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農民,42天謄寫出15米書法長卷,錄入28部經典計21萬餘字


#自拍我的故事# 大家好,我叫餘和容,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農閒之時酷愛讀書寫字,因為寫字,我成了老百姓眼中的“農民書法家”,因為寫字,我成了諸多媒體報道的愛心人士,因為寫字,我登上了《迪拜人》雜誌。

25年來,我無論是在家做農活還是外出打工,閒暇之餘,我都在讀書寫字,先後完成了上百件硬筆書法作品 。不久前,我歷時42天,創作出一幅15米長的硬筆書法長卷,共抄寫了《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老子》《莊子》等28部傳統經典,共211979字,每平方多達40000字。

2019年8月,我將自己多年潛心創作的10餘幅作品在黔江區圖書館舉辦的書友會上進行了義賣。並在武陵都市報開展的“圓我讀書夢”活動中,將義賣所得的1500元款項全部捐贈給貧困大學生,幫助學生走進校園,實現上大學的夢想。


我作為一個出生在山村的農民,成長之路十分坎坷。1973年臘月14日,我出生於原四川省黔江縣新安村孟家3組,父親給我取名餘和容,和氣、包容是父親對我今後處事為人的最基本要求。

到了上學讀書的年齡,我每天走山路、過田埂到當時的麻柳村小學讀書,父親說我從小天資聰慧,學習成績一直處於前茅。小學畢業後,我到黔江縣石家區讀中學,數理化以及語文等課程都能考到80分以上,這在當時算是很好的成績了。但是由於驕傲自滿,不願學習英語,最後讓英語拖了後腿,初中畢業後便回家務農。

1994年,我在報紙上看到了一則《龐中華硬筆書法函授培訓》的招生信息,被老師那一手漂亮的鋼筆字所吸引,於是毫不猶豫地報了名。按照寄來的學習資料開始了書法練習,剛開始,一點一橫地慢慢描摹,雖然很枯燥,但我還是毫不懈怠的堅持練習下去。


我有一個習慣,從上初中時就愛記筆記、寫日記,當時想,練好了字,今後的日記就會寫的非常漂亮。於是我在家裡堅持苦練,並把寫的字貼滿了牆壁。在城裡工作的一個親戚看到我寫的字後,就把我介紹給城裡的一個書法家,讓我跟他學習書法。

書法家看不起我們這些從農村出來的娃娃,他只讓我在他開的廣告店裡做工、打雜,從不教授我練習書法。我看不到希望,決定回家務農養豬。2000年我在家養了30頭豬,當時活豬價格2元錢一斤,到頭來沒有賺到什麼錢。

1995年,我與本村姑娘申秀生結婚,2006年,我的小女兒出生,妻子生下小女兒後患上了產後抑鬱症,不由自主地做出了多次過激行為,幾乎讓家崩潰。由於家裡的貧困,需要掙錢養家。我離開患病的妻子和出生剛剛三個月的女兒外出打工,到武漢的一個磚瓦廠做苦力,把剛剛出窯、滾燙的磚從拖拉機上卸下來,每40秒鐘要卸完12板磚,平均每天要卸26000匹。


磚廠打工三年,極度的苦累還賺不到錢,我當時萌生了一個念頭,我一定要努力改變艱苦的現狀。2019年2月,我便轉戰到浙江,在一家窗簾廠做了一個包裝工人。剛做不久,家裡遭遇不幸,妻子因病造成失血性休克,急需5000元錢進行輸血,我打電話借遍親戚朋友,沒有一個人伸出援手。

就在這個緊要關頭,我以前的一次不經意的獻血經歷給我們帶來了希望,醫院憑我的獻血證明免去了妻子的輸血費用,妻子得救了。從此,我便在身體健康的情況下,每年堅持義務獻血,如今已累計獻血十多次,共5000多毫升。

在浙江窗簾廠打工期間,我照常堅持白天上班,晚上練字, 甚至午休那點時間我也不會放過。2011年9月,窗簾廠老闆把我派到了迪拜,開始了四年的國外打工經歷。在迪拜,由於語言不通,我不敢外出,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讀書和寫字上。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讀到了《迪拜,我的一千零一夜》這本書,我一下子被這本書所吸引,每每讀起它我就會淚流滿面,感覺作者所寫的文字就是我的經歷。於是,我萌生了想會一會作者的想法,經多方打聽,終於通過《迪拜人》雜誌社找到了作者。作者沙沫是四川廣安人,在異國他鄉,我們兩人相會,一見如故。

沙沫見到我寫的字,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通過他,我拿著幾件硬筆書法作品參加了由”迪拜人“傳媒舉行的首屆華人跳蚤市場的義賣活動,我的硬筆書法作品在迪拜有了價值。我將義賣所得的幾千元收入全部捐給了迪拜華人的民間慈善基金會,救助孤兒及貧困學生。

我的經歷引起了《迪拜人》雜誌社的關注,編輯兼記者劉昱彤女士對我進行了專訪,讓我這個普通的農民打工仔登上了《迪拜人》雜誌。之後我與劉昱彤女士也成為了朋友,當她瞭解到我在迪拜幾年,從未出去逛過時,特地請假一天,帶我遊玩了迪拜的名勝景點,陪我玩、請我吃,讓我感動不已。


2015年,我結束了在迪拜四年的打工生活,回到了家鄉。看見逐漸老去的父母,我的內心受到了很大的觸動。”父母在、不遠遊“,我這個曾經遠走的遊子暗暗決定,從此不再出走,在家孝敬父母、教育孩子,這才是人生之中最為重要的事情。

現在,我安心在家務農,分別種了4畝稻田和4畝多土地,運用科學的方法種植純天然綠色農作物。在農閒之餘,仍然堅持讀書寫字,並積極堅持公益事業。

我把自家修建的樓房選出最好的一間,建起了一家免費為附近村民開放的農家書屋。書屋裡有古典類、傳統文化類、農村種養類、少兒類書籍及光碟等,適宜於農村不同年齡、不同文化的群體學習觀看。平常來這裡看書學習的,多為附近留守家庭的老人和孩子。

2018年,我利用8天時間,書寫了兩幅十九大報告長卷,為黨的生日獻禮。每幅作品長15米,寬1米,共32000餘字。還創作了《孝經》《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百孝篇》《了凡四訓》《金剛經》等作品。長卷有《學庸論語》,21512字;《詩經》,43391字;《老莊孟》,83113字。   

除了自己堅持練習外,還走進校園,教授學生練習硬筆書法,還利用一些學生來到書屋看書學習的機會教他們寫字、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我決定,凡是我的書法作品,只要賣出一幅,我就將所得收益全部捐給公益機構,為慈善事業作一點微薄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