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美達·芬奇展遭質疑:真假難辨的大師展

央美達·芬奇展遭質疑:真假難辨的大師展

一幅名為《為“安吉亞里之戰”所繪習作》的畫作,由鋼筆和棕色墨水在染成棕色的紙上畫成,它的說明牌的作者欄上寫著:列奧納多·達·芬奇。展館裡的另外三幅畫作《男人頭像》《抹大拉的馬利亞》和《達·芬奇盧坎肖像》上,也出現了達·芬奇的名字,只是名字後面被標註了“(傳)”。

這是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的“達·芬奇和他的藝術群體”展,在9月12日開幕。央美美術館的微博特意強調:“沒錯,就是達·芬奇,就是原作。”也就是說,普通觀眾花上120元,就能看到這位天才畫家的真跡。

畫家、中央美術學院校友尤勇轉發了這條微博,卻不客氣地駁斥道:“毫無底線,指鹿為馬,恬不知恥。”此後,他發佈數條微博抵制該展覽,稱“這次展品幾乎都是存疑的”,“不僅對主題沒有說服力,更是假畫行畫的狂歡”。

緊接著,一些新媒體、業內人士和藝術愛好者也加入進來。他們對展品的真偽和展覽的質量提出質疑,認為所謂的達·芬奇真跡是假畫,其他展品也質量堪憂。

今年是達·芬奇逝世500週年,央美美術館為此舉辦了這場展覽。30件展品皆為私人收藏。除了四幅作品與達·芬奇有關外,其餘皆由達·芬奇的藝術追隨者創作。但幾乎所有觀眾都是衝著達·芬奇來的。

面對爭議,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張子康對本刊記者表示,這次展出的作品,是經過意大利“達·芬奇逝世五百週年國家委員會”官方認可的,“在畫作的篩選和判斷方面主要由意大利方來負責”。當本刊記者向他核實《為“安吉亞里之戰”所繪習作》是否為達·芬奇真跡時,張子康表示:“這個是意大利(指達·芬奇逝世五百週年國家委員會)他們說的。”

央美達·芬奇展遭質疑:真假難辨的大師展

9月,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展出了數幅疑似達·芬奇真跡的作品

1.《達·芬奇盧坎肖像》 2.《男人頭像》 3.《為“安吉亞里之戰”所繪習作》

央美達·芬奇展遭質疑:真假難辨的大師展

不斷變身的“達·芬奇真跡”

9月4日,正在拉薩支教的尤勇關注到即將在中央美院美術館開幕的“達·芬奇和他的藝術群體”展覽。通過對展覽信息的收集,尤勇對展品的真偽產生了質疑。

隨後,尤勇撰寫了數條長微博,從專業角度對比分析了展品圖片與達·芬奇和其藝術群體原作的差別,並對畫展的意大利策展人尼古拉·巴爾巴泰利(Nicola Babartelli)的身份提出質疑。

尤勇發微博稱,巴爾巴泰利的展覽在歐洲並沒有受到學術界的認可,甚至曾遭到國外大學的拒絕,這位策展人的身份、學歷、學術成果等有很多疑點。同樣關注此事的新媒體“抄襲的藝術”則查到巴爾巴泰利供職的博物館十分簡陋,認為“這個農家樂一樣的博物館”顯然不具有權威性。

尤勇和“抄襲的藝術”相繼提到了展品之一《達·芬奇盧坎肖像》。這幅畫是2008年在意大利南部小鎮阿切倫扎發現的,發現者正是本次展覽的意大利策展人尼古拉·巴爾巴泰利,但對於它是否屬於達·芬奇的爭議很大。意大利藝術史家維托里奧·斯加比(Vittorio Sgarbi)曾極力反對它在都靈展出,甚至表示要告到議會,他認為這張畫只值2000歐元。

值得玩味的是,這幅從未進入過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巴黎盧浮宮、倫敦國家美術館等世界頂尖藝術博物館的作品,卻多次到訪中國。幾次現身時,這幅畫都發生了細節的變化。2013年,尼古拉·巴爾巴泰利曾把它帶到山東,標註的是木板油畫,畫中達·芬奇的帽子上有一根白色羽毛;2017年,上海貝利尼家族展上,它成了布面油畫,沒有羽毛;今年的央美展上,又成了木板蛋彩,沒有羽毛。

