孤獨如同黑夜一樣向杜牧壓迫而來,除過用寫詩的方式排遣孤寂,流連於燈紅酒綠的夜場,跟青樓女子打情罵俏,成為他最重要的生活方式。也是在這個時候,杜牧把大量時間、精力和錢財揮霍在了夜場生活裡。

當35歲之後,度過了大約10年這樣的紙醉金迷生活之後,步入中年的杜牧逐漸厭倦了這種生活,開始在多首詩歌裡表達他對這種生活的懊悔之情。其中最有名的一首詩歌要數《遣懷》,詩曰: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從此詩中完全能看出杜牧對這一時期虛度光陰的日子非常悔恨和愧疚。

接著,杜牧似乎清醒了,他的思想發生重大變化,詩風逐漸轉向對社會現實的剖析,開始向他的遠房親戚和現實主義大詩人杜甫看齊,創作了許多針砭時事的佳作。

七絕《泊秦淮》無疑是此類詩歌的代表作之一,此詩後兩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作為千古名句被流傳至今。意思是說,大唐王朝的江山搖搖欲墜,即將滅亡了,青樓賣唱的歌女怎麼能懂得亡國之恨,隔著江水仍然在高唱著那首《後庭花》。

商女本意指歌女,卻有相當深刻的典故。

在名著《易經》中,把天地萬物的構成稱作“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行運行規律是天地造化下生成的自然之道,自然萬物是環環相扣的,一個起變化,勢必引起其它連鎖反應。大到宇宙運行,小到人的生老病死,都有緊密地內在聯繫。如果一個人掌握和了解了這些知識,則對音律、醫學、天文地理等無所不知,他完全可以做到萬事不求人。

古人常常用“陰陽五行”來解釋音樂,“五行金木水火土”分別對應“五音”中的宮、商、角、徵、羽。它們又跟五色,即紅、青、黃、白、黑,五臟,即心、肝、脾、肺、腎,以及五季相互對應。

由於古人對音樂的理解方式跟現代人不一樣,現在用“哆(1)、來(2)、咪(3)、發(4)、索(5)、拉(6)、希(7)”來表現音階,而古人使用的是五聲音階,用宮、商、角、徵、羽來表達。在五聲音階裡,商調通常被作為主音階來使用,樂調哀怨悲涼是其最大特色。這種音調傳達出的氣氛跟秋天蕭殺、淒涼的氣候特點十分相近,於是,人們逐漸把“商調”跟“秋韻”聯繫在一起,便有了“商秋”的說法。

古代青樓的歌女在唱歌時,大多歌唱的是以離別、漂泊、哀怨、孤獨等為主題的商調,旋律比較低緩悲哀,是宮體詩譜曲後形成的,尤其以《玉樹後庭花》最具有代表性。所以,歌女便有了另一個稱謂——商女。

這些歌曲帶有鮮明的行樂須及春的享樂主義傾向,非常符合漂泊浪子的心理感受和情感狀態,所以,一直受這些人的歡迎。

杜牧看到大唐王朝的江山已經搖搖欲墜了,歌女們依然不懂得“國在家在”的道理,依然用甜美的歌喉讓客人們沉浸在溫柔鄉里,所以,他就發出了那樣的感慨。


鴻鵠迎罡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杜牧的這首詩,是唐詩的經典之作,不管寫景還是抒情,都是別有一番滋味。

關於這首詩的解讀也很多。

之前寫過對“後庭花”的分析。

今天來說一說“商女”的問題。

杜牧詩中的商女,就是秦淮河畔,不知家國之憂,載歌載舞,言笑晏晏的歌舞女。

在杜牧生活的晚唐時期,安史之亂已經過去近半百載,大唐貞觀開元的盛世已經漸行漸遠,地方藩鎮依然是大唐的一個死結。

然而這些都不影響秦淮河這個安樂地。

杜牧偶然經過此地,聽到河對岸的鶯歌燕舞,不禁家國情懷湧上心頭,寫下了這首名作。

其實這裡的商女,不難理解,就是河對岸的歌女。

雖然說“商”這個字有很多其他的內涵,但是在這裡,這個商女,將那種傳統時期對做買賣的商人的那種特殊的心理表現出來了,商人重利輕離別,似乎商人只看中利益,其他的什麼仁義道德,在商人這裡都靠邊站了。

所以此處的商女,比歌女、舞女就更飽含了杜牧對這種靡靡之音的牴觸了。

同時也更能看出作者的憂國憂民之思想。


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一句出自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的《泊秦淮》,此句的含義則是說賣唱的歌女不懂得亡國之恨,仍然隔著江水高唱歌曲《玉樹後庭花》,全詩通過對秦淮之景和商女唱歌的描寫,抒發了詩人對於當權者荒淫無度、耽於享樂的批判,表達了詩人自己對於國家衰微的擔憂,寓情於景,是一首語言精練、情感充沛的諷喻詩。

這裡的“商女”指的就是賣唱的歌女,為什麼“商女”會有這種含義?且聽筆者慢慢道來。在唐代,歌伎通常被稱之為秋娘或秋女,白居易《琵琶行》之中的名句“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一句中的秋娘指的就是這樣的歌女。而秋娘或秋女往往又會被稱為“商女”,這是因為古人習慣把宮商角徵羽五音與季節相配,商音淒厲,而秋季又是肅殺之季,故“商”在很多時候可以指代秋。正如歐陽修在《秋聲賦》之中提到的那樣:“天之於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在描寫秋季的肅殺之景時,也是把秋季和商音聯繫在一起。故而我們可以知道,在古代的語境中,商與秋是聯繫在一起的,因此秋娘、秋女又可被稱之為商女,也是取了這樣的含義。此外,關於古代五音與季節的匹配,在這裡筆者再做簡要說明,宮商角徵羽五音與春夏秋冬四季的對應關係為:角為春音,徵為夏音,宮為長夏音,商為秋音,羽為冬音,劃分的方式與五音各自的特色有關,也與陰陽五行有很密切的關聯,反映了古人對世界的認識和感悟。


國家人文歷史


“商女”是什麼意思?商朝的女子,做生意的女子,還是商人的女兒呢?

