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評價天下無賊這部電影

我覺得這部電影最成功的地方就在於對人物的塑造。看過電影的人誰能不記得“傻根”,這是一種人的代表,純真的相信世界上只有好人沒有壞人,從頭傻到尾,居然也傻人有傻福。王寶強將傻根從裡到外的淳樸傻氣飾演得很到位,這是他第一次被大眾記住的電影,直到現在他也還沒能擺脫“傻根”這一形象。還有一個葛優飾演的黎叔,他就是壞得徹頭徹尾,絲毫不會被感化,冷血無情又黑心,心中只有利益和利用他人,在拉攏男主失敗後,得不到的就毀掉,這也是一種人的代表。

實生活中,真正的竊賊似乎從不稱呼自己為“狼”。而電影中,王薄多次將自己稱作“狼”,而將傻根這樣的作案對象稱為“羊”。這種刻意的強調似乎在無意識中透露出對當今中國社會生存準則的確認,而作為電影背景的荒涼戈壁則更從感官上強化了當今中國現實社會惡劣的(人為與自然)生存環境。

怎麼評價天下無賊這部電影

如果從表面看,該片展開的基礎——“傻根不相信天下有賊”——似乎過於“幼稚”。然而,將這一主題通過對馮氏話語體系的“逆轉換(還原)”之後所得到的真實語境應該是:善良的民眾在政府的道德說教愚弄下無法相信中國社會正在經歷一場權貴對“國有”資產的洗劫。

官氣十足的用語出於一個竊賊集團頭目“狐狸”之口所產生的“錯位”幽默成為該片的一大特色,但是影片更深的寓意卻並非如此簡單。如果“黎叔(狐狸大叔)”在現實社會中的真實面目被還原成為以竊取“國有資產”為目標的所謂實業家、金融家的話,那麼這些亦官亦商的精英們在公眾場合的話語方式不正是諸如“二十一世紀什麼最重要?人才!”、“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之類的表述嗎?影片所展示的“錯位”幽默不正是當今中國社會“漂亮的道德面紗”與“其後的骯髒齷齪”所形成強烈對比的結果嗎?

怎麼評價天下無賊這部電影

作為“圈裡人的”王薄所展示的精明能幹曾經深得“黎叔”的賞識,但是良心未泯的“狼”在一個遵從“叢林法則”的社會所遭遇到的尷尬決定了這類人物的悲劇性下場——或者被驅逐或者被消滅、從而永久地從中國現實社會中消失。這是一切良心未泯的“狼”們共同的下場。

怎麼評價天下無賊這部電影

從情節的連貫性來看,“打劫”一場似乎有些突兀,而且可有可無。但是透過馮氏話語體系,這一場景便產生了如下一種旁觀者獨白的效果:與“黎叔”這樣的竊國大盜相比,靠與政府、法律直接對抗而獲得財富迅速增長的企圖確實是“沒有一點技術含量”、“沒有IQ”!

怎麼評價天下無賊這部電影

作為試圖在國內發行的影片,必然要有一個“光明的尾巴”——作為正義力量的象徵,警察最終將盜竊團伙和搶劫團伙抓捕歸案。然而現實又會如何呢?那些隱秘的竊國大盜能夠得到應有的懲罰嗎?那些在一個群狼環伺的環境中篤信著“天下無賊”的“傻根”們將會面對怎樣的未來?難道他們能夠在一個嚴酷的真實空間裡長久地保持著虛幻的幸福生活感嗎?“生活要求他必須覺醒”!這是本人將馮氏話語體系逆轉換的初衷。

這部劇能成為經典,不僅因為演員陣容的強大,也因為劇情的設計體現了人性的善惡,電影的最後一幕女主坐在那的情形,也深深地感動到了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