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大明九邊邊軍都愛穿棉甲的原因

中華上下五千年,與歷史悠久對應的,必然有中華的戰爭歷史,在戰爭中,盔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畢竟是關鍵時刻可以保命的防護武器,在鐵器時代到來之前,夏商乃至周王朝都曾經有過製作青銅鎧甲的經驗和經歷,在進入春秋戰國之後,隨著冶煉技術的逐漸成熟,質量更好的鐵甲也不斷的被打造出來,在今天的始皇陵之中,曾經出土過一件由無數石片組成的一件重甲,這件石甲其實單從製作工藝上來看,完全就是鐵甲 的製作組裝流程。

探究:大明九邊邊軍都愛穿棉甲的原因

總而言之,當鐵器開始成為主流的時候,作為戰場最重要的保命武器,鐵製鎧甲也開始成為戰場上的主流,自春秋而直至魏晉南北朝再到唐宋時代,效命疆場的武卒無一不是全身鐵甲。寒光照鐵衣的時代似乎就此綿延不絕,成為封建冷兵器時代獨特的風景線,唐詩寫得好啊,正所謂“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探究:大明九邊邊軍都愛穿棉甲的原因

然而有一點大家心裡都知道,那就是中國古代生產力也不是非常發達的,資源的匱乏也不是什麼稀罕事,很多時候有關鐵礦的冶煉都需要大量的熟練工匠,鐵礦雖說不詳日本那樣屬於稀缺資源,但由於中國很多時候一旦開啟亂世,工匠這種人才會大量流失,與其相對應的技術也會頻頻失傳,所以很多時候明明前代很能很常見的冶煉鐵甲的技術,到了後來的朝代,就兩眼一抹黑了。

探究:大明九邊邊軍都愛穿棉甲的原因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很要命的問題,那就是成本的問題,冶煉一副上好的鐵甲往往需要大量質量上乘 的鐵礦石,而且對工匠的要求也不是很低,至少不能是個愣頭青啊,這背後全都是成本。

探究:大明九邊邊軍都愛穿棉甲的原因

兩個問題結合起來這就帶來了比較大的問題,正如上文所說,鎧甲這東西從來都是戰場上保命的頭號武器,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亂世,那更是最最重要的。但它自帶的入門門檻和成本問題卻迫使古代無數將領不得不選擇精簡策略:只讓部分精銳享受鐵甲待遇。

這是個無奈的決定,從部隊當中挑選出優秀的戰士,讓他們披上上好的鐵甲,整個行為就完全使得鐵甲這個保命工具從必備工具成為了一個獎勵色彩的恩寵性質的工具。所以我們會發現,在今天出土的許多墓葬當中,實物鎧甲幾乎沒有,大都是壁畫上繪製的猛漢,才會披甲柱刀。畢竟大部分軍隊是沒有辦法裝備鐵甲,只能充其量穿件皮甲、札甲類的軍隊常備的盔甲。

探究:大明九邊邊軍都愛穿棉甲的原因

鐵甲的防護性能平心而論,自然是所有軍中甲冑中最好的,面對尋常的刀劈斧鑿,都可以做到最大限度的保護主人,不過在唐末,事情開始發生轉機了——唐末農民起義軍開始第一次使用火藥類武器,在這個時期出現了所謂的“突火槍”、“火箭”,這類火藥武器成本極其低廉,帶來的殺傷相較之成本也顯得很劃(儘管鐵甲依舊可以儘可能的保護主人,但這個時候的火藥傷害已經縮小了對主將和普通士卒的傷害的差距了)。

探究:大明九邊邊軍都愛穿棉甲的原因

到了宋代,情況變化就更大了,宋代軍卒由於財政壓力相較之較小,國庫收入較多,為了能抵禦北方騎兵的侵襲,大宋王朝不計成本的搞了不少重甲軍團,鼎鼎有名的大宋步人甲就是其中代表之一。在宋朝,火藥武器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因為宋朝的重甲兵團機動性極差,火藥武器作為遠程有效武器,是能夠起到一定作用的。