央美達·芬奇展遭質疑:真假難辨的大師展

央美美術館這次展出的《達·芬奇盧坎肖像》,2013年就曾在山東展出過,但那時,話中達·芬奇的帽子上有一根白色羽毛

展覽中,《達·芬奇盧坎肖像》的作者寫著達·芬奇,後面加上了“傳”。在業內,凡是歸屬存疑的作品,往往會被標註“傳”。張子康此前對媒體稱,《達·芬奇盧坎肖像》和另一幅標註“傳”的《男人頭像》,“有80%的專家認為是真跡”。

新媒體Hi藝術在《達·芬奇展覽之爭,央美冤不冤?》一文裡,對此提出了異議:“央美在宣傳展覽時,是否考證過這兩張作品所謂的‘80%學者同意為原作’的學者名單和背景?如果沒有,那麼在未經核實的情況下,於展覽宣傳中,刻意強調存疑作品的‘原作性’,有違藝術研究機構的嚴謹的學術原則,難脫炒作之嫌。”

張子康則對本刊記者回應稱,這次展出的作品,是經過意大利“達·芬奇逝世五百週年國家委員會”官方認可,“在畫作的篩選和判斷方面主要由意大利方來負責”。

當本刊記者提問,央美是否成立了相應的學術委員會,並對展覽進行學術認定時,張子康回複道:“它是兩國友好交流展,一般這種展覽我們也請專家,但是主要是以他們的學術為主。我覺得意大利的專家肯定比中國的專家更專業。”

央美達·芬奇展遭質疑:真假難辨的大師展

“投機的人,會寫上達·芬奇”


藝術圈內人士陳冰對本刊記者說,真偽問題一直是一個灰色地帶。成熟負責的藝術機構,不會在灰度問題上做文章,而是把爭議真實地展現給公眾。

不久前,陳冰在羅馬的一家博物館裡,見到一小幅素描展品。看到第一眼,陳冰就覺得這很可能是達·芬奇的作品。但是展品的說明牌上卻寫著“某位大師”。“他們寫得很誠實,沒有說是‘達·芬奇(傳)’。如果是投機的人,就會寫上達·芬奇。”

頂級美術館和博物館對於作品的歸屬問題向來嚴謹,尤其是達·芬奇這種量級的畫家,在確定其作品歸屬時,一定要經過數年專業、精細的學術研究。陳冰提到另一幅達·芬奇的爭議作品《救世主》。2017年,這幅畫以4億美元拍賣出去。此前多年間,這幅畫曾被送往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倫敦國家美術館、巴黎盧浮宮等地,接受了眾多專家的深入研究和技術鑑定,才得到業界大多數專家的認可。2011年,《救世主》在倫敦國家美術館第一次展出,展覽圖錄收錄了策展人盧克·塞森對於畫作研究結果的詳細記錄。但即便如此,這幅畫至今仍然存有疑點。

微博科普博主“咱說”也向本刊記者表達了類似的觀點。根據他的觀展經驗,西方博物館在改變一幅畫作者的歸屬時,特別是把作品從佚名或三流畫家改歸為某位大師名下時,會製作詳細的展覽甚至視頻來展示他們的研究成果和證據,向普通觀眾說明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更改。

在央美的展覽中,卻沒有展現類似的研究成果。只是在展覽開幕前一天,意大利策展人尼古拉·巴爾巴泰利,在美術館舉辦了一場學術講座。根據央美美術館公眾號記錄,這場講座的主題圍繞達·芬奇及其藝術群體的技藝承襲,並沒有討論展品的真偽。

張子康對本刊記者說,這個展覽的真正價值在於對於達·芬奇和這一群體的深入研究。“我們討論真假問題,它是一個錯位,因為它本來寫著‘傳’,肯定是有爭議的作品,但是他們的委員會有認定,我們國家沒有專門(針)對達·芬奇的認定體系。我問他們了,他們說有他們的體系,所以說只能尊重他們的體系,因為它是兩國交流展。”

不過,前文提到的新媒體Hi藝術的文章認為,央美打出了達·芬奇追隨者的旗號,就要深入研究達·芬奇風格的影響和流傳。對此,張子康稱,央美美術館官方平臺會陸續公佈展覽作品的流傳、參展、出版和研究文章等學術資料,該資料是由意大利達·芬奇逝世五百週年國家委員會邀請的專家做的。

策展人、的|藝術中心創始人夏彥國則認為央美美術館在策展時缺少獨立的學術評價的環節。“一個成熟的美術館在合作意向之前,就要做好研究工作。在簽訂合作協議籤,要研究這批展品的真偽,有沒有展出的學術價值”?

