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不毛之地黃沙飛,今日塞上綠洲遠名揚


#大國小家70年##國家的腳步#在山西省,有一個非同尋常的地方,它地處晉西北邊陲,北與西北以古長城為界,與內蒙古的涼城、和林格爾縣毗鄰,東連大同市左雲縣,南與山陰縣、平魯區接壤,它就是有著“昔日不毛之地黃沙飛,今日塞上綠洲遠名揚”之特點的右玉縣。

右玉縣自古為我國北方要塞,是中原通往蒙古的主要關口和稅卡,由於這一特殊的地裡位置,這裡古城堡隨處可見,烽火臺沿山相望,而且歷史上有名的“走西口”的“西口”也座落其中,因此,它也獲得了 “中國古堡之鄉”殊榮。

右玉縣最具代表性的景點就是殺虎口,它北倚古長城,西臨蒼頭河,據今已有兩千多年曆史,歷代王朝都曾在此屯兵遣將,設置防守。特別是到了明嘉靖二十三年又在此建土堡,萬曆二年用磚包築堡牆,方圓二里,高三丈五尺,南門一座。萬曆四十三年又築新堡一座,並於兩堡中間,門東西築牆,將新舊兩堡合二為一,周圍五百四十丈,計三里,至今基本保存完好。


在過去,由於多方面原因,這裡一度成為了寸草不生、黃沙滿天的不毛之地,甚至在"沙進人退"的形勢下,到了舉縣搬遷的生存邊緣。

1949年6月時任任中共右玉縣委書記的張榮懷和時任縣長江永濟第一任縣委縣政府領導,面對著右玉的現狀,走村訪戶,實地堪察,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提出了"右玉要想富,就得風沙住;要想風沙住,就得多栽樹;要想家家富,每人十棵樹。"他們在任期內,先後組織了四次愛國造林競賽運動,也由此拉開了70年綠化右玉大地的序幕。

70年來,右玉縣歷屆縣委、縣政府團結帶領全縣黨員幹部群眾真幹大幹實幹苦幹,以自己的實際行動鑄就了以"執政為民、尊重科學、百折不撓、艱苦奮鬥"為核心的"右玉精神",最終把一個風沙肆虐的"不毛之地"變成生態良好的"塞上綠洲"。


70年來,右玉縣歷屆領導班子始終從人民群眾生存發展的根本利益出發,把植樹造林、改善生態這項右玉最大的民生工程作為立縣之本、執政之基,頑強執著地為右玉大地披綠增翠。使全縣森林覆蓋率由不到0.3%提高到52%以上,創造了令人驚歎的奇蹟。

與此同時,他們結合當地的地理和氣候條件,積極引進和種植有特色的農作物及各種小雜糧,現已成為國家級優質燕麥種植基地、優質雜豆生產基地和優質蕎麥生產基地,圖為夏季多彩的農田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縣委縣政府的帶領導下,在全縣人民70年來的不懈堅持和努力追求下,如今的右玉縣已成為了山西一張亮麗的名片,不但全縣生態環境得到了徹底的改變,而且在經濟上也見到了成效,目前,僅全縣的旅遊年收入就達到了20億元以上,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和百姓生活的改變做出了貢獻。


右玉如今不但成為了國家級生態示範區,獲得了 “中國魅力小城”等一個個美譽,而且也成為了山西唯一用縣命名的國家級AAAA級景區、最值得向世界推薦的旅遊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