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正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的特色之路

改革開放以來,常州曾以工業重鎮的形象出現在中國經濟版圖之上,獲得了“工業明星城市”之譽。進入新時代,常州秉承工業立市、製造強市、質量興市的發展理念,把握時代脈搏,秉持由“量”向“質”轉變的思路,主攻智能製造,突出協同創新,積極推進工業結構調整,以先進製造業為核心的現代工業體系逐步壯大,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的特色之路。

近日,本刊記者走進常州,一探究竟。

常州,正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的特色之路

主攻智能製造,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邁上新臺階

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浪潮,常州針對自身低成本優勢遞減和新競爭優勢尚未形成的雙重挑戰,搶抓工業互聯網發展機遇,堅持以智能製造為主攻方向,積極探索調整優化工業結構,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邁出新步伐,綜合經濟實力跨上新臺階。

強化政策引導,營造轉型升級良好環境。加快工業轉型升級,推動高質量發展,既需要市場主體自下而上的改革創新突破,還需要政府部門自上而下的統籌協調引領。

近年來,常州持續實施工業經濟“三位一體”轉型升級發展戰略,以“雙百”行動計劃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以優勢產業鏈建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十百千”創新型企業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每年安排6億元專項扶持資金,鼓勵企業購置設備、實施智能製造“機器換人”、開展首臺(套)重大裝備及關鍵零部件研發。

同時,對標德國和國內先進地區,著力構建網絡基礎、平臺服務和安全保障三大體系;圍繞營商環境優化及“企業上雲”出臺文件措施,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助力智能製造快速發展,促進產業加快向中高端攀升。

推進全流程“智造”應用,夯實先進製造能力基礎。以建設一流“智能製造名城”為目標,對標先進、補齊短板、夯實優勢,積極實施產業能級躍升行動,不斷夯實智能製造體系能力基礎。

強化智能製造示範區引領,深入推進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聚力推進科教城創新發展、國家級高新區提檔升級,提升國際合作園區發展水平,加快集聚國內外智能製造先進技術、高端產業,增強“一核兩區多園”的創新主陣地、主戰場功能。

突出關鍵技術攻關能力建設,聚焦高端數控系統、智能加工等智能製造核心技術基礎與關鍵部件,實施關鍵技術攻關工程。注重“智造”應用全流程推開,聚焦企業智能裝備換代升級、製造裝備互聯等重點,深入推進智能製造重大項目和智能車間建設,全面提高智能製造水平。2018年,常州天合光能、上上電纜入選第五屆中國工業大獎,武進不鏽獲提名獎,獲獎數列全國地級市第一。

加強創新要素集聚,提升自主可控產業體系支撐水平。創新力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常州不斷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創新要素集聚整合,不斷提升自主可控的先進製造業體系的支撐水平。積極推進創新載體建設。在高端裝備、石墨烯等特色領域,積極推進產業創新中心、製造業創新中心等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努力把常州建成長三角地區特色鮮明的產業技術創新中心。

截至2018年底,常州累計獲批國家級技術中心11家、省級192家、市級224家。加快健全綜合服務體系。大力培育和引進智能製造服務商,提升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範平臺服務能力;精心舉辦世界工業和能源互聯網博覽會,紮實推進“製造+智能”“製造+服務”,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目前常州上雲觸網企業4000餘家,省級以上示範智能車間72家。著力集聚創新創業人才。大力實施民營企業家隊伍建設“百千萬工程”、“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及“龍城英才計劃”,堅持打造產業高地與人才高地相結合的人才工作方向,強化引進與培養“雙輪驅動”,加快構建高質量人才支撐體系,每萬名勞動者中高技能人才數連續五年全省第一。

常州,正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的特色之路

突出協同創新,孵化更多行業“小巨人”

