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做好地產,一定要有“產品經理”思維

想要做好地產,一定要有“產品經理”思維

在跌宕起伏的市場,許多聰明大腦反思和探索,業界越來越多的人士,終於對產品經理的行業價值,開始重視。產品經理,並不是貴司產品部的經理,昨天你才讓獵頭挖了一個,據說還有5個候選人。

他是相對於交易物的“貨品”、“商品”屬性,專門負責將貨品進行產品化改造的重要崗位,是房地產生產的戰略性人才。

即便在人才濟濟的互聯網行業,產品經理都是稀有物種。得到全業認同的產品經理並不多,比如喬布斯、馬化騰、張小龍等,其它的,都屬於技術人。

想要做好地产,一定要有“产品经理”思维

專門研究人性的,才是產品經理。在不久的將來,也就是幾個月內,各位老闆就知道了,原來你的樓盤,不是賣給大勢和漲幅的,而是賣給人的。

許多人對成為產品經理有濃厚的興趣,所以,這篇文章就來談談,成為一個房地產業“產品經理”所需具備的知識體系。

文章很長,內容很硬,知識點太多,建議打印下來閱讀。

1 產品經理的知識廣度

房地產第一門要掌握的,應該叫“空間學”。

這門學科基礎且重要,因為房子本身就是空間,我沒有用“建築學”、“規劃學”、“環境藝術”、“室內設計”等學科來命名這一科目。

想要做好地产,一定要有“产品经理”思维

因為空間,是這一切學科的總和。購房人對空間的需求,即包含了城市空間,這是城市規劃學研究的內容;也包含了建築空間,買房就是要生活空間,這是建築、綠化和室內學科的總和;其實還包括了文化空間,嗯,城市商業文化服務,這個空間的內容,取決於城市裡的經營者;最後是群體空間,每個群體都有可以做不可以做事情的規則,這是群體成員的生存空間。

從空間角度來說,任何空間,都是獨立存在的,不論是城市,還是街道,或者社區,以及單套房子,都有邊界。

但房子是很獨特的商品,它不能獨立存在。而我們接觸的許多商品,比如口紅、汽車、包,都能獨立存在,比如你拎著包走到任何角落,並不影響這個包的價值。

但是房子不行,不論你設計得有多好,用什麼樣的內外裝修材料,當把它建在不同的城市,價值是不一樣的。價值因地方不同,所以房子是不獨立存在的。

如果要探究房子的價值,那麼就要學習第二門學科,叫“社會學”。

社會學分類很多很廣,比如農村社會學、城市社會學,有人把德國人發現的“經濟地理學”,也劃到社會學範疇,雖然它的發現者最開始是德國一個地理學博士,發現的主要目的,是研究經濟。

很複雜,比空間學還複雜。但也可以很簡單。因為顧客(消費者)在購房時所使用的社會學內容,僅僅是社會關係和生態。

大家買房時,所使用的都是社會身份,比如婚房的購房身份,是小家庭的家長,買學區房的購房身份,是父親這個角色——有孩子的男人才兼容父親,沒有孩子僅叫丈夫;買寫字樓的購房者身份,是公司董事長;買商鋪的身份,是投資人,所有投資人的角色定義幾乎一致,通過投資別人的經驗行為獲利;買豪宅的身份,是成功人士,是對自己優秀的獎賞。

空間的價值並不會獨立存在,因為其受使用者角色身份限制。所以產品經理,必須懂角色,使用者的角色,決定空間價值。

單從空間價值來說,別墅高過公寓,但從使用者的價值重新定義來看,富豪的公寓要比中產的別墅貴。這樣的案例,全球比比皆是。

第三門,城市學

能理解空間,又能理解社會角色,那麼開乾產品吧。依然不行。

想一想,空間有獨立的價值體系,而角色也有價值體系,不能直接焊接在一起。別說做產品了,踩盤時,要把產品看懂看透,你要能理解清楚空間和角色的相互關係,必須先理解這個城市。

城市是空間和角色的母體,每個城市的空間估值邏輯和角色類別都有差異,所以我說萬能產品行不通。為什麼呢?因為城市的母體不一樣。

城市學又是一門讓人昏厥的學問,規劃、產業、經濟地理、歷史、文化,任何一項都能單列成獨立學科。

做房地產的產品經理,主要學習城市的社會分工:

