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我們的母親河——灤河

流域概況

灤河為河北省第二大河。流域位於東經115°30′-118°45′和北緯39°10′-42°40′。流域南北長500公里,東西平均寬90公里。上游最寬處1175公里,下游最窄處12公里,流域面積44880平方公里。其中山地44070平方公里,平原810平方公里。

流域西南以燕山山脈與潮白-薊運河為界,北部和東部以蘇克斜魯山、七老圖山和松嶺與西拉木倫河、老哈河、大、小淩河流域相鄰,南面東側為洋河、飲馬河流域。西側為泝河流域。分水界不明顯,南臨渤海。整個流域西北高,東南低。由於流域所跨緯度大,因而自然地理條件南北差異較大。

灤河上游發源地為壩上高原。平均海拔1200-1500米,是內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地表微波起伏,相對高度200米左右,低窪處為碟形窪地,以風積風蝕作用為主,灤河流過壩上高原後,進入冀北山地丘陵區,海拔1300-1500米,嶺谷高差500-800米,坡陡流急,河流下切強烈,地表破碎,黃土分佈廣。中游主要流經燕山山地,海拔800-1200米,向南逐漸降到200-500米,包括中、低山、丘隴及盆地等地貌類型。下游主要流經平原,包括燕山山前沖積扇、沖積平原及灤河三角洲,海拔大部分在20米以下,地表平坦,河谷寬淺,曲流發育。

灤河流域氣候南北相差也很懸殊。年平均氣溫由1℃增至11℃,1月氣溫由-2℃增至-5℃。月氣溫由17℃增至25℃,1月積溫由1600℃以下增至3800℃以上。年平均降水量400-800毫米。氣候類型由寒溫帶乾旱和半乾旱氣候過渡到暖溫帶半溼潤氣候。自然植被由乾草原向南依次為森林草甸草原、針葉林或針闊葉混交林到落葉闊葉林,丘陵坡地上多為灌草叢。相應的土壤有慄鈣土、黑土、草甸土、灰色森林上、棕壤、褐土及沼澤土、鹽土。在一些較高山地,又具有不同的垂直帶譜。


瞭解我們的母親河——灤河


幹流概況

河流走向

灤河,發源於河北省豐寧縣駱駝溝鄉東部的小梁山(一說是豐寧縣西北部的巴延屯圖古爾山北麓),西北流經壩上草原,稱閃電河。至多倫大河口附近有吐里根河注入,後稱大灤河,至隆化縣郭家屯有小灤河匯入,而後始稱灤河。然後南流至潘家口過長城,流經遷西縣、遷安市、盧龍縣、灤縣、昌黎縣、在樂亭縣南兜網鋪注入渤海。全長877公里。


瞭解我們的母親河——灤河



河道特徵

灤河水系主要分佈於壩上高原、燕山山地與河北平原。流經燕山山地的屬年輕的山溪性河道,河水下切作用強烈,河道比降較大,多在2/1000-6/1000,一些中、小支流可達20/1000以上。河谷多呈“V”型。流經壩上高原、燕山山地中的山間盆地及河北平原的河流,河道寬闊,河水較淺,曲流發育。灤河干流不同河段河道情況有所不同。

瞭解我們的母親河——灤河

河源段:外溝門子以上為河源段。河床海拔從源頭1800米以上降到1145米,落差近700米,平均比降為2.5/1000,河谷寬淺,主要流經內蒙古草原地帶。

上游段:張百灣以上為上游,河床高程由1145米降到423米,落差達720米,平均比降達3.1/1000,由於水量小,水力資源並不豐富,理論蘊藏量為10萬千瓦,單位蓄能僅有424千瓦/公里。本段河流穿行於壩緣及冀北山地區,河流下切劇烈,河曲發育,彎曲係數為2,凹岸多為懸崖陡壁,凸岸多為礫卵沙灘,河床多由卵石粗沙組成,河漫灘不發育,河谷呈“V”型,水面寬度平水期35-45米,是典型的年輕河谷地貌。

中游段:從張百灣到灤縣為中游段,河床高程由423米降為25米,落差近400米,河道比降僅1/1000。但由於水量增大,水能理論蘊藏量為30萬千瓦,單位蓄能758千瓦/公里。本段橫穿燕山,形成寬谷與峽谷相間的地貌,在山嶺處形成山地峽谷,多為“v”型,在盆地區則形成寬谷,寬谷與峽谷外貌相差很大,如遷安盆地和附近桑園的灤河河谷就完全不同。潘家口以上河谷較窄,以下的河段寬闊,河床處於中老年期,河曲發育,多分汊,江心洲,邊灘眾多,為辮狀水系,水面寬,河床組成物質較細,多沙卵石。

