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與情感》:世界上沒有“不食人間煙火”的愛情

一本小說能否成為經典,有兩個標準:一個是能否達到內容的廣度;而另一個則是內容是否有深度。

所謂小說內容的廣度,講的是小說內容所涉獵的範圍,具體包括社會意義層面、人類文化層面、自我意義層面;而所謂內容的深度,則是作家在這三個領域當中所做的科學具體分析。

從廣度來講,簡·奧斯汀的作品無疑是有侷限性的,這和她的生活背景是脫不了關係的。

《理智與情感》:世界上沒有“不食人間煙火”的愛情

簡·奧斯汀(1775—1817),英國小說家。生於鄉村小鎮斯蒂文頓,父親是當地教區牧師。兄弟姐妹共8人,她排行第六。

奧斯汀終身未婚,家道小康。由於居住在鄉村小鎮,接觸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師等人物以及他們恬靜、舒適的生活環境,因此她的作品裡沒有重大的社會矛盾,而涉及的題材範圍也僅限於男女戀愛、婚配。所以,從小說範圍來說,奧斯汀的作品敘述範圍較為狹窄。

但從另一方面,小說的深度來講,誰也不能否認奧斯汀在刻畫人物上面所具有的令人妒忌的才華。正如作家納博科夫所評價的那樣,這些作品“出自於一位小姐的纖手,是一個孩子的遊戲。不過,從那個針線筐裡誕生的是一件精美的刺繡藝術品,那個孩子身上煥發著一絲奇妙的才華。”

《理智與情感》:世界上沒有“不食人間煙火”的愛情

簡·奧斯汀一生共發表了6部長篇小說。1811年出版的《理智與情感》是她的處女作,隨後又接連發表了《傲慢與偏見》(1813年)、《曼斯菲爾德莊園》(1814年)和《愛瑪》(1815年)。《諾桑覺寺》和《勸導》(1818年)則是在她去世後的第二年發表的,並署上了作家真正的名字。

木心很推崇奧斯汀,他這樣評價到:“有天才、有功力。那時女人寫小說是笑話,要被人看不起的。奧斯汀在那種翻板的小桌上寫,聽到腳步聲,連忙蓋上桌面。這樣提心吊膽的寫作生涯,竟能完成六部長篇小說——天才是埋沒不了的。”

正如這段陳述所講,在奧斯汀生活的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英國,男女社會地位是極端不平等的。

在那個時代,流行的社會理論是:“男女之間無平等可言”,“家庭生活是婦女最適合的天地”,社會對理想女性的要求是無私、平淡、沒有慾望、沒有獨立思想的“木頭人”。

所以,在那個時代,沒有錢的女孩,通常有三條道路:嫁人、幫傭、家庭教師。而奧斯汀在那個時代居然想要成為作家,替婦女發聲,可以想象她所處的尷尬境地。

《理智與情感》:世界上沒有“不食人間煙火”的愛情

天才是不會被埋沒的

正如木心所說:“天才是埋沒不了的”。奧斯汀20歲左右就完成了書信體小說《埃莉諾與瑪麗安》,經過大改後成為我們今天讀到的《理智與情感》。

《理智與情感》是奧斯汀第一部出版的作品。這部小說雖創作於浪漫主義高峰時期,卻表現出“訓導和推崇理智的18世紀傾向”。

不同於當時時髦的“感傷文學”,奧斯汀在小說中強調理智在感情中所佔有的重要地位。奧斯汀通過小說告訴女孩們,在談論感情時,理智是不能丟棄的,否則會給自己引來災難。

現如今,簡·奧斯汀的作品擁有了眾多的粉絲,但是,在奧斯汀生前,幾乎無人知道還有這麼一位女作家。

這雖然有些遺憾,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時間總會給每個人以公正的位置。

《理智與情感》:世界上沒有“不食人間煙火”的愛情

《理智與情感》故事梗概

老莊園主去世後,依照規定,家裡的財產全部歸前妻生的兒子所有,而現任妻子以及他的三個女兒埃莉諾、瑪麗安和瑪格麗特, 只能拿著她們分得的少量財產被迫搬出原來居住的大宅子。

