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七年長跑”待衝刺,印度為何最後時刻點“剎車”?

RCEP談判歷經七年,堪稱一波三折。在本次東亞峰會的關鍵時刻,印度方面拒絕加入。如果RCEP談判取得突破,於2020年簽署協議,將促進東亞地區貿易和投資更加自由化與便利化

RCEP“七年長跑”待衝刺,印度為何最後時刻點“剎車”?

歷時7年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談判終於在泰國曼谷取得突破。11月4日舉行的第三次RCEP領導人會議之後,與會領導人發表聯合聲明稱,包含中國在內的RCEP 15個成員國結束全部文本談判,及實質上所有市場準入談判,並將致力於確保明年簽署協議。然而,在最後的關鍵時刻印度拒絕加入RCEP。

印度外交部發表聲明:"出於國家利益,我們做出了不加入RCEP的正確決定。印度真誠地參加了RCEP,並進行了艱苦的談判。印度有重大的核心利益尚未解決。"

RCEP是由東盟10國發起,邀請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6個對話夥伴國參加,旨在通過削減關稅及非關稅壁壘,建立一個16國統一市場的自由貿易協定。協定將涵蓋約全球人口的一半,國內生產總值約佔全球的32.2%,貿易額約佔全球的29.1%,達成後將成為全球涵蓋人口最多、最具潛力的區域自貿協定。RCEP談判涉及中小企業、投資、經濟技術合作、貨物和服務貿易等十多個領域。

十五國基本完成談判

11月4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第三次領導人會議聯合聲明發佈。聲明稱,十五個RCEP成員國已經結束全部20個章節的文本談判以及實質上所有的市場準入問題的談判。

據中國政府網5日報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4日晚的發言中表示,RCEP談判歷時7年,今天正式對外宣佈15個成員國整體上結束談判,也做出了各方協商解決有關後續問題的安排。李克強強調,各方要一鼓作氣,在年底前完成少數遺留問題的磋商,儘快準備好可供簽署的完整法律文本,加快國內程序,確保協定在明年RCEP領導人會議上正式簽署,讓談判成果儘早惠及各國人民。

在11月4日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表示,在各方共同努力下,RCEP談判已經取得了重要進展,各方已原則上承諾將於明年簽署協定。

綜合各方信息,首腦會議聯合聲明草案顯示"約20個領域已全部完成書面文件上的談判,但有一個參加國對達成協議持保留意見。"

據瞭解,RCEP談判於2012年11月正式啟動,如今已進入最後階段。在2019年10月於曼谷舉行的第九次部長級會議和貿易談判委員會會議上,各方就協定80.4%的文本內容已達成一致。

對於即將簽署的亞洲首個大規模區域貿易協定,業界人士表示,從2012年開始,RCEP已經歷長達7年的漫長談判。該協定的達成,標誌著將建立起一個涵蓋約全球半數人口的巨大統一市場。

從亞太地區來看,代表21世紀貿易協定"高標準"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曾經是RCEP的競爭對手。RCEP與TPP相比,有著"質"的差距。RCEP就談判內容而言共有18章,涵蓋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原產地規則、金融、電信、自然人移動、電子商務及知識產權等15個領域,整體自由化率約在85%至90%之間。TPP的內容有30章、包含1.8萬項商品、涉及24個領域(貨物貿易佔3個領域,其他21個領域基本屬於相關貿易規則制定的範疇),自由化率高達98%。TPP的內容比RCEP多12章,如政府採購、國有企業、勞工、環境及橫向議題等內容。並且,在RCEP與TPP均涉及的內容中,TPP的開放標準也高於RCEP,如RCEP中貨物貿易的自由化率理想目標是95%,但在TPP中該指標數值接近100%。此外,TPP在服務貿易、金融、投資等領域的開放力度也非RCEP所能比擬。

然而,2017年1月,美國總統特朗普在上任後迅速簽署文件,宣佈美國退出TPP。鑑於TPP的生效需要滿足批准的國家至少佔成員國GDP總額的85%,美國的缺席使得這一條件無法實現。因此,鑑於TPP的狀態,RCEP成為唯一的大規模談判。此前支持TPP的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美國"退群"後開始呼籲亞太國家支持RCEP以及其他替代性協議。曾是TPP成員的越南和馬來西亞的貿易部長也表示,他們將把注意力轉向RCEP上。