任何城市的經濟動能、地盤和人群,都是不一樣的,要將自己有限的優勢,分到各個群體上,讓大家都有事情做,這就是城市分工。要比幾個兒女的家庭分家難多了,幾乎每個城市的分工都不一樣。

城市學很重要,因為城市社會分工,決定兩大要點:

土地價值,土地價值不受環線、方位的控制,而是城市分工之後的產物。

顧客角色,每個城市的購房人角色都有差異,誰能買房,誰不能,也是這個城市分工決定的。

那麼,你還決定做房地產產品經理麼?它真的很好玩很有趣哦。

2 可以做得很淺

我想,很多房地產從事拿地和產品規劃的同學,對上面的“城市學”、“社會學”、“空間學”並不陌生,因為過去的樓盤定位,知識面就是這麼寬。

只是稍微做了一下技術處理,將其簡單化了:

城市學:

在過往的拿地和產品報告中,對地塊所在城市的基本情況,都有涉獵,比如人口、GDP、產業,以及城市框架格局、土地版圖。

也算是研究了城市,儘管沒觸及到該城市的社會分工。

社會學

過往還是會做客戶研究,比如年齡、購房動機、購房預算,配置和配套要求。不同總價和單價房子的供應和銷售量。

以剛需、改善、學區、地鐵房、豪宅、度假別墅,基本能判斷它所瞄準的社會角色。

空間學:

這當然是房企目前最擅長的啦,從高低配、南北向、景觀軸、交通線;到小疊拼、大洋房、四面寬、五收納,到偷面積、送飄窗、贈門廳、得房率,從新古典到新亞洲,再到新中式,已經玩得滾瓜爛熟了。

明明城市、地塊、容積率、價格都完全不一樣,但是開發商總能將空間做得一模一樣。這真有本事。

這樣的產品,我們的團隊,3天能做1個,但是被禁止,誰這麼做誰辭職。

所有的方案,都是淺出,但是簡約不等於簡單。簡單的方案和複雜的方案,說的絕對不是一件事情,深入者淺出是大道,但首先得深入下去。

3 關於城市學的厚度

從GDP和人口產業去看待城市,就如以身高長相和學歷,去判斷人才一樣。他好他差,又怎麼樣呢?重要的是你怎麼將其用出價值。

我實在不明白許多開發商,為什麼要將GDP\\人口\\產業放到第一頁去判斷城市,當然能比較出城市優劣,但你又不是總理,難道要給市長髮紅花?作為開發商,沒有這個資格和權力,只能記住,指標差的城市,有賣得好的樓盤,指標好的區域,也有賣得差的樓盤。

只從開發商將城市分為1/2/3/4/5線之後,整個集團都不好了,在你重軍佈局1/2線時,碧桂園在3/4線當王;當你殺進3/4線城市後,1/2線城市表現出生命力。所以,基於人口/GDP和產業的劃分標準,實在沒意思,讓你喪失戰略定力。

城市性格,來自於社會分工,它擁有的資源,和它需要分配的對象,以及分配的規則,決定了城市的屬性,對於開發商的價值在於,你至少可以根據城市分工,找到買房人。

我們根據城市資源和分工特性,將城市分為四大類:

第一類:枯竭型城市。

所謂枯竭,指的是人和財皆外流,城市失去了區域競爭力,可以分配的資源和可分配的對象都在減少,內核日漸枯竭。鶴崗被大家熱傳,是因為枯竭到一定度了。

隨著高鐵戰略和高速成網,還會有許多枯竭型城市誕生。是不是應該拋棄呢,非也?爛船都有三千釘,枯竭城市只是外流,內核在變小,但並非消失,枯竭,僅僅是內生資源,承載不了更多的人和錢。但依然有利益既得者,依然有購房需求。

但並不是剛需,至少你大開發商的萬能產品複製戰略,不適合這裡。

第二類:救援型城市。

救援型城市的基底和枯竭型一樣,也是內核資源不足以承載更多的人和物。所不同的是,城市得到了某方面外立的“救援”,有大的血液往裡面流動,如國家戰略城市、旅遊城市、強基建城市,乃至某個縣忽然得到了產業轉移。

