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沉池運行管理8大要點,值得學習

初沉池運行管理8大要點,值得學習

1.初沉池運行管理8大注意事項

(1) 根據初沉池的形式及刮泥機的形式,確定刮泥方式、刮泥週期的長短。避免沉積汙泥停留時間過長造成浮泥,刮泥過於頻繁或太快擾動已沉下的汙泥。

(2) 初沉池一般採用間歇排泥,因此最好實現自動控制。無法實現自控時,要注意總結經驗並根據經驗掌握好排泥次數和排泥時間。當初沉池採用連續排泥時,應注意觀察排泥的流量和排放汙泥的顏色,使排泥濃度符合工藝要求。

(3) 巡檢時應注意觀察各池的出水量是否均勻,還要觀察出水堰出流是否均勻,堰口是否被浮渣封堵,並及時調整或修復。

(4) 巡檢時應注意觀察浮渣鬥中的浮渣是否能順利排出,浮渣刮板與浮渣鬥擋板配合是否適當,並及時調整或修復。

(5) 巡檢時應注意辨聽刮泥、刮渣、排泥設備是否有異常聲音,同時檢查其是否有部件鬆動等,並及時調整或修復。

(6) 排泥管道至少每月沖洗一次,防止泥沙、油脂等在管道內尤其是閥門處造成淤塞,冬季還應當增加沖洗次數。定期(一般每年一次)將初沉池排空,進行徹底清理檢查。

(7) 按規定對初沉池的常規監測項目進行及時分析化驗,尤其是SS等重要項目要及時比較,確定SS去除率是否正常,如果下降則應採取必要的整改措施。

(8) 初沉池的常規監測項目有:進出水的水溫、pH值、COD、BOD5、TS、SS及排泥的含固率和揮發性固體含量等。

2.初沉池出水含有細小懸浮顆粒原因分析

為充分發揮初沉池的作用,許多汙水處理廠的剩餘汙泥都從初沉池集中排放,即將二級生物處理系統剩餘汙泥也排放到初沉池的進水管渠中。

因此,初沉池出水中帶有細小懸浮顆粒的原因主要有:

水力負荷衝擊或長期超負荷;

因為水短流而減少了停留時間,以致絮體在沉降下去之前即隨水流進入出水堰;

曝氣池活性汙泥過度曝氣,使汙泥自身氧化而解體;

進水中增加了某些難沉澱汙染物顆粒。

與以上原因對應的解央辦法有:

增設調節池,均勻分配進水水力負荷;

調整進水、出水配水設施的不均勻性,減輕衝擊負荷的影響,克服短流現象;

調整曝氣池的運行參數,以改善汙泥絮凝性能,如營養鹽缺乏時及時補充,泥齡過長造成汙泥老化時應縮短泥齡,過度曝氣時應調整曝氣量;

投加絮凝劑,改善某些難沉澱懸浮顆粒的沉降性能;

使消化池、濃縮池上清液均勻的進入初沉池,消除其負面影響;

使二沉池剩餘汙泥均勻進入初沉池,消除剩餘汙泥迴流帶來的負面影響。

更多環保知識,可關注”安峰環保“頭條號,每天更新環保內容,全是乾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