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中國的耕地到底由誰來耕種?中國的糧食到底會由誰來生產?

新大風歌


30年前,答主生活的農場,不管是種麥子,還是種油菜,從播種,到收割,都完全實現了機械化,滴灌、康拜因、飛機打藥的普遍應用大幅提升了種植效率,每個農場職工承包的土地基本在100畝/人以上。

沒有規模就沒有效益,沒有強大的設施裝備,就沒有農業的高效。未來,中國的耕地仍然是由人來耕種,儘管“機器種地”會大範圍應用,但機器也是由人來操作的。但是,種地的人不一樣了。以前,種植業是典型的小農經濟,千家萬戶耕種,但在未來,種地人的數量會大幅減少,每個人平均耕種的土地面積會大幅增加。

農村、農業發展的趨勢之一是大量的農民進城,土地流轉給種植大戶或者農業公司。未來,家庭農場和農業公司將是糧食生產的主體,但散戶生產也是重要的補充,他們將長期存在。

經常有人問,未來中國誰來種地?實在是多慮了。雖然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大幅下降,但生產出來的農產品產量卻是不降反增。90後會有人種地,00後也會有人種地,10後同樣會有人種地。只是他們種地的方法不一樣了,耕種的土地面積也大幅增加。這是社會發展和農業發展的必然結果,不管你喜不喜歡,他就在哪裡,不改不變。


畜牧大集網


未來中國的土地應該有誰來種植?對於我這個在農村老家承包土地搞種植的一個小農來說,通過這幾年的種地經驗來談談我自己的看法。

隨著科學技術發展和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未來土地的種植必然會走向集中化和規模化。

我是在2015年秋季的時候開始在我們村裡大規模承包土地搞種植的。一下子承包了30畝地多一點,但是這30畝地可不是集中在一方地裡的,分佈在東,南和北3個方向13塊土地裡。這樣的話無論是種植還是田間的管理都比較麻煩,簡單說澆水的問題澆一次水我得澆一個月的時間。(因為我們這裡都是採用的機井澆水,下水泵自己都得下13次,)收割莊稼的時候更麻煩,一個人是根本忙不過來的。這樣的話極大的浪費了人力物力。


如果說土地集中話種植就能夠有效的提高效率,並且還能夠提高農作物的田間管理。比如說一方土地的話在噴施農藥的時候可以一次性噴施這樣的話就能夠有效的提高農藥的利用率。小方地打一遍農藥害蟲就飛到隔壁的地裡了,這樣的話打農藥的效果就大打折扣。

在機械化收種的時候也是一樣的道理,大方地塊的時候更有利於機械化收種。小地塊的話機器拐彎抹角的時間比收種的時間還要多呢,這樣也是對於資源的一種浪費。

未來農業種植必然會有新型的職業農民來種植。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農業種植也要求我們農民有知識和技術只有這樣才能夠把地種好。


豫東小農


未來,中國的耕地到底由誰來耕種?中國的糧食到底會有誰來生產?

社會在發展,而糧食的種植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記得我小時候,我家種地還侷限於3畝地一頭牛的階段。由於沒有耕地的拖拉機,也沒有運輸糧食的三輪車,因此全家的糧食耕種運輸就指望在一頭牛的身上。而糧食生產效率和效益都是很低的。

而到了現在,我們村裡的糧食耕種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些傳統的糧食作物也被一些好的經濟作物代替,比如小麥種植逐漸被藥材種植代替。而過去的小推車也被一些大的三輪車替代,一些糧食的生產的效益也比過去翻了幾翻,勞動強度也少了許多。那麼未來,中國的耕地到底由誰來耕種呢,中國的糧食到底由誰來生產呢?