作者將兩個女主角姐姐埃莉諾和妹妹瑪麗安放在了相似的環境背景中,然後通過對比闡述自己的觀點——情感應當由理智加以控制的婚戀觀念。

姐妹倆雖然境遇相同,但是性格卻大不同。姐姐埃莉諾理智,而妹妹瑪麗安卻感情奔放,幾乎無理智可講。

兩姐妹性格不同,卻處在同樣的家庭和社會關係中,就連在愛情上遇到的問題也類似:她們都自以為愛自己的男子拋棄了她們。

面對幾乎同樣的感情創傷,姐姐埃莉諾為了不讓母親和妹妹為她難過,剋制自己不告訴她們,表面上裝得若無其事;而妹妹瑪麗安同樣在發現她所愛的人背叛自己的時候,則整天愁眉不展、以淚洗面,最後還生了一場大病,差點死掉。

姐姐對待任何事情理性;而妹妹不僅感情用事,還非常自負,自以為別人都不如她聰明,在平時的人際交往中,她只對自己喜歡的人獻出極大的熱情,而對自己看不上眼的人,則會毫不留情面的迴避甚至針鋒相對。

只不過,後來由於生了那場大病後,瑪麗安開始逐漸意識到自己曾經是多麼的幼稚,她回顧過去之種種,終於認識到了自己的問題。

最終,姐妹倆通過重重險阻,克服了各自的心魔,獲得了屬於自己的幸福。

《理智與情感》:世界上沒有“不食人間煙火”的愛情

好的愛情是你通過一個人看到整個世界,而壞的愛情是你為了一個人放棄整個世界

01

“熱烈的愛情是無法剋制的,而冷漠的愛情則用不著剋制。”

這是妹妹瑪麗安講給姐姐聽的。瑪麗安是這麼理解感情的,而她也確實是這麼對待自己的感情。

一次偶然的相遇,讓妹妹瑪麗安愛上了威洛比。當愛情產生的那一刻起,在瑪麗安的世界中就只有威洛比一人,其他所有人包括母親和姐姐都成為了透明人。那個對她愛慕的布蘭頓上校,更是可憐的被瑪麗安劃分到了“老弱”的行列。

但是,嬌美的愛情之花終究抵不過“活生生”的現實。事實上,瑪麗安愛著的威洛比並不是她想象中的那個“騎著白馬的王子”。她愛著的威洛比只是一位依靠他人施捨過日子的普通人。如果沒有他的資助人在金錢上的支持,威洛比就是一個一文不名的窮小子。更糟糕的是,這個窮小子還是一位過慣了嬌奢生活的紈絝子弟。

有時候,愛情使人盲目。

對於瑪麗安來說,當她墜入愛河的時候,她停止了思考,她的美好愛情生活不染半點塵埃。她只是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不斷美化身邊的這個人,並不斷醜化她看不上的人。

她的愛情是她的囚牢,斷絕了她與外部客觀世界的互動機會。

所以,當威洛比拒不承認他們曾經相愛的事實時,瑪麗安陷入了痛苦與絕望的無底深淵。她篤定的愛情,並不像她想象的那樣堅固;而她信任的那個人,也不是她認為的那個人。

更加糟糕的是,因為她曾經對感情的“無法剋制”,讓她在失去愛情的同時,也失去了在人群中的外化形象。一時間,瑪麗安被拋棄的事實讓她成為社交界被可憐和同情的對象。人們篤定,她是被拋棄的女人。而人們的這種反應(社會輿論壓力),才是壓死她的“最後一根稻草”。

人類社會有一部分虛偽的成分,此時正“憑藉東風”順勢傳播。人們真心或假意,一句句的安慰話語像無情的箭朝瑪麗安射去,讓她無法透氣。她曾經為一個人拋棄了一切,而現在她卻要為此付出“不顧一切”的代價。

《理智與情感》:世界上沒有“不食人間煙火”的愛情

02

人們常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一場大病,讓舊的瑪麗安死去,而新的瑪麗安誕生了。

這一切,多虧瑪麗安有一位天下頂好的姐姐埃莉諾。在她感情受挫時,姐姐默默安慰並悄悄維護著她的名譽;在她命懸一線時,姐姐衣不解帶的照顧。

回顧過往種種,瑪麗安才意識到,曾經的自己是多麼的愚蠢。她在和威洛比相處的時候,對他以及周圍人的認識是多麼的膚淺和幼稚。

曾經,她認為的威洛比是這個世界上品德最高尚的人,然而他卻是一個自私自利的偽君子;