“商女不知亡國恨”是出自杜牧《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這首詩的意思是:迷離的月色和輕煙籠罩著寒水和白沙,夜晚詩人的船停靠在秦淮近岸的酒家。賣唱的歌女不懂什麼叫亡國恨,隔著江水仍在大聲高唱李後主寫的《玉樹後庭花》。


從這首詩我們可以看出,“商女”在這根本不是商朝的女子,也不是做生意的女子,更不是商 人的女兒。在這裡它是指以賣唱為生的歌女。


那麼怎麼歌女被稱為“商女”了呢?那就隨有書君一起去探一探它的緣由吧。


原來在唐朝時,歌伎、女伶都被通稱為“秋娘”,也稱為“秋女”。有詩句為證,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這句的意思是,我彈奏的曲子很好聽,讓老師都連連稱讚。我化的妝容也很好看,每次化完妝周圍的藝妓都嫉妒我美。從這句詩來看,這裡的“秋娘”指的就是她身邊的姐妹,彈琴唱歌的歌女。


那麼“秋娘”怎麼又稱為“商女“了呢?



這是因為古人的音樂和現在的“哆、來、咪、發、索、拉、稀”不同,它是五聲音階,即宮商角徵羽。在五聲音階中,旋律以商調為主音的樂聲,它的樂調比較悲涼哀怨。與秋天蕭瑟,淒涼的感覺相近,所以後來就把”商“與四季中的”秋“匹配起來,稱為商秋。


古代以“商”指秋還挺多的,比如商信、商風、商吹在這裡都是指秋風,商日就是指秋天,商意、商氣指的就是秋意、秋氣,而商暮也就是秋末的意思了。


看到這裡就明白了吧,“秋女”也就稱為了“商女”當然也就是“歌女”了。


在我國古代詩歌中,用“商女”來指代“歌女”的詩句也有很多。如宋代葉月流《琵琶亭詩》“明月滿船無處問,不聞商女琵琶聲”。這裡的“商女“就是歌女的意思。



元代馬致遠《潯陽江》“送客時,秋江冷,商女琵琶斷腸聲”中“商女“也是歌女的意思。還有明代凌義渠《固鎮驛折殘榴花》“點點猩紅滲血冷,隔船商女怨琵琶”,這裡的“商女”都是指代的歌女。


各位讀者,下次再看到“商女“應該知道是什麼意思了吧?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商女是歌女的一種稱謂,古人把宮商角徵(音止)羽稱為五擊或五音,大致相當於現代音樂簡譜上的1(do)2(re)3(mi)5(sol)6(la),從宮到羽,按著音的高低排列起來,形成五個音級,商是第二級。1978年出土的曾侯乙編鐘用實物無可辯駁地表明,在公元前五世紀,中國已經有了多聲音階,商就是其中一個音節。後世逐漸把商這個五音之一的字作為歌女為這個族類的別稱。為什麼要用商字,我沒有查到相應的資料,但我想用第一個字“宮”顯然是不合適的,因為叫宮女的話顯然與另一類皇帝身邊的人衝突了,不過是不是因此退而求其次用了“商”字就不得而知了。但從“商女不知亡國恨”這句詩來看,在唐代這個稱謂已經普及化了。語言的演變是有鮮明時代性,商女這種用法現在已經有些聽不懂了,但如果把現在“小三”這種稱謂拿到唐代,又會有誰知道是說些啥呢。


在雪一方YXW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一首《夜泊秦淮》流傳千古,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牧寫的詩.儘管平鋪直敘、膾炙人口,但其中的“商女”之淵源鮮為人知。

本來,唐代歌妓和女伶原稱秋娘,而我國古人把五音"宮商角徵羽"與一年四個季節相匹配,因為商音尤其淒厲,與秋天冷落肅殺之氣相對應,所以,用商音配秋季,秋季又被稱為"商秋"。



古代以“商”代“秋”的地方比比皆是,如商飆就是指秋天的狂風,商日泛指秋天,商雲指秋雲,商暮指秋末;由此可見,商約定俗成秋,即商與秋是對等的,“商女”即為秋女、秋娘,也就是歌妓、女伶。


我國封建時代,等級制度嚴格,民眾分為四等依序排列為:士農工商,即商人是最末位,地位最低,尤其唐朝;如: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彠於李世民開疆拓土時,在經濟上資助過唐軍,並跟隨秦王南征北戰,立下了汗馬功勞,唐朝建立後,官職做到都督;但,駱賓王在《討武曌檄》中依然認為武則天出身“寒微”,就是因為,早年武士彠做過木材生意,是商人。

在唐代,商人與藝妓常受人歧視,地位相當;白居易《琵琶行》中:“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是說歌女青春不再,容顏黯然,生活無著落,只好嫁給商人,與之患難與共,自然而然地歌女與商人聯繫在一起;“商女”也有“商人之女”的意思,商人社會地位低下,無法讓子女接受上等教育,在家境貧寒時往往送女兒去青樓賣唱,世易時移,“商女”就被賦予了罔顧廉恥的下賤歌女的特殊含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