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殭屍》之下,便是香港鬼片30年

一部電影,一個平行世界的故事

來自:石墨社(smshe189)

《殭屍》之下,便是香港鬼片30年

90年代內地的街頭,音像店不在少數。

90後的童年並不孤單,放學後或者中午用餐休息的時間,都能成群結隊鑽進一家常去的音像店,趕得巧了,可以看到老闆正在放映的港片。這是90後的童年記憶,港片成了那個時代承載夢和想象的符號。

90年代的音像店,有周潤髮的豪情義氣,有成龍的耍寶動作,有李連杰的帥氣江湖,有周星馳的搞怪趣味。

當然,也有屬於中華文化圈子的獨特形態——港產鬼片。

《殭屍》之下,便是香港鬼片30年

那個時候,看鬼片認準林正英,抓鬼認準黃符、桃木劍、雞血和糯米。

如同《西遊記》看到入迷之處,學著行者吞雲吐霧上竄下跳,恨不得顛覆這世間輪迴,且把壞人一網打盡。

被港產鬼片耳濡目染之後,走起路來飄了,黑暗之處總會提心吊膽,但總擋不住想要像電影裡林正英一樣,一把桃木劍降妖除魔,一張黃符震懾鬼魂。

《殭屍》之下,便是香港鬼片30年

後來稍大些了,為了不要成為大人眼中的弱智,開始學著大人的樣子,行走坐姿都變得規範。

卻不曾想,原來兒時心中最原始的衝動,並不是要模仿電影裡的動作,而是來自骨子裡想要維護正義反抗權威的熱血。

1

香港電影,要感謝兩個人物:徐克和許鞍華。

和大陸第五代導演、臺灣新電影差不多同一時期崛起的香港新浪潮電影,起源正是70年代末,徐克、許鞍華等一批接受過西方電影教育和實踐的創作者們,帶著好萊塢式的電影技巧回來,引發的香港電影鉅變。

他們所接觸到的,是突破傳統硬橋硬馬式的電影形態,注重浪漫主義的手法構建劇情結構和氛圍營造。

1979年,徐克的《蝶變》和許鞍華的《瘋劫》上映,這兩部電影的出現,意味著新浪潮導演們朝著懸疑驚悚類型試圖獲得市場認可。

《殭屍》之下,便是香港鬼片30年

《蝶變》劇照

《殭屍》之下,便是香港鬼片30年

《瘋劫》劇照

的確,兩部作品一改傳統單一敘事結構,通過多點敘事形式鋪陳懸疑氛圍,是新浪潮電影的突破。同時,新浪潮的導演們,借鑑了國外懸疑驚悚經典作品的手法,如希區柯克式的手段,對驚悚氣氛進行了多維度的展現。

環境、聲音、燈光、鏡頭等,都為電影的驚悚藝術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和摸索。

然而,新浪潮並沒有持續多久。80年代初,香港電影市場風向大變,觀眾對喜劇類型的需求要遠多於純驚悚的先鋒作品。

因此,那群曾經浸染過西方先進電影技術和藝術追求的導演們,開始了不同方向的突圍。徐克,依然是一個技術流派的先行者,他的作品在很好的依託本土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嘗試對未來科技的運用和思考。

《殭屍》之下,便是香港鬼片30年

從《新蜀山劍俠》到《蜀山傳》再到《狄仁傑》系列,徐克一直馬不停蹄地探索著。

而許鞍華不同。作為女性導演,她的心思要更為細膩,因此在深度挖掘人心和敘事結構的創新都有深入研究。

1980年,許鞍華調整創作方向,將純懸疑驚悚類型,結合當時大受歡迎的喜劇類型,推出了一部作品《撞到正》(又名《小姐撞到鬼》)

