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一、 書中的主要觀點

《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大概成書於1996年,距今已經23年,時間印證了其中的一些重要觀點,特別是關於中華文明和伊斯蘭文明的論述,文明與文明之間存在的差異遠比看上去的要大,未來世界能否和平相處,取決於領導人們能否像孔子所說:“君子和而不同。”以親身感受來說,在我們那一代長大的過程中,社會的親西方姿態以及西方普世主義的滲透使得我們事實上接受了很多西方式教育,而現在我們的下一代,重新肯定自身傳統文化的傾向正在加強。世界正在變化,亨廷頓寫道,世界格局上:

  1. 政治歷史上第一次成為多極多文明的;
  2. 西方影響相對下降,亞洲文明擴張,伊斯蘭世界人口爆炸。非西方文明普遍重新肯定自身的價值;
  3. 以文明為基礎的世界秩序正在形成,各國圍繞著他們文明的領導國家或者核心國家劃分自己的歸屬;
  4. 西放國家的普世主義日益把它引向同其他文明的衝突;其中與伊斯蘭國家與中國比較明顯;
  5. 避免全球的文明戰爭要靠世界領導人願意維持全球政治的多文明特徵併為此進行合作。

二、什麼是文明以及有哪些文明


文明是放大了的文化,是一個最廣泛的文化實體,文明根據一些共同的客觀因素來界定,如祖先、語言、宗教、習俗、體制、也根據人們主觀的自我認同來界定。文明是文化實體而不是政治實體,它們本身不維持秩序、建立法制等,但它有凝聚人的能力。

文明本身有其終結,其混合、孕育、擴張、衝突、帝國、衰敗、被入侵、崩潰。歷史上有過消失的文明,如埃及文明、安第斯文明。

當代的主要文明包括:

1) 中華文明:以儒教精神為特徵的,涵蓋東亞東南亞的文明;

2)

日本文明:出現於公元100-400年間,相對獨立於中華文明;

3) 印度文明:自公元前1000多年以來,印度教一直以這樣或那樣的形式成為南亞次大陸文化的中心。它不只是一個宗教或一個社會制度,它是印度文明的核心;

4) 伊斯蘭文明:源於公元7世紀的阿拉伯半島,傳播至今,許多獨特的文化或次文明存在其中,包括阿拉伯、土耳其、波斯和馬來文化;

5) 東正教文明:源自拜占庭文明,受韃靼人200年統治,以後又是君主專制制度,受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等西方重大事件影響有限;

6) 西方文明:歷史上是歐洲文明,基督教世界,歐洲北美為主。

7) 拉美文明:是歐洲文明的後代,但有社團主義、獨裁主義文化傾向,有極強的特殊性;

8) 非洲文明:可能存在,書中對這塊沒有詳細論述。


三、西方文明的特點及主要問題

西方文明的主要問題在於“普世價值”的傾向,即傾向於相信自己的文明屬性應該為全世界所接受,而其他文明不這麼看。西方社會的主要特徵有:

1) 古典遺產:希臘哲學、羅馬法、拉丁語、基督教等;

2) 天主教及新教

3) 歐洲語言

4) 精神權威與世俗權威的分離

5) 法治:從羅馬繼承而來;

6) 社會多元主義:各種自主協會、社團的存在;

7) 代議機構

8) 個人主義

過去一百年來,西方文明在領土、人口、經濟佔比、軍事佔比方面普遍減少。其他文明的重要性上升。

在其他文明社會中存在一些受西方消費主義和娛樂文化影響的傾向,但是這種影響不等於文化轉變,長期來看重要性有限。“西方文明的本質是大憲章,而不是大麥克(漢堡)。”

1993年全世界最受關注的100部電影中88部是美國片,兩家美國組織和兩家歐洲組織控制了全球範圍內的新聞收集和傳播,這一情況反映了兩個現象:第一是人類對愛情、性、暴力、神秘事物、英雄主義和財富的普遍興趣,第二是受利益驅使的公司,主要是美國公司,利用這些興趣達到自身目的的能力。但是,娛樂不等於文化轉向。這些內容佔優勢,不代表文化、文明佔優勢。一個伊斯蘭青年穿個牛仔褲又能說明什麼呢

西方文明認為自己能夠普世,主宰整個世界,同化整個世界的時代的觀點是錯誤的。未來的衝突將由文化因素而不是經濟意識形態所引起。而各個文明都有自己的想法。


四、主要文明的一些特點

  1. 中華文明:亞洲社會的儒家文化信仰這樣的一些價值觀:權威、等級制度、個人權利和利益居次要地位,一致的重要性,避免正面衝突,保全面子,以及總得來說,國家高於社會,社會高於個人,此外,亞洲人傾向於以百年甚至千年的尺度來計算社會的演進,把擴大長遠利益放在首位,而美國人的信念則是自由、民主、平等,個人主義,不信任政府,反對權威,贊成制衡,鼓勵競爭,崇尚人權,傾向於忘記過去忽視未來,集中精力擴大眼前利益。在中國自90年代以來,一方面實行資本主義及努力融入世界,另一方面實行政治權威主義和重新推崇傳統文化。而且中華文明在商業上有其獨特優勢,在中國,信任和承諾取決於私交,而不是契約或法律或其他法律文件,商業效率比較高。
  2. 伊斯蘭文明:部落一直是阿拉伯的政治中心,忠誠是對部落、部族和擴大的家庭而言的,而不是對國家而言的,在整個伊斯蘭世界,小集團和大信仰,即部落和伊斯蘭信仰,一直是忠誠義務的中心,而民族國家一直不太重要。在伊斯蘭文明中,缺少一個核心國家。而穆斯林整體來講,比較好戰,這被軍事數據所證實。
  3. 一些無所適從的國家:土耳其在凱末爾改革後,墨西哥面對是否親美時,澳大利亞在經濟上選擇靠近亞洲後,俄羅斯在彼得大帝西方化的改革後,多少有點無所適從,在身份認同上面臨選擇。比如俄羅斯,在冷戰結束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它的人民和精英不能確定他們是應當加入西方還是向西方挑戰。
  4. 存在文明斷層線的國家:斷層線戰爭是不同文明社會集團之間的戰爭。印度有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間的斷層,斯里蘭卡有僧伽羅佛教和泰米爾印度教徒,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有華人和馬來穆斯林,中國有漢藏和突厥穆斯林,菲律賓有及基督教徒和穆斯林,印尼有穆斯林和蒂汶島的基督教徒可能還有華人。

五、 文明的自信

書中舉了很多文明衝突的戰爭例子,涉及到中國的很少,總體上中國不好戰,但是最後有一些推斷的可能的戰爭情況牽涉到了中國。書中有一段話提到貿易戰很有意思:富國可能彼此進行貿易戰,窮國可能彼此進行暴力戰爭,但是貧窮的南方和富裕的北方之間的國際階級戰爭幾乎不可能

。如果這個結論是正確的,那麼中國當然已經算是富國,而中華文明以其強大生命力獨樹一幟時,不會屈服於任何一個其他文明。 對於我們的文明,當然可以再自信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