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立“半米家園” 關愛野生鳥類

設立“半米家園” 關愛野生鳥類

鳥類觀測點鴛鴦成群(市鳥類保護協會供圖)

设立“半米家园” 关爱野生鸟类

鳥類觀測點暢遊的鸕鷀(市鳥類保護協會供圖)

25日晚,一批南遷的紅嘴鷗來到市鳥類保護協會設立在雨城區的鳥類保護觀測點。通過觀察,市鳥類保護協會發現,此次作為“先遣隊”的紅嘴鷗有40只,比上一年第一批到達的紅嘴鷗數量上要多些。

而在紅嘴鷗到達前,斑背潛鴨、骨頂雞、角鸊鷉、斑嘴鴨等候鳥也陸續到來,它們與本就生活在這裡的鳥類一起,讓該鳥類保護觀測點逐漸熱鬧起來。近年來,我市積極有效的保護措施,為鳥類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生長環境,形成了鳥類與現代城市共生的和諧局面。

保護措施得當

鳥類棲居城市

28日,天氣晴好。市民們走在青衣江邊,便能看見一群群鳥兒在青衣江的碧波中嬉戲,一派怡然自得的場面。

而在市鳥類保護觀測點,這個雨城區內不足一畝的灘塗小島上,近日可是熱鬧非凡。鴛鴦、赤麻鴨、灰頭麥雞、黑鷀長腳鷸等鳥類聚居在此,市鳥類保護協會觀測點工作人員也利用相機,記錄下它們的生活方式。

“目前在我們這個鳥類觀測點,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黑鸛和國家二級保護鳥類鴛鴦、鵂鶹等棲居達300只以上。不少鳥類都成功繁殖,鴛鴦更創下一窩繁殖達14只的記錄。”市鳥類保護協會負責人談及此,仍然難掩興奮。

根據市鳥類保護協會給出的數據,目前我市觀察記錄的鳥類有504種。其中,包括9種國家一級保護鳥類和52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而在鳥類保護觀測點觀測到的國家重點一級、二級鳥類達300只。

大量鳥類在城市聚集,說起來還要歸功於市委、市政府及相關部門對生態的保護和對鳥類的重視。

2018年3月,在市委、市政府安排下,由市林業局牽頭,相關部門配合啟動城區鳥類觀測和保護工作。我市在鳥類聚集地設置了24小時專人值班的鳥類保護觀測點,開展相關招鳥、引鳥工作。同時,對來雅鳥類進行觀測、記錄。市林業局、森林公安和鳥類保護協會設置了專職人員24小時輪班對觀測點進行巡查,保證鳥類安全。

如今,該項工作已取得階段性成果,雨城湖珍稀鳥類品種和數量也與日俱增。據市鳥類保護協會介紹,自2018年鳥類保護觀測點設立以來,已記錄鴛鴦、鳳頭鸊鷉、金眶鴴、赤麻鴨、白眼潛鴨、針尾鴨等鳥類就地繁殖未遷徙。還記錄了人工製作的鳥巢在當年鴛鴦孵出後,其巢穴被鵂鶹再次利用的案例,每個巢穴當年基本達到兩窩鴛鴦成功繁殖的記錄。

專家連連稱奇

共建鳥類家園

24日,“半米家園·城市珍稀鳥類保護暨金虹雉獎頒獎”活動在雨城區舉行。“鳥類的種類和數量多少,考量著一個地區的綜合生態環境。”中國科學院著名鳥類學家何芬奇教授說,他在雨城區鳥類保護觀測點所見到和了解到的情況,讓他驚歎不已。

鳥類遷徙經過雅安並暫時停留,對此市鳥類保護協會的工作人員和鳥類學家們並不稀奇。畢竟,雅安本就處於全球八大候鳥遷徙通道之一的東亞——澳大利西亞和中亞(南北)遷徙通道重疊處。

但他們感到驚訝的是,我市發現珍稀鳥類的地點,並非在郊區山林之中,而是在市區範圍內。大量鳥類棲居在城市中,這在全國範圍內來說,都是相當罕見的。“我已親眼所見,但我去說給別人聽,誰能信我呢?只能請他們自己來看!”

何芬奇表示,很多珍貴的動物,默默在城市角落與人類共同生活,只是我們沒有去發現,有時候還會傷害它們,雅安市政府的保護措施做得特別好,應該複製推廣。

“如果世界只有一米,雅安就為生態環境與動物保護留下了半米,率全國之先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為珍稀鳥類和遷徙鳥類,保留了一個安全棲居與繁殖的家園。”當天的參會嘉賓們,對我市為珍稀鳥類設立“半米家園”的做法表示充分肯定。

“大多數鳥類遷徙都是沿著河流河道,並在灘塗取食,而人類同為沿河岸建設城市並生活棲居,有時候人與鳥類會出現矛盾,但在鳥類保護過程中,我們發現多種鳥類與人類的安全距離保持在40—50米,在城市中心‘鳥類喜愛的地方’為珍稀鳥類留下‘半米家園’,就顯得尤其重要。”市鳥類保護協會負責人說。

目前,又到了鳥類遷徙季節,越來越多的候鳥成群結隊出現在市民們眼前。對此,市鳥類保護協會也提醒市民,觀鳥時同鳥類需保持40—50米的距離,最好帶上望遠鏡。觀鳥時不要大聲喧譁,更不要追趕鳥群,為候鳥創造一個良好的棲息環境。

“遷徙的珍稀鳥類在雅安棲居繁殖,其中一些有望成為‘留鳥’,突破‘科學常規紀錄’,這是雅安踐行綠色發展和深耕生態文明建設的最好佐證。目前,鳥類保護科普研學、文化旅遊、建設森林花園城市等新發展理念,正在雅安落地生根,這也將極大促進雅安知名度和經濟社會發展。”市鳥類保護協會負責人說。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魯妮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