瞭解世界農業的人都知道,全球有三大非常先進的農業發展體系,而這三種農業發展也是領先於世界的,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一是,美國的大規模農業機械生產體系。

眾所周知,大家都認為美國的工業比較發達,殊不知美國也是農業生產大國、也是生產強國。而美國的玉米、大豆等農作物大部分是用來出口的。而美國的耕地在大規模的農業機械耕作下,效率是非常的高的,十幾個人管理上百畝,甚至上千畝也是沒有問題的。所以來說,由於美國的大規模農業機械的生產效率下,其糧食的成本也是非常的低,也是我國未來農業發展的方向。

二是,荷蘭溫室大棚農業體系。

荷蘭的國土面積不大,但是荷蘭的農業為什麼能影響世界呢,這是因為荷蘭有完善的溫室大棚農業技術。荷蘭整個國家並沒有沒有像美國一樣的大面積土地的資源,甚至連美國的一個州都比不上,但是荷蘭人是會取長補短的,沒有面積,就利用空間進行種地。

因此一座座無土栽培的蔬菜溫室也拔地而起,而種植的農作物也實現了一畝地上萬斤,蔬菜十萬斤的產量。因此來說,荷蘭的溫室大棚農業技術也是我國未來的生產方向。


三是,以色列滴灌技術農業發展體系。

世界上的以色列人是聰明的,他們可以把沙漠造成綠洲。而農業技術也是這樣的,他們把原來沒人看的沙漠土地,通過以色列的滴灌技術灌溉了綠色的土地。而滴灌技術的水源利用,也有效的節約了一部分水,並且比傳統的灌溉土地出產的糧食又增收幾倍。所以說,我國也完全可以利用這以色列的滴灌技術,把莊稼種植的更高。

上面說了未來我國糧食生產的發展方向,那麼我國的耕地到底由誰來耕種呢,糧食到底由誰來生產呢?

筆者認為,糧食的耕種和生產當然離不開農民,但是現在的農民對糧食的耕種方法也變了,不是原來的“三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生活了。雖然我國的人均土地的佔有量不如美國等資源性的國家多,但是我們完全利用他們國家的技術進行種植。比如種地過程中用機械化,用溫室大棚的方法來增產糧食的收益,在種植技術上完全可以用自動化進行生產糧食和蔬菜。


因此來說,未來的土地耕種,糧食生產還是農民的,不過傳統的種植方式被一些自動化的糧食生產而代替,而一些無公害的蔬菜和糧食在未來也會崛起的。而種植糧食就像工廠上班一樣,可以流水線的操作,所以筆者認為,在未來的時候,這一天也會實現的。


李子說農


我是83年的,在我們村,真正種地的我是最年輕的,在我們這周圍,我也屬於比較年輕的,真正種地的比我小的很少有。但是,我主要是種植蘋果,家裡也有一些地用來種一些糧食,對於糧食,我投入的精力很少,我們這今年持續乾旱,我就直接放棄了糧食,把有限的水都用在了蘋果。對於未來的耕地由誰來種,糧食由誰來生產這個問題,我就我們這的情況談談我的看法。

土地集中是未來的趨勢

我們這現在留在村子裡的人越來越少,從事農業生產的人的年齡也越來越大,前面我說過,在我們這裡真正種地的80後很少,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老齡化的農民的會逐步退出,從事農業生產的人越來越少,土地的集中就是勢在必行。

糧食種植將以種植大戶或者託管的模式為主

我是農民,但我很少種糧食,只要能夠自己吃就可以,這是現在我們這很多農民的想法,只要能夠自己吃,不讓地閒著那就可以,不會投入太多的精力。這裡面最主要的,就是種糧食不賺錢,糧食的價格是非常穩定的,種幾畝糧食根本就賺不到錢,有哪些精力,我們還不如多管理一下我們的果園,雖然有賺有賠,但總還是有點希望的。

沒有經濟利益的驅動,就不會有人去做,我們並不是不想做,誰也要養家餬口,把精力都放在那十幾畝糧食上,自家日常生活都保障不了,誰也不願意啊,只能種點自己家吃,或者別讓地荒著,投入少量的精力種一點。

種糧食必須要能產生一定的效益才會有人去做,比如一些種植大戶,大規模種植,能實現機械作業,降低成本,能夠有一定的利潤。再或者,現在的一些託管模式也是可行的,農民只需要把耕地交給專業的託管公司來管理,自己收取收益。

青年人才回農村還需要一定的時間

現在對於返鄉創業或者一些別的青年人才回農村的支持力度還是很大的,但是,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還是選擇在城市的發展比較好一些。