《殭屍》之下,便是香港鬼片30年

這部電影迎接了恐怖喜劇時代的來臨。許鞍華不僅將多點敘事結構還有西方式科技元素融入其中,突破原有的電影敘事模式。

同時,在依託中華戲班文化,將插科打諢融入到劇情結構當中,討巧式的情節衝突,很好地營造了喜劇氛圍。

《撞到正》在當時獲得很大的成功。但最重要的是,給了洪金寶等人極大的啟發。

2

1980年是很特殊的年份,香港導演們似乎一夜之間被點醒一般,不僅在創作類型上有了更多的延伸,在創作質量上,也是不斷獲得市場肯定。

而香港的鬼片文化,也是從這一年正式形成自己的風格。

除了許鞍華的《撞到正》,洪金寶自導自演自編了殭屍靈幻片《鬼打鬼》,該片獲得香港全年票房冠軍。

《殭屍》之下,便是香港鬼片30年

《鬼打鬼》的模式,已經區別於許鞍華開創的對驚悚氛圍的營造,而是注重功夫喜劇的情節設置。

本質上來說,洪金寶的鬼片文化,其實還是七小福脫胎於戲班文化對於舞臺表演手法在鬼片領域的一個延伸。

《殭屍》之下,便是香港鬼片30年

相比成龍等人在動作喜劇上的大展拳腳,洪金寶是在開創著洪氏恐怖喜劇的先河。當然,除了功夫喜劇的趣味場景作為看點,對於鬼文化關於

茅山術、驅鬼符咒、鬼上身等也有獵奇的表現。

《殭屍》之下,便是香港鬼片30年

後來,普遍認為這部電影是香港殭屍片的開山之作,而更為湊巧的是,林正英在這部電影中客串了一個捕快。

《殭屍》之下,便是香港鬼片30年

《鬼打鬼》的成功,讓洪金寶看到了商機。而後分別在1982年、1984年推出《人嚇人》《人嚇鬼》兩部殭屍靈幻片。

這兩部電影都有林正英的參演,但都只是一些小角色。林正英作為洪家班成員,更多的是參與動作指導。

直到1985年,《殭屍先生》的誕生。

3

《殭屍先生》開啟了林正英的鬼片時代。

這部電影在香港上映28天,票房超過2000萬港元。而最重要的是,奠定了林正英後來為大眾熟知的身穿道袍、手持桃木劍的經典造型。

《殭屍》之下,便是香港鬼片30年

比起洪氏鬼片風格,林正英是將香港鬼片文化帶入高潮的關鍵人物,他將中國傳統鬼神文化中祭祀、靈魂、妖魔鬼怪、殭屍等元素,發揮到極致。林正英很好的結合了中國靈異文化,開創了港產鬼片的靈幻功夫鬼片分支。

當今世界鬼片類似大致分為三種:

a)以歐美好萊塢式的恐怖鬼片

《殭屍》之下,便是香港鬼片30年

歐美鬼片更多的結合了歐美神怪文化,以殭屍為載體,不同於中華文化體系中關於靈魂的認知,往往神怪擁有長生的技能。

而在劇情上,歐美恐怖鬼片,更加強調視覺衝擊。一方面是氛圍營造緊抓人心,另一方面就是熱衷鮮血與肢體的視覺符號對恐怖氛圍的輔助營造。

b)亞洲(印度、泰國、日韓等)恐怖鬼片

亞洲文化總體上來說受中華文化影響較深,死後亡靈成了鬼片常用手段。而且,這類鬼片往往更加註重恐怖惡氛圍的營造,特別是對根植於亞洲人骨子裡對鬼神靈異的恐懼挖掘很深。

《殭屍》之下,便是香港鬼片30年

因此,亞洲恐怖鬼片其實要更加讓人害怕。而其中關於生死輪迴、因果報應有更為明顯的呈現,之所以讓人害怕,其實還是因為這類鬼片的鬼,更多的都關聯著人的七情六慾,這在心理上,造成對觀眾可感知的壓抑。

c)香港鬼片

從文化沿襲上,香港則與整個中華文化一脈相承。而且香港地區一直以來就比較迷信,對風水鬼怪比較相信。

港產鬼片,在經過電影敘事技巧的升級之後,總體表達上雖然成了大眾化影像符號,但是他要比其他鬼片形態,更接近中華文化內核。

林正英系列正是其中比較突出的一支。

林正英的靈幻鬼片,將茅山道術、湘西趕屍等神鬼文化進行巧妙結合並昇華。通過熒幕上林正英飾演的各類道長,一襲長袍,瀟灑的動作,繁複多樣的捉鬼道具,都在很大程度上,給我們展開一幅古代神鬼文化長卷。

