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時又費力,但是做成之後,令人驚豔

不得不說,在我國數千年的歷史中湧現出了太多令人驚歎的傳統技藝,它們涵蓋了各行各業,無處不在,即便是在科技發展如此迅速的當今時代,再次去翻看那些流傳已久的工藝,還是會一邊驚豔,一邊感嘆古代人民的高超智慧。

耗時又費力,但是做成之後,令人驚豔

明早期 剔紅花鳥盤

剔紅,也被稱為雕紅漆,但從名詞上看就不難理解,就是在漆上作雕刻,是我國漆器工藝的一種,這種技法早在宋元時期就已經趨近成熟,在明清時代進一步發展,日益精進。

耗時又費力,但是做成之後,令人驚豔

清 剔紅龍鳳紋雙鏈蓋盒

剔紅手法對於前期的處理十分簡單粗暴,多是以木灰或者金屬為胎,然後在選好的胎骨上抹上一層又一層的紅漆,這個過程說起來有些乏味,因為要想在後期進行雕刻,至少要在胎骨表面塗抹八九十層的紅漆,更甚者也有塗到兩百多層的,一直到漆層有了相當程度的厚度,才能進行下一項流程。

耗時又費力,但是做成之後,令人驚豔

清 剔紅庭園人物捧盒

在表面漆塗抹處理工作完成後就可以將胎骨放置然後靜靜等待,待到表面紅漆達到半乾的程度後,就可以著手在表面描上畫稿,然後在對比畫出的線條進行雕刻工作,這樣才能保證雕刻出樣品整體看上去自然、出彩。

耗時又費力,但是做成之後,令人驚豔

清19世紀 剔紅人物花形盒

當然,剔紅只是一個籠統的說法,是代表這一類的工藝手段,並不是直接就限定了在選定的胎骨表面必須要塗抹硃紅色的漆,也有剔黃、剔綠、剔黑、剔彩以及剔犀等,總的來講就是器物表面的漆色變了,但是它的內核還是跟剔紅一樣的,唯一的說的過去的可能就是紅色這種顏色比較喜慶,加之傳唱度較廣,所以人們說到雕漆這種工藝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剔紅。

耗時又費力,但是做成之後,令人驚豔

清乾 隆剔紅百蝠蟠桃紋大盤

剔紅製品的造型稱得上多種多樣,但是往大了講就沒有太多品類了,多以盤、盒子為主,細分造型有圓盒(盤)、長方盒、八方盤、葵瓣盤等,裝飾圖案的話還是比較遵循傳統的,多是人物、花鳥、山水老三樣。

耗時又費力,但是做成之後,令人驚豔

清乾隆 剔紅三龍爭珠圓蓋盒

剔紅的花卉作品層次清晰,主次分明,一般都是在盤或者盒中間位置先雕刻出一朵碩大的花朵,然後在其周邊細細點綴,雕刻出一朵朵小花朵以及諸多含苞待放的花蕾。山水題材習慣以幾種不同形式的錦紋,用以突出自然界的不同景物,天空、大地、水流用不同的線條勾勒,在業界有天地水三錦的說法,繼而寥寥幾筆刻畫出樓閣人物等,能夠在極大程度上表現出當時文人灑脫的士大夫形象。

耗時又費力,但是做成之後,令人驚豔

清中期 剔紅牡丹紋葵口盤

耗時又費力,但是做成之後,令人驚豔

剔紅漆雕人物鼻菸壺

而今隨著社會的節奏逐漸加快,這種製作週期長的工藝已經很少在市面上出現了,再者說在某個器物上塗抹數百層的紅漆,也著實有點鋪張浪費了,但是不得不承認,剔紅工藝在我國曆史上劃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