夏彥國對本刊記者提到,近年來國內開辦的西方藝術展,大多是由一些商業機構做背後推手,促成國內外美術館的合作,但這不代表國內美術館要全盤接受對方提供的所有作品和概念。“我們明顯看到央美美術館的這個展覽在這個方面弱了一些,別人推廣過來之後,他們沒有進行足夠的篩選,自主的策劃。”

央美達·芬奇展遭質疑:真假難辨的大師展

真假達·芬奇

如果在搜索引擎上輸入達·芬奇作品在中國展覽的關鍵詞,會發現,“達·芬奇”來過中國很多次。

去年6月,名為“蒙娜麗莎的微笑&文藝復興三傑——貝利尼家族收藏大展”在杭州舉辦。據公開的信息和媒體報道,策展方稱貝利尼家族是意大利著名的美第奇家族的分支,傳承600年。貝利尼家族的祖先是藝術大師吉奧瓦尼·貝利尼,他有兩個著名學生:提香、喬爾喬內。該家族擁有超過2萬件藝術珍寶,創建於1704年的貝利尼博物館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私立博物館之一。

當時,這個展覽在媒體上進行了大量宣傳,“咱說”因此而關注。和尤勇一樣,他也在微博上提出了質疑。他提到,在文藝復興三傑作品的目錄信息裡查不到貝利尼家族的收藏記錄;在谷歌上搜索當時的展品圖片,幾乎所有的信息都來自中文網站;而時隔十多年,貝利尼家族在媒體報道中從第17代變成了21代。

央美達·芬奇展遭質疑:真假難辨的大師展

2018年6月8日,“蒙娜麗莎的微笑&文藝復興三傑——貝利尼家族收藏大展”在杭州的浙江展覽館開幕

“咱說”曾質疑:“文藝復興三傑的存世作品很少(拉斐爾的略多一點),任何一家博物館能收藏其中兩位的作品,足以躋身世界級博物館,能把三位集齊,那就可以跟盧浮宮和烏菲茲平起平坐了。試問名不見經傳的貝利尼家族何德何能?真要是三傑真跡,哪家正規博物館舍得並膽敢一口氣出借好幾件,借期合計長達一兩年?”

過去十餘年來,“貝利尼家族”的藏品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多地舉辦過展覽。今年4月至8月,又現身重慶。

早在2006年,貝利尼家族的私人藏品就在天津大學北洋美術館展出。後來,馮驥才在《凝視達·芬奇——意大利名畫親歷記》一書中,記錄了整個展覽過程。

書中有這樣一個細節,展覽結束後,有工作人員發現柯查萊利的《帕多瓦的聖安東尼奧》(創作於1480年)的右下角出現一條三釐米的裂痕,細如蛛絲,但展前的文字核驗檔案上並沒有這條裂紋的記錄。此外,提羅尼的一幅畫也出現了兩處破損,“半個米粒大小,油色脫落,露出白顏色的底色”,同樣沒有記錄。馮驥才用放大鏡仔細觀察,覺得這像是硬物碰撞出來的。

為此,馮驥才揪心不已,“感到腦袋發脹”。但上海代理公司的工作人員並沒有追責,反而安慰他,“先裝箱”,回頭會向貝利尼先生做說明。

悶悶不樂的馮驥才回到家後,一直心緒不寧。忽然,他想到應該查看展覽的畫集,如果是舊傷,畫集上一定有。果然,那些瑕疵在畫集的圖片上都能找到,屬於舊傷。上海方面的工作人員得知後,說:“原先的資料怎麼沒有呢?看來他們的工作也有疏忽。”

“哪家專業博物館對外借展會出這樣的烏龍?對自家藏品的保存狀況都不瞭解,發現狀況之後還覺得沒關係?”馮驥才的這段記錄更加劇了“咱說”的懷疑。

去年5月,“達·芬奇真跡”的說法還出現在北京山水美術館的“達·芬奇與魯班藝術科學國際大展”上。當時最引人矚目的一件展品是被稱為達·芬奇真跡的《美麗的公主》。

在國外,關於《美麗的公主》的真偽問題沒有定論。法國的 Luminere技術實驗室曾對畫作進行檢測,發現上面的一個指紋和達·芬奇的《盛耶若姆》上的指紋非常接近,而達·芬奇創作後者的時期是沒有助手的,因而推測該畫有可能是達·芬奇真跡。然而2015年,英國藝術品偽造者紹恩·格林哈爾(?ShaunGreenhalgh)卻宣稱這是他的作品,畫中的“公主”不過是一個郊外超市的女收銀員,畫紙則是一份1587年的政府文件。

