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廢之爭可休矣,萬億中醫藥產業迎重磅利好

存廢之爭可休矣,萬億中醫藥產業迎重磅利好

10月27日,中國政府網發佈《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提出健全中醫藥服務體系、發揮中醫藥在維護和促進人民健康中的獨特作用等六大意見,萬億級中醫藥大健康產業再迎重磅政策利好。

《意見》重點信息梳理

存廢之爭可休矣,萬億中醫藥產業迎重磅利好

用3年左右時間,篩選50箇中醫治療優勢病種和100項適宜技術、100個療效獨特的中藥品種,及時向社會發布;聚焦癌症、心腦血管病、糖尿病、感染性疾病、老年痴呆和抗生素耐藥問題等,開展中西醫協同攻關,到2022年形成並推廣50個左右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

加快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藥標準(一部),建立最嚴謹標準;實施基於臨床價值的優先審評審批制度;修訂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範,推行中藥材生態種植、野生撫育和仿生栽培。

在中醫藥重點領域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加快中藥新藥創制研究,研發一批先進的中醫器械和中藥製藥設備

A股相關公司大漲

受此利好,當天中醫股紛紛異動,隴神戎發直線拉昇封板、盤龍藥業、大理藥業、中國中藥等亦都跟漲。A股中藥類上市公司共計67家。截至本週末,已有31家中醫藥上市公司發佈了三季報。其中,太龍藥業、泰合健康、大理藥業以及馬應龍等4家中醫藥上市公司淨利潤增長率均超過140%。

根據國務院新聞辦發佈的《中國的中醫藥》白皮書,至2020年,我國中醫藥大健康產業將突破3萬億,年均複合增長率將保持在20%。可見,未來我國中藥行業具有強大的發展空間。

歷史上五次中醫藥存廢之爭

事實上,去年以來,國家有關部門關於支持中醫藥產業發展的信號一直不斷,強調中西醫並重,把中醫藥擺在了國家發展戰略層面的重要位置。

你知道歷史上曾經有五次關於中醫中藥的存廢之爭嗎?

第一次:清朝晚期,洋人開始來華興辦醫療機構。洋醫“技法新奇”逐漸受到追捧,對傳統中醫產生了衝擊。在這種大背景下,中國的學者開始探討中國醫學向何處去的問題,引爆了第一次中醫存廢之爭,一直持續到清朝滅亡。

第二次:1912年,中國成立中國科學社,開始探索科學教育問題。於是,大學該不該開設中醫課,成了第二次中醫存廢之爭的基本內容。當時,北洋政府頒佈的《中華民國教育新法令》,沒有把“中醫藥”列為教育學科,這就是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系統漏列中醫案”。

第三次:1929年2月,南京政府衛生部召開第一屆中央衛生委員會議。會上討論了四項關於“廢止中醫”的提案,最後通過了餘雲岫起草的廢止中醫案。此舉立即遭到中醫界的強烈反抗,也引起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國民政府為了息事寧人,不得不取消廢止中醫的提案。

第四次:1950年新中國的第一次全國工作會議上,人們再一次討論起中醫存廢問題,最後達成了“西醫中國化,中醫科學化”的共識。“中西醫結合”和“中醫藥現代化”成了新時期中醫存廢爭論雙方的焦點。

第五次:2006年,中南大學的張功耀教授發表《告別中醫中藥》,以及在網絡上發動“取消中醫”的簽名,中醫界人士和衛生部發言人表示明確反對,新一輪的中醫存廢爭論又掀起波瀾。

存廢之爭可休矣,萬億中醫藥產業迎重磅利好

屠呦呦:青蒿素是傳統中醫獻給世界的禮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