所以,救援型城市必然有一幫人,某個產業、某個領域,成為城市的油水部門,並且業會誕生一個利益既得圈層。

需求顯得更旺盛,有一定的生機,野心勃勃的人和迷茫的人,同時在城市的酒館擦肩而過。

第三類:封閉型城市

相對於前兩種城市,封閉城市的體量更大,有足夠多的資源和人口基數,能形成自生閉環。表現特徵是,雖然很難吸納外地的人財物,但外地也很難吸納走他的人財物。是城市化流動中光芒比較穩定的恆星。

大多數二線城市都有封閉城市的特點,同時也有獨特的封閉城市氣質,那就是“地頭蛇”現象突出,凡穩定的社會結構,必然是資源山頭爭奪完成,自我保護能力強,強龍也未必能撕開當地的網絡,奪取山頭。

因為體量足夠大,能形成穩定的山頭,消化和盤整不斷出現的機會和資源,所以封閉城市的利益既得者數量多,種類廣,產品品類可以比較豐富。

第四類:吸納型城市

顧名思義,吸納城市,是有足夠的動能,吸納外地、外省的人和財等資源,源源不斷的為其供給能量。比如,你們常談的北上廣深,以及倫敦、紐約等國際都會,都是一城成,百城枯的吸納型城市。

這並沒有什麼不好,舉全國之力承託一個城市,不但是發達國家的特點,也是非發達國家迅速發展的方式,據10年前的一份統計,不發達國家的首位度城市,資源佔比達60%以上。

GDP高,人口基數大的,都是吸納型城市。但反之未必,很多小城市,他未必要外地的人,但也能賺外地的錢,同樣也是吸納型城市,諸如長廣三角的縣城,哪怕是鄉鎮皆然。德國漢堡、斯圖加特等,人口百萬左右,但同樣是吸納城市。

吸納城市裡面有豪宅,也有本地人居所,如果吸納人口,同樣也有外地人居所,房地產產品品類豐富。

這是我們對城市的分類方法,行之非常有效。

因為城市本身來自於社會分工,任何城市的興起和衰落,都是時代分工的結果:紐約的崛起是登陸人來自倫敦,底特律汽車業的發達,本身是因為造船,造船業的基礎,是內陸的人工和土地成本很低,並且又有河道將船開出來;所以城市內部,也必然是分工的結果,從分工模式歸類城市屬性,有利於找到機會。

4 關於社會學的厚度

社科院每年都要發佈藍皮書,我買了幾年,發現沒啥用途。我們目前所能接觸到的社會學研究成果,都是對現象的統計,儘管我喜歡芝加哥社會學派的研究方式:把社會當作一個整體,多做樣本調查少做數學公式。

但人類社會本身是按照什麼規律形成的,人類有那麼多角色,每個角色定義為什麼不同,為什麼會出現各種社會現狀,鮮有社會學領域的知識架構來說明。直到看到鄭也夫教授對社會學發展脈絡的梳理,比較有意思。

社會學是一門新興學科,只有幾百年歷史,且影響社會學形成框架的,是生物學。

以下是社會學的框架演進原理:

1.林奈,生態鏈。

林奈是瑞典博物學家,在《自然的經濟體系》中,發表了最早的生態鏈觀點,認為上帝給每個動物,都分配了一個世界。大家彼此共生。

他的觀點對社會學的啟發在於,每個社會群體,都有天生的位置,並且組成社會生態。不僅如此,林奈的觀念對經濟學影響很大,他有個學生叫亞當斯密,做為著名的古典自由經濟學家,所謂的自由經濟,也脫胎於市場對資源的主動配置。

2.洪堡,等溫線的發現者。

洪堡兄弟是德國著名的洪堡大學創建者,該校出過29名諾獎獲得者,馬克思恩格斯愛因斯坦,都在這裡任教,洪堡是地理學家,發現了等溫線。在不同溫區裡的物種,既有非常大的相似性。

這個觀點對社會學的啟發是,只有社會屬性相同,那麼不同地區的社會物種是近似的,比如,所有枯萎型城市的客群是類似的。

3.馬爾薩斯,物種的競爭關係。

馬爾薩斯是人口學家,對今天的世界影響深遠,比如計劃生育政策,他對自然物種的研究結論是,生存是同類的搏殺。

人口學本身也屬於社會學,這個直接對應社會學,和我們看到的階層地盤關係一模一樣。比如,封閉城市都有排外性,主要排的是外來的同類;而吸納型城市並不排外,不是因為沒有山頭,而是山頭佔有者將髒活累活給外來者幹,兩者的社會分工不同,變成不同物種了。

