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清朝末代皇帝宣統帝溥儀的功、過、罪

清朝末代皇帝宣統帝愛新覺羅·溥儀一生中有三次登基、三次退位,只有第一次的登基與退位是合法的。也是有功於國家和民族的。

清朝末代皇帝宣統帝愛新覺羅·溥儀(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字耀之,號浩然。 是中國清朝的末代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

淺談清朝末代皇帝宣統帝溥儀的功、過、罪

清朝末代皇帝宣統帝溥儀

清朝末代皇帝宣統帝溥儀一生中三次登基、三次退位。這三次登基、三次退位,既概括了溥儀的一生,也概括了他的功、過、罪。

(一)清朝宣統帝第一次登基與退位,這是對中華民族有功。保證了中國的領土完整和政權的平穩過渡。

1908年11月14日~1912年2月12日在位,首都為北京。

1908年11月14日光緒帝去世,當日溥儀登基繼位,尊稱慈禧太后為太皇太后,次日(1908年11月15),慈禧太后去世。

淺談清朝末代皇帝宣統帝溥儀的功、過、罪

清朝宣統帝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中國的各派勢力本著對國家、對民族負責的態度,相互妥協、互相理解,最後在沒有經過大規模流血的情況下,談出了亞洲的第一個全國統一的共和國——中華民國。在這個過程中,隆裕皇太后功不可沒。

1912年2月12日,清朝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同時也是自秦始皇創立皇帝制度以來的最後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於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夏曆),在接受了《關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條件》、《優待皇室條件》後頒佈退位詔書,並授權袁世凱組成中華民國,清朝統治結束。

淺談清朝末代皇帝宣統帝溥儀的功、過、罪

清朝末代皇帝宣統帝的退位詔書

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統帝的退位詔書,保證了中國的領土完整和主權統一、以及政權的平穩過渡。因為在當時只有宣統帝主動退位,授權組成中華民國政府,才能保證中華民國是清朝的法定繼承者,才能在國際上保證中華民國繼承清朝的所有權力、責任和義務,才能保證中華民國繼承清朝的所有版圖。

清朝末代宣統帝的第一次登基和退位,是對中華民族有功的。因為他保證了中國的領土完整和政權的平穩過渡。

(二)清朝宣統帝第二次登基與退位,這是對中華民族有過的。因為他違反了中華民國《關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條件》、《優待皇室條件》中的有關規定。引起了內戰。

1917年07月01日~1917年07月12日在位,首都為北京。

民國六年(1917年)2月16日,段祺瑞力主加入協約國,黎元洪表示反對,因對德宣戰問題府院發生激烈衝突,段祺瑞主張宣戰,黎元洪不同意,爭執不下,段祺瑞去職。

民國六年(1917年,丁巳年)6月,張勳利用黎元洪與段祺瑞的矛盾,率5000“辮子兵”,借“調停”為名於6月14日進北京。急電各地清朝遺老進京,“襄贊復辟大業”,擁戴已退位的清末代皇帝溥儀復辟。史稱“張勳復辟”

6月30日,張勳在清宮召開“御前會議”,於7月1日攆走黎元洪,把12歲的溥儀抬出來宣佈復辟,改稱此年為宣統九年,通電全國改掛龍旗,自任首席內閣議政大臣,兼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康有為被封為“弼德院”副院長。張勳復辟由張勳一手策劃,於1917年(民國六年)7月擁護清朝廢帝溥儀在北京復辟的政變,前後歷時共十二天。因發生在丁巳年,亦稱丁巳復辟。

淺談清朝末代皇帝宣統帝溥儀的功、過、罪

第二次登基的清朝末代皇帝宣統帝溥儀

7月1日,張勳正式讓清宣統帝溥儀登基,召致全國反對。國務總理段祺瑞於是組成討逆軍討伐,3日段祺瑞以討逆軍總司令名義發出討伐張勳的通電,在馬廠誓師,並與馮國璋聯電數張勳八罪,發表討伐張勳檄文。7月12日即攻入北京,趕走張勳恢復共和。當日,只做了12天皇帝的溥儀再次宣佈退位。14日,段祺瑞返回北京,重新擔任國務總理,掌握了政府實權。而馮國璋則任總統。

清朝宣統帝的第二次登基和退位。是對中華民族有過的。因為他違反了中華民國《關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條件》、《優待皇室條件》的有關規定,引起了內戰。

(三)清朝末代皇帝宣統帝第三次在吉林長春登基與退位,是對中華民族有罪的。因為他違反了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充當日本分裂中國、拼湊偽滿洲國傀儡政權的工具。

1934年3月1日~1945年8月17日,溥儀在吉林長春登基,擔任偽滿洲帝國的所謂“康德皇帝”。

偽滿洲國(1932年3月1日-1945年8月17日),是日本佔領中國東北三省後,所扶植的一個傀儡偽政權。因國民政府和國際社會對偽滿政權均不予承認,故被稱作“偽滿洲國”或“偽滿”。“首都”設於新京(今吉林長春),“領土”包括現今中國除關東州(今旅順和大連)以外的東三省全境,以及蒙東和河北省的承德市。

淺談清朝末代皇帝宣統帝溥儀的功、過、罪

偽滿洲國地圖

1931年“9.18”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了整個中國東北地區,使其淪為日本的殖民地。1932年3月9日,在日本軍隊的攛掇下,清朝末代皇帝宣統帝溥儀,從天津秘密潛逃至東北,在長春成立了傀儡政權——偽滿洲國。“偽滿洲國”初期為“共和”體制,以清廢帝溥儀為“元首”,初期稱號為“執政”,年號“大同”。1934年,“偽滿洲國”改國號為“偽滿洲帝國”,溥儀改稱“皇帝”,年號“康德”。

1932年3月1日,在日本策劃下偽滿“建國”,扶持溥儀為偽滿洲國的執政,建“年號”為“大同”。3月8日,溥儀在“新京”正式宣佈就任偽“滿洲國執政”,同時任命了各“府”、“院”、“部”的負責官員,偽“滿洲國”宣佈正式成立。9日,溥儀舉行了就職典禮。

1934年,“滿洲國”更名“滿洲帝國”。執政改稱“皇帝”。3月1日,溥儀在長春南郊杏花村舉行“登基典禮”,改“滿洲國”為“帝國”,溥儀“稱帝”,改“年號”為“康德”。所以這時候的溥儀又稱“康德皇帝”。

淺談清朝末代皇帝宣統帝溥儀的功、過、罪

偽滿洲帝國“國軍”與偽皇帝溥儀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宣佈無條件投降。8月17日,溥儀宣讀《“滿洲國皇帝”退位詔書》,宣佈偽滿洲帝國政府解散,偽滿洲國滅亡。

溥儀在由瀋陽準備逃亡時,被蘇聯紅軍俘虜,被帶到蘇聯。1950年8月初被押解回國,在撫順戰犯管理所學習、改造。1959年12月4日被特赦併成為全國政協委員。1967年10月17日,溥儀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1歲。 先葬於八寶山,後遷於清西陵內崇陵。

清朝末代皇帝宣統帝愛新覺羅·溥儀一生中有三次登基三次退位,只有第一次的登基與退位是合法的。也是有功於國家和民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