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王安憶在浙大上課:小說、閱讀、寫作,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在王安憶的第一堂課正式開始前一個半小時,報告廳前已經排起了長隊,門外的粉絲們伸長了脖子,走道里和講臺前的粉絲乾脆席地而坐,只為一睹文學女神的風采。當一襲淺橙色棉質長裙、不施粉黛的王安憶緩緩走入浙江大學蒙民偉樓225報告廳時,會場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掌聲。

著名作家王安憶在浙大上課:小說、閱讀、寫作,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當代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協會主席、茅盾文學獎得主……響亮的頭銜和她眉目間透露出的謙遜平和形成了對比,會場開始逐漸安靜下來,觀眾們等待著王安憶第一堂文學課正式開講。

著名作家王安憶在浙大上課:小說、閱讀、寫作,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9月9日,著名作家王安憶受聘浙江大學“駐校作家”

小說:用單一形式的文字去塑造生活

在王安憶的作品裡,有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

《長恨歌》裡的王琦瑤極具風情,卻又真實得像是長久以來住在隔壁的平凡女人。她有著幾皮箱子陳舊的的衣服,天好的時候一堆堆的拿到太陽底下曬黴,然後坐在樹影、光影底下打毛衣,表情是隨和的,姿態是抬高的。當然在放雜物的五斗櫥的隔層裡面一定還有個貴重的木雕首飾盒,那裡,放著一個女人的秘密……

《桃之夭夭》裡的鬱曉秋,爽直、果決、獨立,身上熱烘烘一團火,彷彿小獸般不管天高地厚,舞臺下不計較不算計,逆來順受,舞臺上竟由內而外散發著英氣和不可一世的自信……

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姿態萬千的王琦瑤、鬱曉秋……這些個性鮮明的人物,在王安憶燦爛細膩的筆下恣意生長。到底是什麼力量讓這些人物在讀者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呢?是充滿生活氣息的細節。

著名作家王安憶在浙大上課:小說、閱讀、寫作,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正如王安憶所說,小說是用單一的表現形式——文字,去塑造生活的一種藝術。電影採用聲、光、電等多種表現形式,可以展現給受眾很多直觀的東西,小說卻不一樣。小說所依靠的只有"文字”這種單一的表現形式,但卻可以表現出嗅覺、心理等抽象的東西,給予創作者充分的想象力空間去發揮。這是小說獨特的藝術魅力所在。

細節是小說的血肉,小說是關於細節的藝術,真正動人的細節是自然會被銘記於心的。但在寫作中,王安憶並不會刻意地隨時把這些細節記錄下來。她認為,寫好小說中的細節,需要依靠作家的想象和推理,把作家自己當成小說中的人物,這樣才能寫好人物的心理,使小說情節更為自然。

閱讀:“我從不向別人推薦任何書”

在第一堂文學課上,王安憶還分享了自己對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的閱讀感受。王安憶認為自己是寫實派作家,在作品中會將“時間”這一要素隱藏或變形,凸顯小說的其他要素。但是普魯斯特卻在小說中將“時間”這一要素完全裸露出來,並在細節中寫滿了隱喻。“他跟我不是一個路數的,他的這本書的研究價值特別高。”雖然這本小說對於她而言也是一個挑戰,讀起來緩慢而艱澀,但王安憶找到了自己的興趣點所在。

可這並不意味著她會向讀者們推薦此書,“因為對於一本書的看法與讀者本身的生活經驗有關,向別人推薦書籍就好比向別人強加自己的經驗。”

著名作家王安憶在浙大上課:小說、閱讀、寫作,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從不向別人推薦書目”的王安憶認為,閱讀要靠讀者自我積累。在20歲之前養成好習慣,對書籍有一定的篩選和鑑別能力即可。在此基礎之上,按照自己的興趣去閱讀書籍,才會產生很好的閱讀效果。結合自己的興趣,提出自己的問題,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嘗試解答,這才是閱讀的樂趣所在。

“我很慶幸自己在年輕的時候得到了優秀編輯老師的指導、美學與文學經典的薰陶。正是當年的那些‘標準’,讓我始終保持著自我審視、自我批評的習慣,堅持對自己的要求。”

現在,王安憶仍堅持手寫小說,筆耕不輟,在這種自我審視的嚴苛標準下,她幸運地度過了一個“有標準”的時代。但在當下這一寫作普及化、人人皆可為作者的時代,什麼才是標準?是作品的受眾廣,還是票房高?王安憶也有許多疑問。“這是一個缺乏標準的時代,一個寬鬆的時代。”

寫作:“我比較笨,寫短篇要用些力氣的,所以大多寫長篇”

雖然王安憶以長篇小說寫作而久負盛名,但是當天現場還有粉絲對她的短篇小說《比鄰而居》表達了特別的喜愛。當粉絲向她請教創作短篇小說的心得時,她非常謙虛地說道:“我比較笨,寫短篇小說要用些力氣,所以大多寫長篇。”

她認為,寫好短篇小說意味著要在精巧的結構中塑造生活,是需要作家的機智和天賦。蘇童、遲子建、劉慶邦……在這些她所敬佩的短篇小說作家的作品中都有神來之筆,令人回味無窮,“

我自己的短篇小說中恰恰缺乏這一重要部分。”王安憶說。

因此,她在短篇小說作的寫作中練習,將那些平時收集但未在長篇小說中描寫的生活細節為“邊角料”。“我的短篇小說《比鄰而居》就是在寫作長篇的間隙中,利用這些‘邊角料’創作而成的。”王安憶介紹道。

著名作家王安憶在浙大上課:小說、閱讀、寫作,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上海悠長的弄堂、園林、閨閣、刺繡、家族的興衰、歷史的變遷,在王安憶的筆下真實地展現在眾人眼前。當談及上海對她的意義,她卻出乎眾人意料道:

“寫上海,我別無選擇。但我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居住在上海,上海充滿了我的經驗。”王安憶說。

相比之下,她與杭州似乎有著更深的淵源。王安憶的母親曾雖生於上海,但堅持自己是杭州人,於是王安憶無數次回到杭州,最終尋找到了曾祖父和祖父一輩曾居住過的老宅。光陰流轉,老宅仍在,歲月靜好。聽著當地的老人講起曾祖父和祖父經商的故事,想起母親也時常對她說起的故事,時光彷彿在這裡重疊、回溯。她因此對杭州有了莫名的鄉愁般的情愫,也對成為浙大的一員有了更多的欣喜和期待。

“我非常高興,能與同學們分享對文學的感悟。”王安憶說。

著名作家王安憶在浙大上課:小說、閱讀、寫作,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文字作者:浙江大學微訊社 王淑靜|周亦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