4.達爾文,適者生存。

很有名的英國生物學家,集合了之前研究者的大成。他的強者生存,物競天擇理念,也指的同類競爭關係。

同樣也直接對應社會現象,比如開發商產品做不過你,但可以提高地價讓做產品的沒地;也可以加快先進流速,提高行業集中度。絞殺同類開發商的生存空間。

5.沃明,群落和共棲。

丹麥的植物學家,我們小學課本上學到的池塘群落,就是源自他的發現。對自然界和經濟界有強烈啟發。

這個對社會學的直接對應,就是組織分工,產業鏈。比如房地產產業裡包含近百個行業,大家共同組成房地產群落,有共同的枯萎關係。而人類社會的山頭主義,就是群落。

6.埃爾頓,小生境

是著名的動物生態學家,他的研究成果包含“食物鏈”、“組織規模”、“小生態環境“等。

這個可以直接對應到城市社會,城市的若干區域,就是小的生態環境,裡面各種組織的分工關係,上下游就是食物鏈

,最有趣的發現,是任何食物鏈的規模都不會大,以2-3種為食。

對應到組織管理上,就是管理的扁平化,一旦食物鏈太長,必然效率低下。

7、懷海特,大自然沒有個人主義。

哲學家也來攪和了,沒錯,通過吸納前人的研究成果,他發現任何一個自然界的個體,都是沒有意義的,比如不能單純的看一隻鴨子,鴨子的意義是都存在於池塘群落,以魚草為食,同時也是其天敵的食物,構成了生態。

這個觀念對做產品的啟發很大,比如研究客戶需求的時候,以具體客戶的觀念是沒有意義的,你必須研究他的角色,比如是丈夫還是父親,是高管還是從業者。我們做寫字樓的失敗,就是隻研究投資者或者老闆,而不研究當地的公司。底商的失敗,是隻研究投資者的支付門檻,而不研究經營者、消費者共同創建的區域消費文化。

沒有個人主義,任何個體的行為,都是他所在的組織分工角色決定的。

8、帕克-芝加哥社會學派的創建者

我個人是很認同芝加哥學派的觀念和方法,帕克原是富商的兒子,但是大學畢業當了10年記者,戰前到德國學習社會學後,在芝加哥創建了社會學派。他們創造了城市生態學。

我很喜歡看芝加哥學派的書和成果,他們擅長於從社會現象裡,把城市社會生態的根根底底挖出來,比如通過“柳條公園”,看城市產業和人群的迭代,甚至有個社會學博士的論文,是親自去街頭黑幫中生存之後完成的,這本書叫《城中城》。

這也是我們城市穿透性研究方法的模板。

房地產產品經理的知識寬度,需要跨越“城市學‘、’社會學”、“空間學”,因為房子的價值屬性很特殊,空間價值並不獨立存在。這種行業魅力,讓我迷戀。

同時,他也需要每門學科的厚度,比如不能單純從GDP/人口數和產業去判斷城市,而應該從城市資源和分配機制上,去了解城市屬性,然後才能判斷城市哪些行業誕生買房人。也不能直接從年齡、收入、學歷、家庭結構去判斷買房人要什麼,每個城市的分工屬性不一樣,產生的小生態環節和生態鏈也完全不同,所以同一角色的需求迥異。

比如全世界的孩子爹都叫“爸爸”,但是因為生態關係,每個城市的爸爸,定義都不一樣。那麼,他們需要的房子是不一樣的,因為他們眼中的孩子,以及孩子眼中的他們,有很明顯差異。

而從深入剖析城市,到解剖式的客戶研究,再到創造他們的空間。同城不同區域都不一樣,而行業給你完成空間設計的時間,不超過2個月。

歡迎你進入產品經理的世界。責任感、聰明和勤奮,能微觀,也有大局。要有40歲的閱歷,30歲的野心,和20歲的激情,這樣一直幹到60歲。

文章來源:觀念研究院(ID:cdqnwh),本文已獲得授權,並對原作者表示感謝。同時,作者最近也即將舉辦一場線下大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加微信zhuirzhuir(祝小姐)瞭解詳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