在農村,各方面的條件比城市都有一定的差距,這是不可否認的,雖然現在有很多人在城市的壓力太大,有回農村發展的想法,但大部分都還是處於觀望的狀態,農村還沒有足夠的吸引力能夠吸引大批的人返鄉創業。而且,現在農村出去的,戶口一旦遷出農村,再想回來,就不是那麼容易了。

農戶小規模的零散種植仍將繼續

對於現在的農民,家裡有地,種上糧食最起碼不不用再買了,很多人種糧食並不是為了有多少收益,只是地在那裡也不能閒著,種上糧食最起碼自己吃還是可以的。留在農村的人,大部分都會種一些糧食,但是規模不是很大,這種零散的種植還會持續。

在未來,我認為糧食的耕種會出現一個兩極化的發展,一邊是規模很大的種植,需要有一定的資本,一邊是農戶很小規模的零散種植,以供應自己為主,規模越來越小。對於土地的耕種,則是由專業的公司或者種植大戶和小部分的零散農戶組成。

我是農夫七哥,以上只是個人觀點,不足之處歡迎留言指正。每天農技分享,歡迎點贊、轉發、關注!


農夫七哥


我是土生土長的農村人,對於種田記憶猶新,從集體農做,到分田入戶,我家分得六畝田,剛開始分田到戶的時候是需要交公糧的,我家六畝田就需要差不多兩畝田的產量來交公糧,在當時我國的農業還是比較原始,買不起化肥,又沒有技術支撐,農民種田產量非常低,雖然我家有六畝田,把公糧一交,也只夠一家人吃,一天忙到晚手裡還沒有一分錢,一想到過去那些苦日子都掉眼淚了,現在的年輕人是無法現象的。現在這個時代的人都好,就是出生在農村也不需要種田了。現在農村人都出去打工了,那麼誰來耕種田地。


技術好了,糧食產量高了。

很多人認為農村人都進城務工了 ,農村的田地出現荒廢,現在確實有些地方荒田情況,因為現在糧食產量非常高,就算出現一些荒地,也每年產量增加,現在糧食產量是以前的幾倍數,再來現在糧食通過技術雜交現在高產,看似有荒田地,但是糧食依然穩步增長。因為現在糧食產量非常高。

機械化種植。

現在無論是種田還是其它農業生產,機械化都佔了一定的配比,機械化種植是一種趨勢,是未來的農業發展方向,如果用機械化種植就可以大大減少人工,如果以後還是傳統的農業模式,農民種田是沒有利潤空間,所以未來種田是規模化種植,會出現一批大型農場,只有大型規模化種植才能實現利潤。

現在國家已經開始實施田地整改,把一些小塊田進行合併,達到一定的面積,有利於機械化操作,所以在以後會出現一些有農業生產專業人士,有農業技術人員進行現代化農業生產。


種太陽哥


在當下,糧食價格不高、農民種植收入放緩的情況下,在一些媒體上流傳著“80後不願種地、90後不談種地”的說法,言下之意就是目前種地的多是一些60後、70後,是這些40、50目前往上的人在種地。話說回來,未來到底是哪些人來耕種土地、生產糧糧食呢?根據多年的農業工作經歷,以及進下的農業發展形勢,三農廣訊認為,誰來種地的問題,大家不必擔憂,中國糧食生產的大旗會有人扛起來,一路前行。分析起來,應該在這樣四部分生產者:



第一部分,種植大戶。目前看,這部分群體應是當前佔比較大的一部分經營者,主要是由一些種地技術比較成熟,種植效益比較穩定,並且擅長種地的一部分人,在種植自家承包地的同時,轉租一些外出務工的村鄰的土地,聚少成多,一般經營在幾百畝、甚至上千畝的規模,一年的收入足可以維持家庭生活。從長遠一些時間看,這部分種植大戶,正在逐漸演變成家庭農場,從事的人員多為40-50歲左右的中年人。



第二部分,家庭農場。這個群體目前數量並不是很大,因為擁有持續穩定的土地經營權的人並不是很多,就目前來看,家庭農場的數量還不是很多,但是從長遠來看,由於第二輪土地到期後,承包期繼續延長30年不變,土地的穩定性較強,由種植大戶轉變為家庭農場的數量會有一定幅度的增長,一些農村畢業的大學生,在城市就業壓力越來越大的情況下,會有一部分回鄉發展農業,成為種植業的新生力量,大概率會以家庭農場主的身份從事農業生產。



