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永昌堡訪古

溫州永昌堡訪古

又一次來到永昌堡,這次與之前不一樣,我與胡炎幾乎把永昌堡前前後後走了個遍。

溫州永昌堡訪古

夏日的清晨,晨光照在城頭,城堡裡河渠枕著街巷,似剛剛從睡夢中甦醒,流水默默,垂柳依依,我們走在石街石巷上,堡內十幾座各式石橋,世裔橋、枕頭橋、左昌橋、東門橋、聯芳橋,在水中微微搖晃……小橋流水人家,古宅巷深,不經意間,幾間老屋、一幢古宅,一箇舊門臺、一段舊牆垣,名人的、平民的,知名的、不知名的,標名的、不標名,便一一闖入眼簾來,下河西岸的王氏大宗祠堂、御史巷的王諍故居、王開弟故居,王叔果長子王光蘊故居、抗倭英烈王德故居、王名世的狀元第、王叔杲建的世大夫祠、布政使祠。這些老宅故居中,最精緻的還是建於明代隆慶年間(1570年)督察院右僉都御史王諍故居,人稱都堂第,門前的小巷叫御史巷。王諍史上以剛直聞名,他的故居卻柔柔的三面臨水,是“典型的明清東南沿海水鄉人家佈局”,二進七開間,廳堂、簷廊、窗欞、磚雕古風古味,宛然間有書香之氣。



溫州永昌堡訪古

溫州永昌堡訪古

溫州永昌堡訪古

溫州永昌堡訪古

溫州永昌堡訪古

溫州永昌堡訪古

抗倭英烈王德故居卻有點破舊,二進兩廂房,屋頂上長滿了青青荒草,只有花崗岩條石道坦、青磚門臺還有點舊模樣,而另一位抗倭英烈王沛的故居卻沒有找到,不知在哪裡。王沛,字子大,號仁山,明內閣首輔張璁親外甥,兵部員外郎王澈、國子祭酒王激之弟,生在仕宦世家,卻不願為官。明嘉靖年間,倭寇猖獗,王沛發起抵抗,以王氏族人為骨幹,組織千餘人抗倭隊伍,取得勝利,不久,他的從侄王德從廣東任上辭官歸裡,變賣全部家產,又增募勇士千人,他們屢破倭寇,使倭寇四年內不敢入侵。后王沛公在梅頭岡視察敵情時,受圍犧牲,不久王德公也在龍灣金岙中伏犧牲。王沛、王德的犧牲震動朝庭,嘉靖帝追封王沛為太僕寺丞,下詔敕建褒忠祠,王德為太僕寺少卿,下詔敕建愍忠祠,褒忠祠故址在溫州興文裡,愍忠祠故址在康樂坊。

溫州永昌堡訪古

王沛、王德犧牲後,王沛的侄子王叔果上疏朝庭,請築永昌堡,獲准後,由其胞弟王叔杲督造,第二年,一座雄偉壯觀的長方形城堡,便矗立在甌江之畔,東海之濱,承擔起抗倭衛民的重任。城牆南北長778米,東西闊445米,高8米,基闊3.9米,周長2688米,內外壁用塊石斜壘,中夯雜土,城堡有陸門4座,水門4座,二渠貫穿南北,可通舟楫,城上有城堞九百零八個,城垛(空心敵臺)十二座,城外四周有護城河環繞,城門連甕城,輔助城門防衛,佈局合理,設施完整,整個城堡防衛固若金湯。登上東門城牆,站在環海樓上眺望,我感慨不已,這麼高大堅固的城堡,築造資金竟然全部由民資籌集,其中王叔果、叔杲兄弟就佔了半數以上,為抗倭事業,兄弟倆幾乎變買全部家產,傾盡了全力,用王叔果的話說:“為天下惜財,不必藏於己;為天下任事,無寧迂其身。”王叔杲更是智勇雙全,不僅親力建堡,在王沛、王德犧牲後,更是擔起領導抗倭的重任,取得對倭大小戰役的全勝。



溫州永昌堡訪古



王氏宗祠七間三進,是永昌堡最大的建築,由王澈在嘉靖十八年(1539年)獨自修建,比永昌堡修建還早十六年,是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進祠即看到王沛、王德二公的塑像,祠內闢有風情民俗室、鄉賢紀念室、抗倭築堡展覽廳、二戰革命史展覽。永昌堡英橋王氏,英才輩出,明清以降,出現狀元1名、榜眼1名、傳臚1名、進士18名、舉人60多名,著述100多部。聽堡中王氏後人說,永昌堡王氏祖居的風水好,原本應該出二個狀元的,但不知哪裡被誰動過,傷到的地脈,只出了一個狀元。這只是傳說,究其源,還在於教育,王澈在建王氏宗祠、重修族譜時,就制定《王氏族約》,族約一萬二千多字的,闡述做人、修身、治家、忠君愛國的道理,教育王氏子弟要儉勤持家,敦親和鄰,修身為善,為人正直,為官清正,忠君報國。英橋王氏,不僅善文,而且尚武,王德公孫子王名世更是三元及弟,萬曆二十六年武狀元,錦衣衛千戶,明威將軍,現留傳的永昌堡王家拳就創於抗倭英雄王沛,並在隨後的抗倭鬥爭中發揚光大的一個地方拳種,老英雄王沛直到七十四歲犧牲,還在戰場奮勇殺敵。



溫州永昌堡訪古

溫州永昌堡訪古

溫州永昌堡訪古

溫州永昌堡訪古

溫州永昌堡訪古

溫州永昌堡訪古

永昌堡,小橋流水人家,婉約而溫馨。

永昌堡,詩書傳家,族約育人,幾百年來,英才輩出,延續至今。

永昌堡,一部愛國主義的教科書,矗立的城牆,至今還在述說英雄們抗倭的故事……

溫州永昌堡訪古

溫州永昌堡訪古

溫州永昌堡訪古

溫州永昌堡訪古

溫州永昌堡訪古

溫州永昌堡訪古

溫州永昌堡訪古

溫州永昌堡訪古

溫州永昌堡訪古

溫州永昌堡訪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