採訪的一些專家認為,特朗普退出TPP的決定使得RCEP受到各國的更大關注,並加速了RCEP的談判進程。

與此同時,美國同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貿易伙伴關係緊張也促使RCEP向前推進。很多亞洲國家都感受到美國調整貿易關係帶來的不確定性和壓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經濟增長預測顯示,東盟最大5個經濟體今年經濟增速將從去年的5.3%下調到4.8%。印度經濟增速將從去年的6.8%下降到6.1%。

歷史規律證明每次經濟危機都加速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這一次也不例外。商務部研究院區域經濟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張建平對《財經》記者解釋說, 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催生中國和東盟談判自貿協定,東盟之後又與日韓澳新和印度分別簽署自貿協定,東盟在這個基礎上提出搞RCEP。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再次讓東亞國家感受壓力,期待抱團取暖,RCEP開始提出並進入談判階段。現在雖然沒有金融危機,但美國的貿易保護政策為全球經貿發展帶來不確定性,東亞國家必須緊密團結協作,簽署RCEP會對沖來自美歐貿易政策不確定性這兩大"灰犀牛"的影響。

南京大學商學院教授、自貿區綜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韓劍告訴《財經》記者, RCEP談判從2017年開始提速,目前已經完成了貿易便利化、中小企業等領域的談判,並在貨物貿易、服務和投資市場開放等13個領域取得了決定性的成果。一旦RECP談判能在今年年底完成,日本、印度兩大進口國的商品也將逐漸獲得優惠關稅減免,中國從FTA夥伴國的進口比重將上升到40.9%,FTA夥伴國進口的重要性將進一步上升。

印度為何關鍵時刻"剎車"

RCEP自2012年開始會談以來,各成員之間因為分歧較多導致進展放緩。RCEP為什麼談了七年之久?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許利平對《財經》記者表示,RCEP是10+6談判,中國與其中很多國家已簽署自貿區談判,只需整合就可以,早應完成談判,之所以曠日持久就是因為印度,印度在市場準入和開放程度方面低於其他國家,因此拖慢談判進程。如今談判結束是因為大家認識到如果任由印度拖延達成共識,恐遙遙無期,因此對印度施加一定壓力。

據瞭解,印度決定不參加的原因是擔心加入這個協定後,中國和澳大利亞等國家商品將湧入印度市場,重創印度工業。許利平認為,這是由印度經濟發展結構決定的。印度經濟增長髮展模式主要來自國內消費推動,與亞太區域主要國家貿易逆差達到上千億美元。再加上印度工業化水平偏低,國內企業競爭力不強。如果允許大量外國商品進入,恐嚴重衝擊印度本國企業。雖然印度也希望加入RCEP,但更多考量還是保護國內市場。印度國內利益集團固化,他們對這個協議施加很多障礙,例如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乳製品會嚴重影響印度乳製品行業利益,這是他們不希望看到的。"

對此,張建平也認為,印度掉隊並不出乎意料,這是由印度產業競爭力決定的。印度基礎設施欠賬嚴重,工業化水平低,人均GDP不到2000美元,製造業在GDP中僅佔16%,無法與中國競爭,在與東盟國家競爭中很多領域也並不佔優勢。印度希望保護國內市場,雖然已經談好2/3市場準入,但在最後1/3談判中涉及的都是印度的敏感產業,如果加入,會遭遇國內工農業從業者反對,在這種情況下,印度總理莫迪決定不加入RCEP,但這個決定對印度來說也很艱難。

有專家分析認為,印度不加入RCEP對其自身是損失,對RCEP不是損失。張建平認為,不能簡單這樣斷言,因為按照印度目前發展水平,加入RCEP,有的行業受益有的行業則要遭受衝擊和損失,更不能據此評判印度不想對外開放。

許利平認為,印度談判加入RCEP就像當年中國談判加入WTO一樣,短期內是陣痛,但長期是利好。沒有印度的RCEP雖然遺憾,但發展前景一樣很好, 隨著關稅降低,投資和服務貿易措施不斷提升,經濟融合度會不斷增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