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間婚宴變化—從一碗麵到一桌酒席 從露天走進酒店


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社會的各個領域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鉅變,從百姓的婚禮餐桌上就可以窺見一斑。

八十年代伊始,改革開放不久,人們的生活還是相當貧困,尤其是在廣大的農村地區,有的地方甚至連最起碼的溫飽還沒解決。

那時候的婚宴幾乎都是在自家操辦,無論是在農村還是城鎮,大家沒有去飯店辦婚宴的意識,主要是因為沒錢。

主人家自己購買婚宴所需食材,在自家的院子裡搭建灶臺,請廚師來加工菜餚,幫廚的都是親朋好友。

我記得粉碎四人幫以後,有一段關於結婚隨禮的相聲,說當時隨份子錢通常為兩元或五元錢,最多也就是十元大票。

從禮金上推測,當時的一桌婚宴也就幾十元錢的標準,主要就是以青菜為主,有點肉的菜就算是主菜了。

在農村,隨一份5元錢的禮金後,全家人都會去吃酒席,吃完後再把剩下的打包帶走。

在城裡,婚宴上能見到整隻的燒雞就會被食客瞬間肢解掉,如果上魚則一定是有身份人家辦的婚宴了。

在當下的中國農村裡,依然還有很多人在自家操辦酒席,但是,大多是由專業的婚慶公司一條龍操辦,主人家只需花錢就行,其他無需操太多心。

農村的婚禮一條龍服務包括:婚慶儀式操辦和婚宴製作,包括:婚慶用品、司儀樂隊、婚禮車隊、桌椅、餐具等等,婚宴所需食材和酒水基本還是由主人家自己採購。

在時下的城市裡,在自家操辦婚宴的現象幾乎絕跡,大家基本上會選擇在酒店辦事情。

由於經濟條件的異同,如今的婚宴和菜品的形式也多樣化,除了各式中國菜以外,還有日式料理和西餐等等。婚宴標準從兩三千元一桌到上萬元一桌不等。

食材則根據地域的不同,從山珍到海味應有盡有,通常餐桌上剩下來的菜幾乎都是由常見的雞鴨魚肉等做出的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