《殭屍》之下,便是香港鬼片30年

林正英前期的靈幻鬼片,主要故事背景都發生在民國時期。以林正英飾演的道長為首,帶著一幫弟子,在鄉鎮地區捉鬼驅魔。

這類鬼片的表達,既有洪氏恐怖喜劇插科打諢的趣味,也有神鬼文化與民國時百姓生存狀態的結合,其結果,無非是表達人的七情六慾。

《殭屍》之下,便是香港鬼片30年

包括《殭屍先生》《殭屍家族》《靈幻先生》等是林正英的代表作品,在當時也都收穫了不錯的票房口碑。

到了80年代末期,這類片子已經被瘋狂跟風,觀眾陷入了審美疲勞。港產鬼片開始尋求創新突破。

1989年,林正英開始獨立執導靈幻恐怖電影,《一眉道人》誕生。

《殭屍》之下,便是香港鬼片30年

與以往作品不同的是,這部電影加入了西方基督教徒,突出茅山道術與西方殭屍之間的對抗。這一設定,為當時已經逐漸沒落的靈幻恐怖電影贏得一線生機,也在當年獲得不錯的口碑。

然而,到了90年代,受國際局勢的衝擊,好萊塢大片席捲全球,林正英的殭屍系列,不得不再度尋求突破。

從民國,到現代,林正英完成了靈幻恐怖電影的轉型。故事背景設定在現代,道長髮揮驅魔技能的場景也不再是小小的道觀,他們可以跟警察合作,可以融入到現代生活的方方面面。

《殭屍》之下,便是香港鬼片30年

這期間以1990年的《驅魔警察》表現尤為突出。

然而,林正英的鬼片始終敵不過市場化的需求。當道長不再長袍加身,手持桃木劍主持正義的時候,其實已經預示著這一類型作品的逐步衰落。

從1991-1992年,林正英拍過十數部靈幻恐怖片,卻都因為類型重複無法獲得市場認可。

到了1995年,林正英轉戰電視劇,被香港亞視以百萬港元高薪邀請拍攝《殭屍道長》,這部電視劇成為當年亞視高收視的代表作之一。

《殭屍》之下,便是香港鬼片30年

然而,天妒英才。《殭屍道長》到1997年已經拍到了第三部,卻因為林正英患肝癌,使得拍攝計劃終止。

4

1997年是一個分水嶺。

香港電影正面臨著創作方向和市場變化的多重考驗,港產鬼片也是。

林正英去世之後,香港靈幻恐怖片陷入了停滯。曾經一襲長袍、仗劍驅魔的道長終究是敵不過世間輪迴。這一類型的鬼片也隨著道長的離去,化為塵土。

倒是從1998年開始,因為《我和殭屍有個約會》,在延續著港產殭屍系列的榮光。

《殭屍》之下,便是香港鬼片30年

《我和殭屍有個約會》拍了三部,在當時可以說是引發內地影迷的極大關注。馬小玲與況天佑的驅魔冒險,成為很多人心中最浪漫的奇遇。

本質上來說,《我和殭屍有個約會》是市場需求的產物,而不再單純是殭屍類別的延伸。

時代背景從盤古時期到南宋,從抗日再到現代,人物設置也是多元混雜,盤古、女媧等神話人物與現代人物混居,殭屍成了神話人物的一種形態。

《殭屍》之下,便是香港鬼片30年

《我和殭屍有個約會》有冒險、有愛情、有穿越、有神話、有拯救世界也有現代警匪,其實算得上是大雜燴。

更多的,只是為了適應影迷對腦洞大開的劇情和視覺奇觀的需求,殭屍倒已經成為了次要條件。

5

確實很奇怪,香港電影裡,對殭屍鬼怪的恐懼沒有歐美日韓來得兇猛。

林正英系列的殭屍鬼魂,許多都與人類成了朋友。

與林正英靈幻系列不同的是,香港鬼片在喜劇風格類型上自成一派的還有黃百鳴。

90年代音像店裡,《開心鬼》系列,是90後們獲得快樂的源泉。

《殭屍》之下,便是香港鬼片30年

如同林正英一身道袍的形象,黃百鳴作為清朝鬼魂一身清朝官服的打扮,也是深入人心。

《開心鬼》系列中的鬼,雖然來自清朝末年,但是故事發生的時代,卻是典型的現代香港。

黃百鳴式鬼片文化,其實是在借鬼神反映社會。

《殭屍》之下,便是香港鬼片30年

校園與社會的人情冷暖,與這個清朝鬼前世悲慘遭遇,都算得上是對普通人生活中的無可奈何,一種趣味化的表達。

所謂趣味化,就是通過清朝鬼的神力,完成現實中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或捉弄也好,或調侃也罷,這裡的鬼並不恐怖,他也會唯唯諾諾,也會有害怕的事情。

