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文物,卻可以用來冰鎮瓜果冷飲,造福了古代人的炎炎夏日

導語:一件文物,卻可以用來冰鎮瓜果冷飲,造福了古代人的炎炎夏日

科學技術在不斷髮展,現代文明讓人們感到驕傲,但是與此同時,我們可能也小瞧了古代人的智慧,其實在古代也有很多先進的“科技文明”,都能讓我們大為驚歎。

一件文物,卻可以用來冰鎮瓜果冷飲,造福了古代人的炎炎夏日

1977年9月,在隨州市曾都區發現了一座古墓,古墓中的出土文物經過考證都是來自於春秋戰國時期,這個古墓的主人名氣更是大得很——曾侯乙。提起這個名字,大家想到的第一個估計就是曾侯乙編鐘,確實曾侯乙編鐘就是在這次考古發掘中出土,其實在這次發掘中,考古專家還有一個重大發現。

一件文物,卻可以用來冰鎮瓜果冷飲,造福了古代人的炎炎夏日

這個文物就是冰鑑,當時還以為也是一個鼎之類的祭祀器物。後來打開研究才弄懂作用,冰鑑採用青銅材質製作的,正方形構造,分為兩層,其中裡面的一層冰鑑中可以盛裝食物,也可以用來裝水。而冰鑑的外面一層距離外殼比較寬,可以利用這個空間來放冰塊等。所以冰鑑的作用一目瞭然,和現代人人都會用到的冰箱功能很相似。曾侯乙冰鑑現分藏於湖北省博物館和中國國家博物館。這個文物也是迄今所見到的先秦時期,保存最完整、鑄造最精美的冰酒用具,被譽為中國最古老的“冰箱”。

一件文物,卻可以用來冰鎮瓜果冷飲,造福了古代人的炎炎夏日

夏天的時候天氣炎熱,在冰鑑外層空隙放上冰塊,裡面放上各色水果。隔段時間之後拿出來享用,那種幸福感真的是拿皇帝位換都不換。不過,對於當時的古代人來說,夏季使用冰鑑可以解暑,但是冰鑑的製作很精細,工藝也比較複雜,想來也不是普通平民能負擔得起的,也就只有皇家貴族能擁有,看來看時當皇帝來得快點。

一件文物,卻可以用來冰鎮瓜果冷飲,造福了古代人的炎炎夏日


不過有了冰鑑很多人就開始提問,那麼冰都是從哪來的。以古代的條件,夏天是肯定造不出冰的。其實在《禮記》就有記載:

“季冬之月,冰方盛,水澤腹堅,命取冰。”

也就是說,古人在寒冬臘月時會鑿冰,在冰井內墊上稻草和蘆蓆,然後將鑿好的冰放置在上面,最後將整個窖密封,這樣就能保證冰不會融化,這樣到第二年夏天再重新開啟使用。吃看來吃貨的力量的無窮的,為了在夏天吃上一口冰,可真的想盡了辦法。更加專業的是,周朝為了滿足這個取冰,還專門設立了一個很酷的職業:凌人,就是專門負責採冰的人。當然了,隨著時間的發展,科技也在進步。到了宋朝,製冰已經不再需要凌人了。那是因為道士在煉丹的時候就發現硝石溶於水時會吸收大量的熱,可使水溫降到結冰。這不就是我們現代化學課學的東西知識嗎,原來古人已經幫我們實驗過了。後面慢慢的,硝石製冰技術傳播開來,漸漸流入百姓市井中。所以在民間出現了一種新鮮的小吃——冰飲。在著名的《清明上河圖》裡,我們還能看到宋朝的冷飲店。

一件文物,卻可以用來冰鎮瓜果冷飲,造福了古代人的炎炎夏日

這個“香飲子”冬天賣熱飲,夏天賣冷飲

看到這裡小編就不得不感嘆古人的智慧了。其實,電視劇延禧攻略裡面也出現過這個東西,小編看的時候還發現了冰鑑的另一個作用。除了可以用來做冰箱,不放果盤的時候還可以變成一個小型空調。只要在冰鑑下面留個小孔,讓融化的水流到旁邊的小盆,就能利用冰融化吸熱的原理讓整個房間降溫,這分明就是冰箱嗎。

一件文物,卻可以用來冰鎮瓜果冷飲,造福了古代人的炎炎夏日

小編有話說:看來古人真的很會享受呀,我們夏天太熱不想出門,待在家裡空調、無線、西瓜,生活可謂是美滋滋,餓了動動手指點個外賣。原來古代人也可以這樣生活,對了外賣很重要,其實在古代早就有外賣這個東西了,《清明上河圖》一家店鋪門前,兼任外賣小哥的店小二,正端著兩隻碗出門送外賣。所以這個小哥到底是某某團,還是某某餓了麼?

一件文物,卻可以用來冰鎮瓜果冷飲,造福了古代人的炎炎夏日

小編寫完這篇文章之後還要考慮一下晚上定什麼外賣了,那麼各位看官晚上吃的是什麼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