千軍萬馬奔創新,萬物生長新時代。在光伏組件、石墨烯、碳纖維等眾多領域,常州從追趕者逐漸變成領跑者,僅全國行業的“單打冠軍”就有218個,他們在各自的細分市場中,深耕專一領域,日復一日地潛心創新、執著攀登,牢牢佔據著行業龍頭地位。常州致力於“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同頻共振,推動擁有高科技含量、高成長性、高層次人才的企業迅速成長。

產業先導,推動創新要素聚合共振。建設高質量的工業明星城市,取決於高質量產業。用創新為企業賦能,讓創新要素聚合共振,加強創新載體建設,建設多元化孵化體系,不斷提升製造高端化、智能化、服務化、品牌化水平。

能源革命的方向是構建以數據共享、智能互動為平臺的能源共享機制。在能源互聯網領域,常州培育了天合光能、星星充電、蘇文電能等垂直行業平臺,躋身國家級能源互聯網試點工程。天合光能發現工業互聯網在能源垂直領域存在大片藍海,通過構建工業互聯網平臺,深耕能源垂直領域,對企業用能進行監測、分析、診斷,幫助企業提升能效。目前,已與華為、阿里等領先企業合作技術研發和產業佈局,實現發、儲、配、用、雲等能源垂直領域的數字化和智能化。

常州愛爾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利用在龍骨電機領域的產業優勢,成功將減速機替換為龍骨電機,徹底改變了平衡車行業格局,國內生產企業紛紛改用龍骨電機作為核心動力部件,其中80%由該公司供貨。從平衡車到人工智能孵化器,政企研三方共建中科院自動化所常州智能機器人所,專注於以機器人為硬件載體的人工智能領域,實施關鍵核心技術的應用開發及產業化。

光伏和機器人產業,是常州前瞻佈局先導產業的一個生動縮影。常州通過打造先導產業創新集聚區,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引導人才、資金、載體向創新集聚區集聚,推動產業鏈和創新鏈在創新集聚區深度融合。

全球融智,打造科研“強磁場”。常州面向全球招引高端創新創業人才和團隊,培育全球化“雙創”企業集群,形成吸引全球著名科研院所的“強磁場”。

全球融智,一批國際合作基地紛紛落戶常州,全市建有1家國際創新園、4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86家江蘇省外資研發機構,名列全省第二。其中,中以常州創新園通過以色列創新資源和本土製造握手,把以色列經驗創造性集成運用,產生耦合效應、裂變效應,形成新的整體競爭力。

激活最強大腦的創新動能,既需鋪平科技創業的“最先一公里”,也需打通成果轉化的“最後一公里”。常州鼓勵企業擁抱資本市場,強化科技與資本的合作,探索“基金+基地”“孵化+投資”等創新模式,提升科創企業的培育效率。近年來,常州石墨烯產業從無到有,快速生長,誕生了多項首創之舉。常州石墨烯產研院採取持股孵化、聯合攻關等專業服務,讓企業輕資產運行,孵化培育企業21家,做到“縱向有鏈、橫向有群”。此外,用項目經理人等全新模式開闢科技體制改革試驗田,讓人才家底轉化成產業優勢。

自主可控,走好創新先手棋。沒有自主可控的技術支撐,就不可能在全球價值鏈中擁有產業核心競爭力。省委書記婁勤儉指出,建設自主可控的先進製造業體系,主要體現在關鍵技術的控制力上。

關鍵技術就是企業的“命門”、攻堅的“要塞”。碳纖維只有頭髮絲的百分之一,強度卻是鋼的10倍以上,被業界譽為“黑色黃金”。中簡科技敢於和世界級的碳纖維生產企業掰手腕,瞄準國際碳纖維材料發展前沿,用了近10年時間成為ZT7系列碳纖維的重要供應商,開啟了高性能碳纖維全面國產化進程,助力中國航空翱翔藍天。

遨博智能堅持做“自主可控”的國產機器人,產品在速度、精度等方面能滿足用戶需求,同時還保持了超高的性價比優勢。“國產化”的堅持,使公司已形成從伺服電機、驅動器、控制器到多核異構機器人操作系統平臺的軟硬件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在協作機器人生產領域已是行業領頭羊,服務超過800家企業、50家上市公司。