《殭屍》之下,便是香港鬼片30年

鬼怪有了普通人的人格形象,但是普通人卻在不斷展現自己的慾望惡念,這大概是香港鬼片文化一個比較大的轉變吧。

開心鬼系列一共拍了5部,分別是《開心鬼》(1984年)、《開心鬼放暑假》(1985年)、《開心鬼撞鬼》(1986年)、《開心鬼救開心鬼》(1990年)、《開心鬼上錯身》(1991年)。

黃百鳴算得上是香港鬼片風生水起的時候,與林正英平分秋色的人物了吧。只可惜,他們走的路子完全不一樣,林正英從一開始堅持著中國傳統鬼神文化的表達,到後來慢慢意識到市場的變化,逐步面向現代社會創作。

《殭屍》之下,便是香港鬼片30年

而黃百鳴從一開始就定位明確,他的開心鬼系列其實更多的就是都市喜劇的鬼片版。而在1991年之後,敏銳覺察到市場變化,開心鬼也宣告終結。

黃百鳴是個商人,林正英是位道人。

6

不同於前面說的這類恐怖喜劇,香港鬼片還有一個門類,同樣讓人印象深刻。

那就是社會現實類恐怖鬼片,這一類型主要在90年代風行。

前面也說了,90年代的香港電影市場面臨著動盪,既有國際局勢,也有政治環境因素。更多的是,反應香港居民對現實的不安。

因此,一些類似東南亞極端營造恐怖氛圍的恐怖鬼片出現。

這類作品非常喜歡用詭異的布光,畸形的鏡頭機位,和突然出現的面部特寫。相信很多看過香港鬼片的影迷,都忘不了這個角色:

《殭屍》之下,便是香港鬼片30年

這類恐怖片往往直接關聯著香港居民,深入生活場景。如大樓、夜晚的街道、山間、墳地等。

比起林正英和黃百鳴恐怖喜劇中,鬼的可控甚至人性化,這類電影的鬼就顯得捉摸不定,可以說充分用上了徐克、許鞍華當初嘗試的西方驚悚懸疑手段,對於營造恐怖氣氛,起到了絕佳的效果。

如錢升偉的“數字”鬼片系列(《七月十四》《二月三十》《四月四日》等)、南燕的“陰陽路”系列等,都摸索出了相似的套路,並瘋狂複製。

陰陽路系列從1997年一直拍到2017年,合計有21部之多。其中1997年-2000年,古天樂都是這部系列的主角。

《殭屍》之下,便是香港鬼片30年

這類恐怖鬼片也經歷過類型變化。

從最開始結合社會現實反應觀眾心理的恐怖片,到後來以社會暴力和社會黑暗元素為吸引點的三段式恐怖片,在一部電影裡講述三個小故事,陰陽路系列則如此。

再到最後,香港人不再那麼迷茫和無助,整個恐怖片的氛圍重新恢復過來,鬼魂不再是可怕的象徵,也不再那麼明確地與黑暗肅殺的環境相關聯。相反,普通人開始與鬼魂交流,其最終目的還是在圓滿人世間的遺憾與親情牽絆。

