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藝大世界|三大節展遍佈全年,名家、名團、名劇紛至沓來

圍繞打響“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亞洲演藝之都”,上海開始重點打造三個國際性專業演藝節展,即上海國際戲劇邀請展、上海國際喜劇節、上海國際音樂劇節,以全面提升“演藝大世界”的品牌標識度。

三大節展遍佈全年,名家、名團、名劇紛至沓來,它們與“演藝大世界”相互輝映,正在成為上海文化的新名片。

演艺大世界|三大节展遍布全年,名家、名团、名剧纷至沓来

《手提箱裡的死狗》

上海國際戲劇邀請展:培養城市戲劇品味

中國大戲院是全國僅有的兩座以“中國”命名的老劇場。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大戲院與文明大舞臺、天蟾舞臺、共舞臺並稱“上海四大京劇舞臺”,是南北京劇名家最青睞的京劇舞臺之一,在京劇的傳承與發展上更是獨樹一幟。

歷經6年打磨,2018年5月,“修舊如初”的中國大戲院重新開業,擁有梯次觀眾席三層,座位數868座,達到了中等專業劇場的規模,話劇導演田沁鑫受邀擔任中國大戲院藝術總監。

秉承“中國大戲院,世界大舞臺”的願景,彰顯上海打造亞洲演藝之都的城市戲劇品味,2018年6月至9月,中國大戲院舉辦了首屆上海國際戲劇邀請展。

這一年,來自9個國家的22部劇目演出了54場,其中5部為亞洲首演、2部為中國首演,包括根據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小說改編的《雪,覆蓋下的真相》、意大利意象派導演羅密歐·卡斯特魯奇作品《親愛的我們》、美國普利策戲劇獎獲獎作品《恥》等。

2019年6月至10月,上海國際戲劇邀請展如約在中國大戲院舉辦,既有世界名團名導名作,又有中國青年導演作品。16部劇目共計演出55場,其中4部為亞洲首演、2部為中國首演,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和上海戲劇學院合作的《威尼斯商人》,更是把全球首演地放在了本屆邀請展。

自6月14日法國紅帽子劇團《禿頭歌女》拉開邀請展序幕,本屆邀請展已接待觀眾近3.9萬人次,平均上座率約81%,其中,德國漢堡塔利亞劇院《奧德賽》、英國霓海劇團《手提箱裡的死狗》首演日便引爆口碑,《威尼斯商人》開票數秒即售罄,一票難求。

“去年我們用勁很猛,3個月裡舉辦了54場演出,保持了每週一部國際大戲的頻率。我們的內心因為去年的成功而有了一些安定感。今年的名導演、名劇團、名演員比較平均,構成了一次優雅的邀約。”

在田沁鑫看來,中國大戲院本身的氣質也很優雅,“它有88年的歷史,在沉寂了十餘年之後在去年重新開幕,我覺得它的結構非常像倫敦西區的老劇場,是一座有故事的老劇院,後臺的設施又非常現代化,給人一種復古的驚喜。”

“從全世界範圍來看,大約有一半的劇目都是中型劇目。中國大戲院是一座難得的非常適合上演中型劇目的劇場,在這座劇場舉辦國際戲劇邀請展就是想彌補這個空白,讓中國觀眾欣賞到國內外優秀的中型劇目。”

田沁鑫希望為觀眾呈現海納百川、品類多樣的劇目,戲劇包羅萬象,有充滿思辨的、有藝術感強的、有探索性強的、有從文學名著改編的、有原創實驗劇、還有流派戲劇,不同的戲劇有不同的風貌,上海國際戲劇邀請展能給觀眾更開放的視野,同時也是一個培養觀眾的過程。

田沁鑫說,上海國際戲劇邀請展是獻給上海這座城市的“禮物”,上海昂揚著一種海納百川的文化自信,“演藝大世界”構成了一個戲劇文化的群落,上海觀眾的包容度很強,對於一些非知名劇團也有很高的接納度,也因此,雖然邀請展才辦了兩年,但她相信,如此“包羅萬象”的邀請展通過不斷髮展,會成為上海灘的戲劇傳奇。

演艺大世界|三大节展遍布全年,名家、名团、名剧纷至沓来

《吉本新喜劇~60週年 so what!》

上海國際喜劇節:玩出喜劇新境界

步入第五個年頭的上海國際喜劇節,即將於11月8日在中國大戲院迴歸。

本屆喜劇節由上海文廣演藝集團、上海黃浦區文化和旅遊局、上海滑稽劇團有限公司承辦。

歷時37天,來自12個國家的27臺劇目將齊聚“演藝大世界”,130餘場演出,將掀起迄今最大規模的喜劇狂歡季,玩出喜劇新境界。

喜劇節的開幕大戲《吉本新喜劇~60週年 so what!》來自日本無人不知的吉本興業劇團,這家有著百年曆史的劇團每有新作,都是場場爆滿。

倫敦西區音樂喜劇《瑪蒂爾達》包攬了英國戲劇奧利弗獎7項大獎和美國戲劇託尼獎5項大獎,故事童真、滑稽又飽含智慧和溫情。

爆笑懸疑喜劇《福爾摩斯之華生暴走大狗查》改編自《福爾摩斯探案集》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一部作品,它在全球各地擁有不同的語言版本,中文版將以獨有的形體動作與風趣幽默,帶領觀眾大暴走。

