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作家》:寫作,應最先解決的是心理問題

《成為作家》:寫作,應最先解決的是心理問題

《成為作家》是由美國作家多蘿西婭.布蘭德所著,於1934年出版,至今已流行了80餘年。同時,它也是國內首次引進的關於創意寫作的書籍。

當初看到書中頻繁使用“創意寫作”這個詞的時候,我還以為它主要是講如何寫出與眾不同的、創新的作品, 但事實顯然不是這樣。

書中的“創意寫作”一詞是由“creative writing”直譯而來,若論其含義可能解釋為“文學創作”更好一些。

這本書的幅不長,很多人看到它的厚度往往會懷疑它的可信程度。

“這麼薄的一本書能說明白這麼複雜的問題嗎?”

但事實證明,這本書之所以能夠成為長盛不衰的經典,必然有其道理。

看過之後,我覺得它的獨到之處在於談論的不是寫作技巧,而是作家思維。換言之,就是告訴我們一個作家應有的思考方式和創作過程是什麼樣的。

在看到這本書之後,我不由得心中對布蘭德教授大為崇拜,因為這種對思維過程的精準描述實屬不易。其中令人最為印象深刻的就是,通過對兩個“自我”在寫作中起到的不同作用來說明創作的心理過程,這種方式十分新穎並且巧妙。

要知道,正如布蘭德教授所講,很多人之所以不能開始動筆或者說完成第一部作品,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心中“渴望表達”和“自我懷疑”兩種情緒之間的矛盾所致。

大概在看到這本書之前,這其中的大部分人已經把自己成為作家的可能性否定掉了,這其實便是那個“理智嚴謹”的自己在意識上佔了上風,事實上也很容易佔上風,畢竟放棄一件事遠比堅持要容易得多。

《成為作家》:寫作,應最先解決的是心理問題

這個時代的自媒體人常說的關於爆款文章的特性中,有一條就是要引起讀者的共鳴,或者抓住大眾的痛點。

我想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這並侷限於時代和環境。《成為作家》這本書最大的魅力恐怕也在於此。雖然是叫做《成為作家》,但開篇卻是從有的人為什麼成不了作家開始的。看到這裡,我想大部分讀者的認同感就差不多已經被激發出來了。畢竟看這本書的人,肯定是把成為作家當做自己的目標,否則幹嘛要買書呢?

就像書中所言,現實中憧憬寫作的人,最終大多數並沒有走上作家之路。

我們不否認這個世界上確實有天才存在,有的人確實天生具有卓越的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在駕馭文字方面也是得天獨厚。但是生活中最多見到的當然是還是資質平平的人,他們恐怕除了能夠輕易否定自己以外別無其他所長。

而《成為作家》首先幫你堅定的一點便是,資質平平也無妨,因為擅長懷疑和否定的那個“自己”只是我們因為生活和工作的需要,時刻保持理性的那一面,在文學創作的初期這種人格是具有阻礙的。

絕大多數人不成功,通常是由於這個原因,而這個原因在其他書籍中可能只會聲嘶力竭地喊一聲:“你不成功是因為你不夠自信 !要相信自己可以!”

這樣一對比,就能看出《成為作家》的妙處。其實無外乎它在告訴我們:當你不自信的時候應該怎樣做?當你足夠自信的時候又應該怎樣做?等到完全建立了作者的心態之後,我們又應該怎樣做?

這些問題一旦能夠輕鬆應對了,也就說明我們離著正式走向作家之路不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