第三部分,農民種植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短期看,發展並不十分理想,但從長遠看,當土地入股、利益分配、風險防控等方面進一步得到完善之後,未來農業種植者的群體中農民專合作社將會佔有一定比例。

第四部分,只能靠種地為生的小生產者。在農村中,有一些人,由於身體不好,或者其他原因,打工身體素質較差,做生意經營能力又不行,搞其他行業更是沒有這個能力,只有免強種點承包地,或者再少量流轉點土地種植,收入雖然不多,但是也可以基本維持生活需求,在未來的種植者群體中,仍然會有這部分人參與。



綜合來看,未來誰來種地是不用擔心的,雖然糧價偏低,但是靠規模經營、即使薄利也可多收,將來應該是一個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小散戶多種經營形勢並存的一種狀態,除了農民以外,還會有一些熱受農業的有知識、懂經營的青年人加入進來,糧食生產不會出現問題。


三農廣訊


中國的糧食誰種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收入高於工廠企業員工的收入,這樣農業就發展起來了,有了高的收入誰不想種地,比如說:一地收入二萬元,你種三畝地收入六萬,平均每月收入五千元,你在工廠每月工資五千元,一年收入六萬,工廠和種地你選擇哪個?或許只有兩種,如果高於工廠收入,我想種地的人很多。為什麼呢?第一農村種地辛苦,但是自由,既有收入,也照關到了家庭。第二種地風險大,不可年年都是高豐產高收入,工廠穩定,只賺不賠。第三種地要技術和知識,光靠苦幹不行,還要國家的政策和農產品的保護,工廠不同了,一天只幹活,到月有收入。第四農村土地散,國家應該讓每家每戶以片區集中化,向工業哪樣集中生產,適行產業化的種地。


江海凌風


朋友你這問題提的太好了,也太實際了,因為現在我國的農業糧食安全生產,出現了不穩定因素,就是農民因為種地生產糧食無有收入出現了拋荒情況,這一現象給我國的糧食安全生產和供應埋下了危險不穩定因素。

解放後連全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都認為毛主席領導的中國共產黨,解決不了當時的四億人們的吃飯大問題。可是在毛主席領導的中國共產黨和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走農業集體道路生產共同努力下,還完全解決了十幾億全國人們的吃飯問題,並且還過上了幸福生活。

在改革開放後,我國的農業也進行了政變,有農業集體道路改變為一戶一田的小農經濟種植模式,前期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改革開放後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工業經濟發展增長的速度增長了幾十倍到上百倍,使工業戰線上的人都過上了幸福生活。可是農業經濟發展的速度只增加了三到四倍,有於農業的小農經濟生產還是主要靠的人力和小型機械耕種,投工投資大,使糧食生產成本高農民種地無有收入,農民出現了拋荒情況。

造成現在農業生產糧食的士地拋荒的原因,主要是現在農業小農經濟生產模式已經跟不上社會經濟發展的潮流,和生產模式,還是靠用人力和小農機械耕種,造成糧食生產成本高,失去了國際糧食市場的競爭能力,使農民種地生產的糧食出現賣糧食難,還沒有收入,嚴重製約了我國農業使用大型機械耕種管理和農業發展。

根居我國南街村改革開放後,他們的農業生產還是走的集體道路生產,全部用的是大型機械耕種管理,大大減少了農業上的人力投資。南街村通過幾十年的打拼,現在他們的生活一切費用都是集體免費供應,包括吃的,水電,醫療衛生,學生上學,兒童入托,農民養老,什至農民的住的別墅也是集體免費分配的,凡是群眾生活上的一切富利全部都是免費供應的,農民現在完全過上了真正的小康生活。

這完全說明了我國的農業必須走大型農場化,和農業集體大型農場化生產,山區和丘陵地區發展家庭式農場化生產,才是真正適應我國農業發展的道路。

我國的農業生產上,培養一批懂農業枝術的新一代年輕農民,讓他們操作大型農機械耕種管理,全部代替人力和小農機械,大大降低糧食生產成本,農業走產,供,銷一條龍生產模式,完全與世界糧食市場接軌,才能夠真正發輝出土地生產糧食的真正能力和作用。