總之,《美麗的公主》在學術界一直真假難辨。2011年底倫敦國家博物館的達·芬奇大展上也沒有收入這幅畫。但是在去年山水美術館的展覽上,絲毫沒有提及關於它的種種爭議,反而明確地寫著“達·芬奇真跡”的字樣。

更為戲劇化的場面發生在臺灣。2015年,臺北舉辦的“真相達文西(即達·芬奇)·天才之作”特展上,一位男童不慎滑倒,一手戳向了保羅·波爾波拉(PaoloPorpora)的油彩畫《花》,並壓出了一個拳頭大小的洞。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道,在畫作修復過程中,引起了真假畫的爭議。臺灣公平會接獲檢舉,對主辦單位京銓藝術進行調查,並以廣告不實之名,對主辦方處以新臺幣50萬元罰款。

據瞭解,如今達·芬奇的繪畫遺產主要被珍藏在歐美的大博物館中,有11家歐美博物館一共收藏了17幅名畫,但是這些畫作幾乎不會外借展覽。

“抄襲的藝術”負責人告訴本刊記者:“達·芬奇一級的頂級藝術家,相關作品都會在公立博物館等地方,並且由於稀少和珍貴,所以一般並不會出借、長途運輸併到處巡展。私人收藏的,很難確證作品真偽問題。”

“也正因為此,事實上從未有公認的達·芬奇油畫真跡來中國展出過,但我們卻幾乎每年都能聽到‘達·芬奇來中國展出’的新聞,這毫無疑問就是噱頭了。即便是達·芬奇的素描作品真跡,也只在國內很少幾家有聲譽的博物館展出過。”“咱說”點評道。

央美達·芬奇展遭質疑:真假難辨的大師展

成為宣傳噱頭的藝術大師們

被打造成噱頭標籤的,不止達·芬奇。

2016年,號稱有83幅畢加索原作、總價值10億歐元的“畢加索走進中國”展,在北京山水美術館舉辦。開幕式上,王剛、陳建斌等明星到場站臺。

當時,自媒體“吐槽帝梁克剛”看完展覽後,對所有的展品進行估價,認為展覽的實際價值與宣傳中所說的10億歐元不符。他還在文章中吐槽展覽的高票價,“掛著所謂公益的名號卻還要收120元的門票”。他寫道:“我們老百姓是不懂,是沒看過,是對好的文化藝術展有需求,但是你不能拿這麼水的東西過來又賣這麼貴的票,明顯是個商業行為還偏偏掛著公益的名頭!我們這裡人傻錢多,也不能這樣忽悠我們吧?”

很快,一些媒體對這件事進行了報道。隨後,山水美術館發出聲明,稱從展覽開幕後的第三天起,他們就做出決定,將六一兒童節期間的展覽做成一場純粹的公益展覽。山水美術館還表示,展覽是從五個國家的七位個人收藏家與一家收藏機構手中借展的真實原作,藏品來源清晰,並依據其學術思路進行策展,且原作都經過了意大利政府的授權才來到北京展出。

“抄襲的藝術”當時也關注了此事,但他們對山水美術館的回應非常不滿意,認為“文中避實就虛,大量動用煽情和情懷”,主辦方應該拿出“授權文件、海關關單、保險單、文化部的批文”自證清白,而不是在話術上打擦邊球。

就在“畢加索”在中國遭受真假質疑時,“莫奈”也在同一時間現身北京。2016年5月至8月,一個名為“印象莫奈:時光映跡藝術展”在京舉辦。這是一個由商業機構主導的數字展,利用多媒體、燈光、音效等布展方式進行展出。沒有實物的數字展自然不會因為真偽問題受到質疑,不過,這種展覽形式也遭到過業內人士的批評。有人把它們形容為“PPT展”,認為不過是商業機構打著大師的名頭的圈錢行為。

對於多媒體展、復刻展的流行,“咱說”認為,這些展覽主要具有娛樂價值,而無太大的藝術價值。不過,一些復刻展卻在宣傳上遮遮掩掩,只突出大師的名字,隱藏了複製品的真相。

