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和八鉶”與鄂州菜的淵源

方言“和八鉶”與鄂州菜的淵源


方言“和八鉶”與鄂州菜的淵源


“和八鉶(xíng,古代盛羹的小鼎)”,這是包括鄂州在內的鄂東南方言中一個很常見的詞,意思是“了不得、很牛”。這個方言與鄂州菜可是有淵源的。

“味在四川,鮮在湖北。”鄂菜,為中國十大菜系之一,包括鄂州、荊南、襄鄖和漢沔四大流派。以魚饌為主、蒸煨燒炒、香鮮微辣,具有滾、爛、鮮、醇、香、嫩、足七美。

鄂州菜是鄂菜的本底。鄂州菜以“四無不成席”加上“和八鈃 (xíng ,古代一種酒器)”組成文化特徵。

“四無不成席”即“無魚不成席,無圓不成席,無全不成席,無糕不成席”,無魚不成席,要上“蒸魚、炸魚、看魚”三道菜,寓意年年有餘;無圓不成席,要上“魚圓、肉圓、綠豆圓”三道菜,寓意連中三圓;無全不成席,要上“全雞、全鴨、全髈”三道菜,寓意十全十美;無糕不成席,要上“魚糕、肉糕、發糕”三道菜,寓意步步高昇。

“和八鉶”亦稱“八鉶”,這種連同宴饗器具形制一同納入命名的菜餚為鄂州菜系所獨有,系宮廷菜無疑。鈃,青銅器,《禮記·禮運》釋文:“盛和羹器,形如小鼎。”和羹是什麼?《聖門禮志》作了如下解釋:“和羹,以豕脊膂肉切薄片,煮牛淡湯焯過漉起,然後用鹽、醬油、醋、芹、韭絲調勻,又切豬腰如荔形蓋面,臨時用淡牛肉煮汁澆蒲,勺之鉶內。”這真是一道烹飪精緻、調料齊全、令人垂涎的美味佳餚。“八鈃”就是8道這樣的類似菜餚。

隨著時代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八鉶”從宮廷菜到民間菜,“和羹”與時俱進變成了“無湯不成席”和“時令珍稀特產”兩大部分,當然,同時人們越來越注重養生,老百姓也不再用“鉶”來盛菜了。

鄂州傳統大席既有宮廷菜的脈絡,也有百姓菜的情懷,20道主菜中“四無不成席”12道菜,千百年來沒有什麼變化;“八鈃”中8道菜,食材多是時令稀有特產,各地各家可有不同。妙處在於,一桌宴席,“四無”可能只上全“一無”“兩無”,其他單上一道兩道菜,這是允許的。但是,一旦上“八鉶”就是8道菜要全上,一道菜也不能少。

老鄂城上菜先後非常講究,毫不紊亂,章法有序。

先上四道或八道涼菜,四道稱“開胃”,八道 稱“鎮桌”;接著放一大串鞭炮,執賓叫席,第一席和第二席的嘉賓入座後,就可上主菜了;先上“八鉶”中的合菜,稱“開席”,然後是“四無”和“八鈃”交替上桌,即“三魚”和“三圓”之間、“三圓”和“三全”之間、“三全”和“三高”之間,各上“八鈃”中的兩道菜;“三高”上席之後上“八鈃”最後一道菜——“大肉”:紅燒肉或壇香肉,稱“壓席”;上“大肉”時必須放鞭炮煙火,然後執賓禮謝,代東家說上一番客氣話,至此,菜餚上桌完畢。

“和八鉶”,這個詞最早就是從老鄂城傳統菜宴席中演變而來的。比如某某到親戚家赴宴回來,鄉鄰會問:今天赴什麼宴啦?赴宴的回答:三圓席。大家就知道是上了“三魚”、“三圓”;如果赴宴的回答:“和八鉶。”那就是說“四無”和“八鉶”合一起上桌了,24個主菜,就是宴席最高的規格,是做客的最高禮遇。

於是,“和八鉶”一詞不斷引申運用,漸漸成為今天最具鄂東方言特色的詞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