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個10年,樓市有四個變量:城鎮化、生育率、結婚率、棚改

下個10年,樓市有四個變量:城鎮化、生育率、結婚率、棚改

這些年,樓市的增長速度有多快?

第一個階段,1998-2009年,我國住宅開發投資額從2081.6億元增加到44319.5億元,增長了20倍。

住房開工面積增長了7.8倍,年均增長18%,比上世紀日本經濟高速增長那15年還要快。

住房萬人開工量[v]從1998年約22套增加到最高的2011年128套左右,增長了4.78倍。

第二個階段,2009年到2018年,新增建設了9374萬套住房,比上個10年還要多36%。到目前,基本實現了戶均住房套數超過1套,人均住房建築面積近40平方米。

但是,在房改初期,當年低價獲得公房的有房群體,通過資產置換、賣一換一的方式推高了房價,現在,首次置業群體只能通過加槓桿購房,這就陷入了“槓桿高-房價漲-槓桿高”的循環。

由此帶來的,是居民槓桿率不斷走高,房企經營性槓桿持續增加,好比是不斷拉緊的弓弦,只要負債率、槓桿率、空置率繼續走高,就極有可能會斷掉。

那麼,在下個10年,房地產還會不會加速發展?

我們可以從購房需求的角度,分析這個問題。

太平洋證券經濟學家肖立晟此前發佈研報指出,房地產需求主要由城鎮化需求、二胎需求、結婚需求以及改善性需求組成。

先說城鎮化。

我國2018年的城鎮化率為59.58%,到2030年,10年間城鎮化率目標為70%。

根據發達國家經驗來看,城鎮化率60%-70%時,城鎮化進程仍處於較快發展階段,當城鎮化率超過70%時則會顯著變慢。

顯然,我們正處於從60%向70%過渡的階段。那麼,發達國家城鎮化率從接近60%提升到70%的時間是多少呢?

數據顯示,美國用了15年左右,日本是12年,法國11年,韓國最快,只用了7年。

因此,未來10年,農村人口湧入城市的城鎮化需求依然存在,但是10年之後,需求變小是必然的。

再說生育率。

經濟學家任澤平在《生育報告:2019》中指出,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不及預期,生育堆積效應業已消退,2018年出生人口降至1523萬,比2017年減少200萬、減少12%。

育齡婦女規模已見頂下滑,2030年20-35歲主力育齡婦女規模將比2018年減少29%,其中25-30歲生育高峰期婦女將減少41%;出生人口即將大幅下滑,預計2030年將降至1100多萬、較2018年減少26%。

也就是說,10年之後,新生兒會下降到1100多萬的水平,對比2018年的15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