關鍵核心技術積累越多,原始創新挖得越深,科技創新就越有後勁、越有輻射力,對經濟發展的拉動效應也越明顯。目前,常州已初步形成較為完整的智能製造體系,石墨烯、碳纖維、光伏組件及特種電纜等產業成為區域標誌和新增長極,重構了常州的生產力佈局,擦亮了“智造名城”的名片,成為蘇南產業高地上的一道獨特“常州風景”。

常州,正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的特色之路

系統謀劃,推進工業高質量轉型升級

一個地區的突破性發展,必然是應勢而謀、順勢而為的結果。常州堅持解放思想勇爭一流,把推進工業高質量轉型升級作為提升產業技術優勢和競爭優勢的有效途徑,有力推動了經濟建設高質量發展。

在緊跟時代發展潮流中搶抓機遇。在推動工業發展中,常州注重系統化思維、規律性把握,抓住本源、把握先機。改革開放開啟時,率先解放思想推進發展,被譽為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上“第一個崛起的工業新城”;上世紀80年代,積極探索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之路,成為“蘇南模式”創造者之一;上世紀90年代,及時搶抓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機遇,興起新一輪創業興業、發展民營經濟和外向經濟的熱潮。

進入新時代,常州主動對接抓住用好“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等國家戰略疊加的重大機遇,科學判斷工業發展新趨勢,聚焦高質量轉型升級,將智能製造作為推進製造業創新發展、厚植製造業產業優勢的著力點和重要方向,在順應時代前進征程中踏出了堅實的步伐。

在弘揚敢為人先精神中接續奮鬥。在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上,常州既強調勇於自我革命的膽識和敢闖敢幹的改革精神,又強調咬住目標不放鬆的執著和一以貫之的接續奮鬥。

在推進重大項目建設上,按照高質量發展總要求,以持續開展重大項目主題年活動為抓手,持之以恆、久久為功。連續6年分別以“突破”“深化”“推進”“提升”“增效”“攻堅”為主題持續推進,引導重大項目由注重規模向量質並舉、效益引領轉變,形成“以畝產論英雄、以質效配資源”的鮮明導向。

在推進科技創新發展上,面對風起雲湧的創新浪潮及本地創新資源短缺的局面,常州把產學研合作作為突破口,開展對接大院大所的“科技長征”,引導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項目在常州集聚轉化,通過聚資源、補短板、強主體、活機制,讓創新驅動釋放聚變、裂變效應,為增創發展新優勢提供了有力支撐。

堅持在注重政府引領中尊重市場主導。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讓有形之手與無形之手同向發力、相得益彰,是有效推動工業高質量轉型升級的重要原因。

在發展定位上,明確“高質量的工業明星城市”的建設目標,制定轉型升級發展戰略,深化“放管服”改革,探索聯審聯辦機制,努力營造優良營商環境。

在經濟結構調整上,出臺加快智能製造發展的相關扶持政策,全面降低稅費負擔、幫助解決融資難題、拓展發展空間、暢通聯繫渠道,充分釋放市場主體的活力和創造力。

在聚焦產業發展上,密切跟蹤國際產業發展新趨勢,堅持創新為第一動力,不斷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拓展產業公共創新平臺,引導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推動產業鏈協同創新,推進智能製造快速發展。

在創新資源聚集上,以知名創投機構和重點企業為依託,堅持以市場為主,充分發揮市場主導作用,鼓勵企業加快優化創新資源配置,聚集海內外領軍人才,嫁接“智造”基因,努力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優勢、自主可控的產業集群。

摘編自《群眾》2019年第20期,原標題為《“常州智造”:助推工業高質量轉型升級》

作者:本刊記者(執筆人:陳學科、包詠菲)

常州,正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的特色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