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金山頂」



這裡是老梅城的制高點

不曾見過那幾番攻城的戰火

也不曾眺望過凱旋的將士

如今清晰可見的

是古城牆拆掉後改造的街道


梅州「金山頂」| 古城牆下的今生


崇文尚武

源遠流長

Meeting

梅州「金山頂」| 古城牆下的今生


梅松路與梅州大道的交接路口直行

即是金山路

順著路來到原梅縣博物館前

同時也是原金山頂圖書館舊址處

樓梯的扶手已經斑駁斷裂


梅州「金山頂」| 古城牆下的今生


據歷史資料記載

緊閉的鐵門裡

有一棟歇山廡殿式的兩層仿古建築

即是梅縣博物館的舊貌

已經有80餘年的樓齡

梅州「金山頂」| 古城牆下的今生


博物館左邊一處外牆由石塊砌成

不禁令人遐想

或許是原來古城牆拆掉後建造的仿古圍牆

上面還有一大片的藤蔓點綴著


梅州「金山頂」| 古城牆下的今生


金山頂下有一座明朝的靜福庵

青瓦飛簷古色古香

顯得極為靜致

老梅城內寺廟眾多

如此也可窺見一斑


梅州「金山頂」| 古城牆下的今生


金山路繼續往裡走是文保路

隱約可見老菸廠的舊門樓

門樓上的楹聯字跡已經模糊不清

映襯著門口的兩棵樹愈發青翠


梅州「金山頂」| 古城牆下的今生


這條路的特色是路邊的店鋪都是小矮房

芋圓是傳統的客家小吃

是很多梅州人童年的味道

在生活條件還沒那麼好的時候

是隻有過年才能吃到的美味


梅州「金山頂」| 古城牆下的今生


還有一些長滿雜草的廢舊老房子

隨著城市的不斷髮展

這些也許都即將消失在我們的眼前

但它們也會留在我們的鏡頭下


梅州「金山頂」| 古城牆下的今生


“酒香不怕巷子深”

老街中藏著很多的老字號小吃店

金山巷18號的榮記湯圓

始創於1981年

有不少的老熟客隔段時間就會來吃上一碗


梅州「金山頂」| 古城牆下的今生


不同於我們平常見到的圓乎乎的湯圓

這家湯圓是橢圓的

口感也不是我們平常吃到的甜味

是純正的糯米味道

加上一個糖蛋就是標配了


梅州「金山頂」| 古城牆下的今生


在梅城廣為人知的金山牛雜

到了夜晚更是門庭若市

不同於加蘿蔔麵筋的廣式牛雜

這家是採用凍乾的方式製作的


梅州「金山頂」| 古城牆下的今生


因為加入了紅曲粉

所以牛雜呈紅色

一盤牛雜一碟青瓜兩瓶豆奶

就是一頓美味的宵夜了


梅州「金山頂」| 古城牆下的今生


倘若你不滿足於單一的小吃

元城路19號的北極雪暉虹客家小吃店

常見的客家傳統小吃都能在這裡吃到

相信你的每個味蕾將盡情綻放


梅州「金山頂」| 古城牆下的今生


位於金山頂西側的元城路

為了紀念宋時劉元城而命名的

傳因直諫皇帝得罪了奸臣被謫至梅州

建立書院為梅州的教學發展作出了貢獻

在金山頂旁還曾為他修建一座鐵漢樓

只可惜現已湮滅只剩下一塊樓匾


梅州「金山頂」| 古城牆下的今生


在這條路上隨處可見

刻有鎏金字的紅色牌匾

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文魁”與“武魁”

可見客家人崇尚文化由此代代相傳


梅州「金山頂」| 古城牆下的今生


老梅城曾有許多的書院

現在的梅城也有很多的學校

金山頂的背後就有一所

近百年曆史的金山小學

淡粉色的教學樓裡

培育出一代代的人才


梅州「金山頂」| 古城牆下的今生


在金山小學附近

發現了一個很別緻的小陽臺

房子的主人修葺後種上了許多的花草

成了一道文藝的風景線


梅州「金山頂」| 古城牆下的今生


老城區的老房子一住就是幾十年

左鄰右舍閒暇時聚在庭院裡

老人們搖著蒲扇坐下喝茶聊家常

到了飯點就各自回家


梅州「金山頂」| 古城牆下的今生


金山頂周邊還有很多的歷史和故事

存在於曾經生活在這的老梅城人的心中

那些民間傳說因年代久遠已經無從證實

但我們都知道

那些歷史留下來的

都是時間的瑰寶

也許你剛好就曾住在這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