本屆喜劇節,喜劇邊界在不斷拓寬,不少作品在題材和表現手法上讓人耳目一新:日本幻影劇團《手影奇妙夜》小而美,一燈一幕玩起“影子戲法”;瑞典驚奇魔戲團科技新馬戲《我是大人物》為喜劇貼上了“炫酷”“潮流”的新標籤;賴聲川的《千禧夜,我們說相聲》以相聲劇的形式把相聲段子串聯起來;把《西遊記》倒著說的《大話東遊》、情節大兜亂的《當莫扎特遇上達·龐蒂》,也都對耳熟能詳的梗進行了故事新編。

傳統戲曲也是本屆喜劇節的一抹亮色。上海滑稽劇團《好“孕”三十六計》,越劇《碧玉簪》和京劇《小丑挑梁》等,都將出現在喜劇節上。

今年的喜劇節將以中國大戲院、共舞臺ET聚場、黃浦劇場、蘭心大戲院劇場為核心劇場,上海大劇院、上海文化廣場等為外延劇場,以人民廣場為中心,輻射周邊幾條馬路,觀眾能集中觀看到各種類型的喜劇。

值得一提的是,通過今年的喜劇節,上海觀眾可以第一時間欣賞到7臺首演劇目。新西蘭毛利型男天團的《天堂&樂隊》、瑞典驚奇魔戲團的《我是大人物》都是首次來亞洲演出。《吉本新喜劇~60週年 so what!》是首次來中國演出。澳大利亞湯姆·費蘭根獨角喜劇《戇逗放映廳》、日本幻影劇團《手影奇妙夜》、倫敦西區音樂劇《瑪蒂爾達》等,也都把上海首演放在了喜劇節期間。這些都將推動“演藝大世界”向中外劇目全球、亞洲、中國演出首選地的目標邁進。

本屆喜劇節還專門闢出了“喜劇嘉年華”版塊,讓舞臺上的“饕餮之宴”走出劇場,走進城市的各個商圈。市民將在商圈裡與喜劇不期而遇,領略國際喜劇最新潮流,與喜劇演員零距離互動,感受撒歡的快樂。

演艺大世界|三大节展遍布全年,名家、名团、名剧纷至沓来

《梁祝的繼承者們》

上海國際音樂劇節:為音樂劇發展鋪路搭橋

經過17年的孵化和積累,上海已經成為中國音樂劇演出市場中運營體量最大、市場活力最強的城市。行業高歌猛進,越來越多的商業資本和機構投入音樂劇演出市場,為更多海外經典引入上海、更多華語音樂劇問世奠定了基礎。

2019年,上海國際音樂劇節應運而生,落地以音樂劇演出為重心的上海文化廣場,志在為音樂劇在華語地區的發展鋪路搭橋。

今年的上海國際音樂劇節從1月持續到4月,包括“音樂劇歌唱大賽”“原創華語音樂劇孵化計劃”“音樂劇發展論壇”“原創華語音樂劇展演季”。

“音樂劇歌唱大賽”旨在提升音樂劇的公眾形象,擴大音樂劇的認知範圍。比賽共收到400餘人報名,最終8位新人獲獎,吸引了線上線下15萬人次觀看。未來,8位新人還有機會參演上海文化廣場未來製作的音樂劇項目,而所有入圍決賽的選手都將進入文化廣場的音樂劇人才庫。

“華語原創音樂劇孵化計劃”意在積極扶持、培養原創華語音樂劇的新生力量,共收到72位投稿人發來的77份投稿,投稿人裡不乏在校的“95後”學生,最終5部作品入圍。未來,入圍作品將通過分步驟的孵化,由上海文化廣場整合資源為其提供平臺和專業判斷,進而投入市場化運作。

“音樂劇發展論壇”則從國內外廣邀音樂劇行業的專業人士,以“需求側視野下的中國音樂劇發展之路”為主題,為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劇運營模式尋找對策。

“原創華語音樂劇展演季”呈現了中國兩岸三地和新加坡的6臺19場原創音樂劇,數量和質量均創新高。其中,《聊齋》《賽貂蟬》《梁祝的繼承者們》用當代人的思維重新解構了名著和經典,《尋找聲音的耳朵》用兒童的視角講述了成年童話,《秋褲和擀麵杖》為“北漂”青年發聲,《我AI你》是中國首部人工智能題材音樂劇。6臺演出總計吸引19577人次觀眾入場。

目前,2020上海國際音樂劇節的安排已經出爐。2020年1月-3月,除了1臺國際特邀劇目《巴黎聖母院》,音樂劇節還將引進《四川好人》《搭錯車》等5臺華語原創音樂劇,並繼續舉辦“音樂劇發展論壇”“音樂劇歌唱大賽”以及一系列深入黃浦各劇場、景區、商區與社區的美育活動,打造一場立足演藝大世界、輻射全市各大劇場的“音樂劇嘉年華”。

通過上海國際音樂劇節,上海文化廣場串聯起國內外劇院、劇團、戲劇媒體,以最優資源、最大努力培育並推出演藝新生力量,激活了中國音樂劇產業發展的一池春水。

“我們都在摸索,都在尋找中國特色的音樂劇道路,百老匯並不是唯一的選擇,因為它的審美、它講故事的方式,不一定符合中國人的審美。”

上海文化廣場副總經理費元洪說,上海文化廣場這些年引進那麼多大戲,無論是美國、英國、法國還是德國,都有各自成功的模式,說明條條大路通羅馬,每條道路都有它造路的方式,“這些方式我們要多多學習,再結合中國的東西,熬出一鍋中藥的湯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