下游河口段:灤縣以下為下游河口段,此段基本上屬灤河三角洲地區,河寬平水期400米,洪水期2000米,河谷寬闊,曲流漫灘發育,多分汊,河床主要由細沙組成,河漫灘多由亞粘土,亞沙土組成。由於河道比降小(僅0.28/1000),流速減緩,水流挾沙能力減低,泥沙大量沉積,河床逐漸抬高,向“地上河”發展。且泥沙不斷在河口區堆積,使三角洲逐漸向外推進


瞭解我們的母親河——灤河


水文特徵


徑流量

根據民國18年(公元1929年)至1984年灤河年徑流資料的統計,灤河多年平均年徑流總量為46.1億立方米,最大年徑流量為129億立方米,出現在1959年,最小年徑流量為12.7億立方米,出現在1981年,頻率為20%的年徑流量為63.7億立方米,預率為50%的年徑流量為39.9億立方米,頻率75%的年徑流量為26.9億立方米,頻率為95%的年徑流量為15.8億立方米。

灤河流域為典型的溫帶、暖溫帶半溼潤、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在蒙古高壓控制下,高空受西風槽影響,氣候寒冷乾燥。降水很少。夏季受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控制,炎熱多雨。降雨的主要天氣系統是極鋒,但西來槽、切變線、西北渦、西南渦、颱風等都能形成降水。若遇兩個以上天氣系統相互配合,而且水汽豐富時,常可形成雨量大、歷時長、雨區廣的暴雨。春季基本仍是冬季環流系統控制,降水少,多風沙。加上氣溫回升快,常形成春旱。秋季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退卻較快,除退卻過程中形成陰雨天氣外,一般是秋高氣爽天氣。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特別是7S兩個月,全年降水又往往集中在幾次暴雨上。

灤河徑流年際變化較大。年徑流變差係數多在0.5-0.8,最大年徑流量與最小年徑流量的比值多在8倍左右,有的站甚至達10倍以上。支流興洲河、伊遜河、蟻螞吐河、武烈河、瀑河、潵河等均在10倍以上。僅河源處於支流如大灤河、兔力根河、小灤河等徑流年際變化較小,年徑流變差係數為0.3-0.5,極值比為3-5倍。灤河不僅水量豐枯變化大,且常出現連續豐水或連續枯水。

灤河徑流主要來自降雨,因之,徑流年內分配和降水的年內分配具有很大的一致性。汛期自6月底到9月初,7、8月份內出現最大洪峰,冬春水量很少,3-4月由於融冰及融雪常形成不大的春汛。5、6月則因幹早而出現歷時不長的枯水,雖歷時不長,但流量常低於冬季枯水期,而為全年最小值。

含沙量

灤河流域山區佔90%以上,且大多是石質山嶺,植被保存較好(植被覆蓋度為30-60%)。各河含沙量在河北省各河中是比較小的。上游干支流包括閃電河、大灤河、小灤河等含沙量多為1-2公斤/立方米。自張百灣以下的中游各支流,包括伊遜河、武烈河、長河等流域,有較多的黃土分佈,加上人類不合理的墾殖,加劇了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加大。伊遜河圍場站,伊遜河支流不澄河邊牆山站及蟻螞吐河下河南站含沙量都在20公斤/立方米以上,成為灤河泥沙主要源地之一,其它支流老牛河、瀑河、潵河等含沙量略小,一般為3-4公斤/立方米,青龍河含沙量只有2-3公斤/立方米。桃林口站為2.88公斤/立方米,是灤河含沙量小的支流之一。灤河流出燕山,至灤縣站含沙量為4.76公斤/立方米。灤縣以下流入平原,流緩沙沉,含沙量又有所減小,但因下游河道甚短,很快到達入海口,泥沙在河口處堆積,形成灤河三角洲。

灤河的輸沙量比海河小,灤縣站多年平均年輸沙量為2270萬噸。但輸沙量年際變化大。灤縣站年輸沙量最大值為8790萬噸(1959年),最小值為235萬噸(1951年)。最大值為最小值的37倍。

各河輸沙量的年內分配很不均勻,大約90%集中在汛期(6-9月),尤其7、8月沙量最大。汛期以外各月特別是冬春枯水期沙量很小。個別河段接近於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