曾經,她認為姐姐愛慕的那個人愛德華,缺乏鑑賞能力,然而他卻有勇氣拋棄金錢追尋自己的理想和愛情;

曾經,那個在他眼裡是“老弱”的布蘭頓上校,其實也可以用他“老弱”的身體護她周全。

那一刻起,瑪麗安才真正睜開了智慧之眼,看清了事情本來的面貌。瑪麗安終於接受了布蘭頓上校的求婚,過上了平安富足的生活。

最終,瑪麗安沒有嫁給威洛比,人們懷疑她並不是因為愛情嫁給了布蘭頓。而奧斯汀女士根本無意在書中談論愛情,作者實際上關注的焦點是在不平等的男權社會中,婦女如何爭取和保持平等與自尊,並獲得幸福生活的問題。

換句話說,如何能夠活得有尊嚴才是作家關心的。作家不否認,婚姻應當建立在愛情的基礎上,但同時,也絕對不能忽視財產在婚姻關係中所佔的比重。

作者看重愛情,但更加贊同女性應當在感情中保持適當的理智,從而能夠將感情控制在可以被所處社會環境接受的最佳狀態中。

《理智與情感》:世界上沒有“不食人間煙火”的愛情

03

在小說中,作家塑造了另一位女性形象——埃莉諾。可以說,這個形象是作者的理想。

姐姐埃莉諾也同樣愛上了一位她“高不可攀”的人——愛德華。愛德華是嫂子的弟弟,一個本可以擁有豐厚財產的男士。可是,如果這位男士不按照母親的規定娶一位貴族小姐,他也立馬會變成一個窮光蛋。

面對同樣的問題,威洛比選擇了金錢,放棄了愛情;而愛德華則為了當初對另一個姑娘(初戀情人露西)的承諾和自己心中的理想,放棄了豐厚的財產。

當愛德華陷入一貧如洗的窘境時,埃莉諾不計前嫌,暗自幫助愛德華謀取了一份牧師的職業。儘管,那時的愛德華娶的並不是她,但她仍願施以援手。這裡,除了善良的本性外,還與埃莉諾平時所奉行的理性品質是分不開的。

人都有共有的本性,嫉妒、憤怒、焦慮……如果不能很好的剋制,任由這些不良的情緒發洩出來,則慢慢使人養成了不羈和孤傲的個性,例如瑪麗安就“執意拒絕學習”剋制情感。

慢慢的,情感就像洪水猛獸控制了你的理性,讓你無法對客觀世界做出有效正確的判斷。面對同一件事情,我不敢想象瑪麗安如果是埃莉諾的話,會不會暗中幫助愛德華?

《理智與情感》:世界上沒有“不食人間煙火”的愛情

04

愛情,始終是一個矛盾體,包括人生又何嘗不是呢?實際上,理性或感性,各有優缺點,重點是把握平衡。

但可以肯定的是,愛情只是人生的一小部分,並不是全部。所有愛情,最終必然要融入客觀世界當中,世界上沒有“不食人間煙火”的愛情。

那麼,好的愛情應當是什麼樣的呢?

呵呵,別開玩笑了,問題難度這麼高,讓我怎麼回答?恐怕這個問題,任何一名學者或者是情感專家都無法明確給出。

不過,理想的愛情模型到是有一個現成的:

《致橡樹》舒婷

我如果愛你——

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愛你——

絕不學痴情的鳥兒

為綠蔭重複單調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來清涼的慰藉;

也不止像險峰

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這些都還不夠!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緊握在地下;

葉,相觸在雲裡。

每一陣風過,

我們都互相致意,

但沒有人,

聽懂我們的言語。

你有你的銅枝鐵幹,

像刀,像劍,也像戟;

我有我紅碩的花朵,

像沉重的嘆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

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

彷彿永遠分離,

卻又終身相依。

這才是偉大的愛情,

堅貞就在這裡:

愛——

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

也愛你堅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