探究:大明九邊邊軍都愛穿棉甲的原因

而隨著塞外遼、金等少數民族熟練掌握冶煉技術後,本著重騎原則,對重甲步兵為主的宋朝軍隊進行了多次毀滅性的打擊,這就進一步倒逼著宋朝研究遠程有效武器,在這個時候,“神臂弓”作為強有力的遠程殺傷性弩箭,登上了歷史舞臺,順帶著,這個時期的火藥技術也被格外的重視。

元朝崛起後,橫掃歐亞大陸,他們有一個非常良好的習慣,那就是對於有技術的工匠,從來都是不吝獎賞,所以後來宋朝的火藥技術也被他們來者不拒的收為己用,再往後,元朝遠征歐洲的時候,大量使用火藥武器,將歐洲人殺得驚呼蒙古人為上帝之鞭,火藥技術也因此流入歐洲。

探究:大明九邊邊軍都愛穿棉甲的原因

不過隨著明朝的建立,鐵甲就漸漸被棉甲所取代了。明朝的邊防壓力相較之前朝其實還是很大的,對於明朝來說,尤其是北邊的老鄰居蒙古,很難對付。大明共有九邊,分別是遼東﹑宣府﹑大同﹑延綏(榆林)、寧夏﹑甘肅﹑薊州、山西、固原。這九邊各鎮每時每刻都需要提防來自蒙古人的突襲,軍中大量裝備的棉甲是這樣的:在棉花中鑲嵌鐵片,而外部是厚實的棉花。表面上看起來這種盔甲防護力應該是不如之前的純鐵甲,其實最主要的因素還是與熱兵器的出現有關,從元末明初開始,火藥武器在戰場上被大量運用。

探究:大明九邊邊軍都愛穿棉甲的原因

蒙古軍隊在反攻九邊明軍的時候,讓許多明軍吃了火器的虧——不管你是鐵甲還是布衣,捱上一火器,保管貫穿傷是一模一樣的。既然這樣,那麼裝備那麼昂貴的重甲鐵甲的意義何在呢?九邊明軍開始自己搞一些由棉花,鐵片再加上其他一些材質組成的複合鎧甲。這種鎧甲要比傳統鎧甲有著更好的防護力,結果反而這種棉甲能夠有效抵抗住火器的攻擊,可能貫穿傷要小一點(必須是在一定射程內,否則不管鐵甲棉甲都是近距離挨一槍必死無疑)。

探究:大明九邊邊軍都愛穿棉甲的原因

講道理,從前軍中鐵甲最大的特點就是渾身甲片數量非常多,但是勻下來可能某些地方的甲片就會很薄,而且一旦在寒冷地帶作戰,凍得跟鬼一樣(都護鐵衣冷難著)而棉花主要是利用纖維和韌性來做防禦,相比較而言能夠起到保暖的作用,在關鍵的位置也會恰當的插入厚度可觀的鐵片,整體上來看,對於長期在寒冷地帶作戰的戰士們來說,是個不錯的選擇。

探究:大明九邊邊軍都愛穿棉甲的原因

到了明朝末期,整個中國陷入到小冰河時期,氣候異常寒冷,甚至連廣東等地都出現下雪的情況,而明軍在大明九邊的兩百多年裡用兵作戰主要集中在蒙古遼東等地,這裡氣候本身就是異常寒冷的。此外由於明代資本主義萌芽,自南至北有許多商旅種植棉花,這就在某種情況下無形間進一步降低了甲冑製作的成本。

探究:大明九邊邊軍都愛穿棉甲的原因

另外,非常值得說道的就是,之前鐵甲普遍存在的一個要命的問題:根據《武備志》中記載“天雨地溼,鐵甲易生金肅爛,必不可用矣。”為什麼至今考古很難找到隋唐之時的鐵甲?說到底就是因為容易朽爛不堪,而棉甲的維護就明顯難度要低很多了。

總結一下,明朝邊軍都愛穿的棉甲的原因,第一是鐵甲的逐漸退出。說到底,還是由於火器發展太快了,成本高昂的鐵甲,並不能像以前一樣拉開和布衣的明顯差距;第二,由於戰爭環境發生大的變化,明朝主戰場基本都在苦寒的地方,這就倒逼明朝軍事裝備必然要發生改變。

參考文獻:

《武備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