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樂部裡的"傳家寶"丨紅色信號旗記錄著踏雪迎風的忠與愛

來源中國軍網綜合

玉其塔什邊防連位於祖國最西端、帕米爾高原腹地,海拔3059米,每年封山期長達6個月,素有“雪域孤島”之稱。連隊四面環山,受條件限制,通信信號僅侷限於連隊四周的山坳中。走出這片區域後,官兵的即時通信就很難實現。由於巡邏地域覆蓋著厚厚的積雪,官兵每次冬季巡邏需要十幾個小時,返回連隊時往往已至深夜。為此,不知從何時起,留守官兵就養成了一個習慣:在巡邏戰友即將返回駐地時,要升起這面紅色信號旗,給他們加油鼓勁,告訴他們:大家正等待著他們歸來。

請關注《解放軍報》的報道——

俱乐部里的

紅色信號旗

■田偉強 周 超

星月照耀的夜空下,在祖國最西端的新疆克孜勒蘇軍分區玉其塔什邊防連駐地,無邊無際的積雪散發出淡淡幽藍,高原一片寂靜。

連隊俱樂部裡,上等兵於闖撫摸著那面珍藏在櫃中的紅色信號旗,等待著巡邏未歸的戰友。

玉其塔什邊防連位於祖國最西端、帕米爾高原腹地,海拔3059米,每年封山期長達6個月,素有“雪域孤島”之稱。連隊四面環山,受條件限制,通信信號僅侷限於連隊四周的山坳中。走出這片區域後,官兵的即時通信就很難實現。由於巡邏地域覆蓋著厚厚的積雪,官兵每次冬季巡邏需要十幾個小時,返回連隊時往往已至深夜。為此,不知從何時起,留守官兵就養成了一個習慣:在巡邏戰友即將返回駐地時,要升起這面紅色信號旗,給他們加油鼓勁,告訴他們:大家正等待著他們歸來。

看著這面邊角已有些破損的紅色信號旗,於闖回想起自己的第一次冬季巡邏。

“指導員,休息一下吧,我真走不動了!”雪夜,巡邏返回路上,於闖數次哀求後終於堅持不住,一屁股癱坐在地上。

“不行!”指導員黃帥喘著粗氣回絕,“天太冷了,我們剛休息沒多久,再休息大家都會扛不住!”

戰友徐贊拖著僵硬的腳步慢慢走到於闖身邊,把他拉了起來。

“你們經歷過絕望嗎?”出發前,班長吳寧還對徐贊、於闖半開玩笑地問。當時倆人對這句問話一頭霧水,此刻才明白班長話裡的含義。

“小夥子們,堅持住啊,一定不能慫!”吳寧不斷地為大家加油打氣。

積雪在戰士們的身上融化了再凍住,刺骨的冰冷穿透厚厚的棉衣。是冷?是累?還是痛?於闖覺得都是,又都不是。麻木的腳每邁出一步都傳來陣陣刺痛,寒氣從雙腿湧向胸膛,後背痠痛……身體不斷髮出渴望休息的信號,可理智知道現在若是坐下去就難再站起來,這就是班長說的“絕望感”吧。

“到處是白色的雪,連方向都沒法分辨,什麼時候才能到連隊啊?”於闖忍不住又問。

“不要看白色,要在白色中找紅色!看到紅色我們就到家了!”指導員黃帥安慰道。

“紅色?白茫茫一片哪裡有紅色?”於闖向遠處張望著,和戰友們一步一步在雪地裡艱難地向前跋涉,全憑意志硬撐著疲憊的身體……

轉過山角,隊伍中突然傳來興奮地歡呼聲:“快看,紅色!是連隊的紅色信號旗!”

為避免夜間長時間升起信號旗暴露連隊位置,留守官兵會根據情況需要,在特定的時間,用一根竹竿將紅色信號旗升起來,再由專人拿手電將旗子照亮。

“我們快到家了!”抬眼望去,遠處的山坡上一面紅色信號旗若隱若現,像是寒夜中一簇跳動的火焰,一股暖流湧上大家的心頭。

紅色信號旗像是一位堅定的守護者,讓看到它的人燃起希望和力量。時任班長王彩雲的妻子譚紅梅2013年來隊探親,車子走到距離連隊13公里時,道路被雪崩阻斷,為了能儘快到達連隊,王班長決定帶著妻子徒步走完最後一段路。一路頂風前行,加上高原反應,譚紅梅很快發起了高燒。倆人走了3個多小時後,天色逐漸暗下來,妻子意志消沉,體力也越來越不支。正在絕望之際,遠處的山坡上突現連隊的紅色信號旗。“快看!再堅持一下!戰友們在等著我們。”王班長指著紅色信號旗鼓勵著妻子。

這兩年,連隊的條件日益改善:新修了通往連隊的公路,長明電也接通了,一批批現代化裝備陸續配發連隊。官兵冬季巡邏有了電熱靴、電熱背心。上級機關還為連隊配發了可充電便攜式信號燈,紅色信號旗完成使命,光榮“退役”。

走過的積雪並未留下可探查的印記,唯有紅色信號旗記錄著那些踏雪迎風的忠與愛。戰士們格外珍視它,把它放置在俱樂部的展櫃中,寄託著連隊官兵獨特的情感與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