到了21世紀,香港的鬼片文化已經無法撐起一個類型片的體量。現代警匪、動作大片、懸疑推理以及文藝溫情,成了香港電影主要的種類。

偶爾出現一些類似《第一誡》的恐怖懸疑電影,都只是曇花一現。

《殭屍》之下,便是香港鬼片30年

整個21世紀前十年,電影市場比較平淡。曾經那些創造了鬼片輝煌的前輩們,紛紛投入到其他片種或者崗位。

洪金寶後來在功夫喜劇和動作片中大展拳腳,而林正英、午馬等人已歸塵土。

《殭屍》之下,便是香港鬼片30年

不過林正英大概不知道,在他去世16年後,曾經熒幕上的弟子,將一部分香港鬼片曾經臺前幕後的人,重新聚攏,拍了一部致敬那個時代電影。

7

這個人叫錢小豪。

1985年,林正英正式擔綱主演的恐懼喜劇電影《殭屍先生》中,錢小豪飾演林正英的弟子。

《殭屍》之下,便是香港鬼片30年

而得到這個角色,緣於他在一次普吉島之旅中與洪金寶相處了幾天。回到香港後,洪金寶就推薦錢小豪參與《殭屍先生》的拍攝。

然而,錢小豪跟隨林正英拍攝的殭屍題材電影並不多。其中1989年的《一眉道人》和1992年的《新殭屍先生》記憶深刻。

《殭屍》之下,便是香港鬼片30年

這之後的錢小豪並沒有專注在恐怖鬼片中發展,他參演過的電影種類繁多。如與李連杰一同主演的《太極張三丰》,飾演反派董天寶。

《殭屍》之下,便是香港鬼片30年

同樣是與李連杰一同主演的還有《精武英雄》,飾演霍元甲的兒子霍廷恩。

此外,他還參演過《古惑仔》系列,《墨攻》,《關雲長》等作品。

但總的來說,都不如他在2013年參與拍攝的致敬電影:《殭屍》。

8

《殭屍》的故事,重回80年代初懸疑驚悚電影的套路,以90年代結合社會現實類的恐怖鬼片為故事形態,倒是給了21世紀的觀眾們一次新奇的視覺體驗。

《殭屍》之下,便是香港鬼片30年

一來,在上個世紀被拍爛了的恐怖鬼片套路,該如何拍出新意?新銳導演麥浚龍採用了一個雙重嵌套的故事架構,亦真亦假,重現一代人心中的鬼片時代。

《殭屍》的主角,就叫錢小豪,他是一個演員,曾參演過許多膾炙人口的鬼片。

《殭屍》之下,便是香港鬼片30年

可以說,這個錢小豪就是上個世紀搭檔林正英捉鬼降妖的錢小豪,只是曾經熒幕上的虛擬角色,如今以真實的演員身份再度走入虛擬環境。

錢小豪事業失敗,無法接到合適的角色,他的名字,隨著林正英和那個輝煌的鬼片時代,一同消失在記憶裡。

《殭屍》之下,便是香港鬼片30年

這裡,其實表達的正是創作者們對曾經的過往一種懷念和惋惜。

而為了重現那個鬼片時代,以錢小豪臨死前的幻想為切入口,將整棟都市破舊的大樓,幻化成充滿詭異陰謀的人間煉獄。

這是那個時代港產鬼片的常用套路,陰森的環境營造之後,各種心懷鬼胎的人出現了。

《殭屍》之下,便是香港鬼片30年

練屍、下咒、祭祀、回魂、鎮鬼等傳統鬼片中熟悉的手法,一一展現給我們。彷彿那個逝去的時代,被這群人小心翼翼的保存著。

《殭屍》之下,便是香港鬼片30年

另一方面,本片在致敬一個時代的同時,也充分使用了當前技術優勢,對曾經鬼片粗糙簡陋的特效裝扮進行重新包裝。

無論是鬼的造型,還是魂魄特效,甚至是那一場場驚豔的打鬥,都出色的完成了《殭屍》作為21世紀鬼片文化致敬的任務。

且不說懸疑結構,除了在劇情上的張力營造,吊足觀眾胃口,結合恐怖大樓裡的氣氛與人物表現,都構成了一部優秀恐怖鬼片的基本元素。

而充滿想象力的神鬼鬥法動作場面,則是大片時代和技術融合的產物,滿足了後鬼片時代的視覺需求。

香港鬼片向來不只是拍鬼那麼簡單,人性,才是更古不變的話題。《殭屍》也很好的將這一主題融入到角色當中。

《殭屍》之下,便是香港鬼片30年

而最終,鬼和錢小豪的毀滅,則宣告30年的香港鬼片,告一段落。

這部電影作為致敬作品,曾經大批香港鬼片幕後人員走到臺前,他們的形象,或許鐫刻在《殭屍》的片尾,記錄了屬於他們共同的輝煌。

《殭屍》之下,便是香港鬼片30年

9

林正英之後,香港電影進入警匪動作的義氣江湖,正邪對立換了戰場,而正邪的界限也越來越模糊。

金庸之後,江湖不再,倒是小鬼們逐漸活奔亂跳了。

-END-

一部電影,一個平行世界的故事

看完這部電影,你有什麼想說的?

來自:石墨社(smshe18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