2016年,法國印象派大師雷諾阿的作品在北京展覽。據當時的媒體報道,展出的45幅雷諾阿經典油畫作品由雷諾阿家族授權,雷諾阿的曾孫雅克·雷諾阿還來到了開幕現場。隨後,有網友在微博上吐槽,稱“問了工作人員才被告知確實是法國複製的”。還有網友批評展廳“燈光基本沒有佈置,畫也掛歪了”。

陳冰對這樣的行為感到氣憤。他覺得,藝術機構需要賺錢,復刻展的流行無可厚非,但是必須要向公眾傳遞真實的信息。“哪怕是一個複製品,人家一看得知道這就是投影(展),就是一個讓人消遣的地方,不是一個研究學術的地方。”

在市場亂象下,當代藝術家也未能倖免。去年9月,上海舉辦了一場日本前衛藝術家草間彌生的展覽。但草間彌生的律師小野寺良文卻寄送了警告書,叫停了展覽。原因是這場展覽和草間彌生沒有任何關係。小野寺良文向《日經新聞》表示,展覽現場的繪畫、雕塑皆為偽作,並且是“一眼就知道這是粗製濫造的贗品”。

去年還有打著“草間彌生個人展”或“草間彌生與村上隆聯展”旗號的展覽,在深圳、廣州、武漢等多地舉辦。當時,小野寺良文專程來中國進行實地調查,發現這些都是贗品展。

央美達·芬奇展遭質疑:真假難辨的大師展

2018年,上海一家商場舉辦“”草間彌生&村上隆藝術藏品雙聯展,後來證明全部都是贗品

“這些展覽的出現,是大眾開始有藝術追求和消費需求的產物。越來越多的熱愛藝術的人,一起關注展覽和藝術家及他們的作品。但是展覽的組織展出方,和觀眾需求不成比例,供小於求。還有跟從業者的投機心理和素質有關,所以就應運而生了假展,欺騙大眾,獲取利益。”“抄襲的藝術”負責人對本刊記者說。

央美達·芬奇展遭質疑:真假難辨的大師展

不被藝術家承認的個展

三年前,央美美術館還舉辦了一場不受藝術家本人承認的展覽,這引起了關於策展道德和策展倫理的討論。

2016年11月,德國新表現主義大師基弗在中國的首個展覽在央美美術館舉行。起初,展覽被定義為“大型回顧展”,中、德合作,國內主辦方包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清華美術學院等。

結果,開幕前夕,基弗本人發表聲明,要求取消展覽。“此前並未徵詢過我的意見,我既沒有參與也沒有同意,展覽組織方似乎曲解了我的立場,讓人認為得到了我的授權。我並沒有授權,並且已經向組織方書面要求取消本次展覽。”

基弗甚至對《南德意志報》說:“他們把我當成一位好像已經去世的藝術家,這感覺就好像被強姦。”

展覽的主策展人貝阿特·賴芬沙伊特說,他曾接到基弗工作室主管的電話,對方衝他吼道:“作為一名策展人,你怎麼能不詢問藝術家的意見,極其不尊重藝術家?”

很快,央美美術館從法律角度回應了這次展覽的合法性。央美美術館稱,展覽的所有展品都得到了收藏家及收藏機構的授權,符合相關的法律規定。

展覽還是照舊舉行。但開幕時,作為聯合策展人的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魯曉波、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王璜生都沒有出席開幕式。

當時,知名策展人皮力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在中國,各種藝術館不斷冒出來,人們沒有時間停下來思考有關展覽內容的文化和倫理問題,中國急著在博物館層面融入國際社區,但它顯然還有很多東西需要學習。”

後來,夏彥國曾和基弗見過一面。夏彥國向本刊記者回憶,基弗當時對於此事的態度是,這個展覽不能代表他的水準,而主辦方未徵詢他的意見就辦展覽,顯得很不專業。

夏彥國覺得,這次央美達·芬奇展引發了質疑和討論,對於藝術圈來說是一個好事。“大家對這樣的展覽,現在批評的聲音越來越少。這涉及到業內的人脈關係、人際關係。最後,大家總是覺得做這個事情(指辦展)不容易,想到這,就不想批評。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不好的風氣可能會蔓延,越來越多。”

“咱說”則在微博上寫道:“當一個個網紅展、天價展乃至騙子展開幕時,只見到明星站臺、專家背書、主流媒體進行大肆宣傳,卻見不到專家和媒體做出任何批評,這樣的行業生態就很畸形了。”

(應受訪人要求,陳冰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