我國的耕地未來的發展,必須有專業人員操作大型機械耕種管理,有專業的人員去生產糧食,才是我國農業真正發展的方向和道路。靠現在的一戶一田小農經濟種植模式,已經完全跟不上社會經濟發展的潮流,應該讓它走進歷史。我國的農業只有專業的人員去用大型機械耕種管理,有專業的人員隊伍去生產糧食,才是我國農業發展最輝煌的年代。



純正農家蜂蜜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好,我是一個既會吟詩,又會搬磚的農村娃,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現如今農村的拋荒現象越來越嚴重,年輕人都不願意種田,原因是種田掙不到錢。其實並不是種田不掙錢,不掙錢是因為種的太少了。種得太少,就不會願意往種田上面投資,試想一下,如果一個農民只種兩三畝的田,他會願意往為了這兩三畝的田而買一大堆的機械嗎?即使他願意買,就憑著兩三畝的田,何年何月才能回本?

不願意買機械,農業就實現不了機械化,農民必然要花費大量的人力去種田,人力種田效率低,自然收益也就不好了。因此我認為未來農業必然向規模化發展,規模大了,就可以投資提高機械化,降低種植成本,提高效益。再一個,就算一畝地一年只能收入幾百塊錢,但如果你種上成千上萬畝地呢?那利潤也是相當可觀的了。


至於未來農業規模化以後,由誰來種,我個人有以下兩個看法。

1、種植大戶來種。

我們村現在就是這個情況,我們村的許多農民都將土地流轉給了村裡的一個種植大戶來種植,每年不管收成如何,種植大戶按照每畝600塊錢發給農民。我們村地處西北地區的黃土高原上,這裡降水較少,土壤也較為貧瘠,如果種小麥,就算年景好,畝產量也不會超過1000斤。1斤小麥賣一塊錢,滿打滿算也就1000塊錢,如果再減去化肥和人力成本,每畝地的收入多數時候還不到600塊錢。

因此600塊錢每畝將土地流轉給種植大戶,農民還是很願意的,這樣除了每畝地這600塊錢以外,可以騰出勞動力外出打工掙錢,收入肯定是比自己種地要高的。而種植大戶將地流轉過去以後,採用大型機械規模化種植,效率提高後,種植大戶也能賺到錢。所以從現目前來看,將土地流轉給種植大戶來種植是一個雙贏的選擇。


2、國家來種。

農民總說種田種一輩子到最後也沒有退休金,不能像城市居民一樣老有所養。因此我在想,如果國家能成立大型國有種植公司,將全國的土地集中起來統一種植,然後也像現在的企業一樣招聘農民為種植工人,每個月給農民發工資、繳納五險一金,農民憑能力競爭上崗,國家擇優錄取,能力強的、勤快的工資就給高點,能力差又懶的工資就給少點兒,實在差勁的,也可以像現在的企業一樣給辭退了。

這樣一來,土地規模化種植也實現了,地也有人種了,效益也提高了,還可以解決一部分農民的就業問題,這部分農民也像城市居民一樣有了五險一金,老了也有了退休金。種出來的糧食國家按照實際情況定價,投入市場售賣,大家都花錢從國家那裡買糧食吃。


總結:我個人認為未來的土地種植必將向規模化發展,可以由種植大戶或者國家成立的國有種植公司來統一種植。


搬磚的農村娃


未來農村的土地由農莊主來種。

土地確權後,承包的土地繼續使用三十年,三十年後再延期三十年,這就是家庭聯產承包的土地。但是在當今社會這種單家獨戶的耕種方式已不適應了。

那麼該怎麼辦?

就是由種田能人出來種田!你的承包地流轉給農莊主,你承包的土地象入股一樣加入農莊主的農場。一畝為一股,一股多少錢由村民及農莊主經協商而定。

農莊主把一個村所有的土地連片開發,該合併的合併,該推平的推平,把一個村上千上萬塊農田平整為幾十或幾百塊良田,然後全部實行機械化種植。願參加農莊主農場勞動的發工資,不參加的只等每年終股票分紅。

這樣做,農村富餘勞動力可以繼續進城務工,也可以留農村給農莊主打工,都能領到工資和分紅,土地又不丟荒浪費土地,又能生產出糧食供人民的食糧,何樂而不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