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初最耀眼的將星——徐達

前言:如果談起明初的那些名將,徐達就是那群星中最閃亮的一顆,他出身農家,沒有讀過一天書,卻憑藉自己獨有的軍事天賦征戰疆場,立下赫赫戰功。朱元璋殺盡了上萬文武大臣,獨獨留下了劉基(劉伯溫)和徐達,他們兩個一文一武,可以說是洪武年間人臣之楷模,後世仰慕之榜樣。

(1)明初最耀眼的將星——徐達

出身低微有大志,青年起兵展鴻圖

徐達出身農家,據後世文物發掘得知,其先人以數字為名,在元朝較常見。後來徐達建功立業,他的三代男性先祖“以武寧王(徐達)貴皆追封中山王”,三代女性先祖和嫡母謝氏則“皆封中山王夫人”。年少有大志,面對元末亂世,民眾不得安居樂業,他便立下扶明主,定天下的壯志。

元至正十三年(1353),徐達參加家鄉農民起義軍郭子興部,第一次見到了往後一生追隨的明主朱重八(後來才改名為朱元璋)。未來的君臣第一次見面就一見如故,二人都是鳳陽人,都是放牛務農出身,而且都沒讀過書,平時還可以交流交流種地放牛,但他們都有成就一番事業的鴻圖壯志,徐達便歸屬朱元璋帳下效力,開啟了自己的戎馬生涯。最初授鎮撫,後來朱元璋發現徐達才能超乎眾人,於是委以重任,代替自己征戰四方。

起義軍首領郭子興心胸狹隘,向來與一同舉事的孫德崖等人不合。佔據徐州(今屬江蘇)的趙均用、彭大兵敗,投奔濠州而來。不久,趙、彭稱王,郭子興受制於下,並險遭殺害。朱元璋見在濠州難成大事,遂於至正十四年(1354年)秋率徐達、湯和等24將離開濠州,南進定遠,攻下滁州。後來24將皆有戰功,史稱“淮西二十四將”,而徐達位列將首,他衝鋒陷陣,威勇初露。

至正十五年(1355年)二月,滁州糧草不繼,徐達和朱元璋攻取和州(今安徽和縣)。攻打和州後,郭子興抓走孫德崖,孫德崖軍也抓走朱元璋,徐達提出用自己換朱元璋,化解了這場矛盾。六月,朱元璋率徐達等人渡江,拔採石(今安徽當塗西北),下太平(今安徽當塗),並進一步圖謀集慶(今江蘇南京)。在攻打採石磯和太平府的戰鬥中,徐達與常遇春二人衝鋒陷陣,勇冠三軍,擒元將陳也先,收服蘄人康茂才義軍。八月,徐達等分道攻溧水、溧陽、句容、蕪湖,皆克之。

(1)明初最耀眼的將星——徐達

至正十六年(1356年)二月,破蠻子海牙水師。三月,攻下集慶,改集慶為應天府。東下京口(今江蘇鎮江)一日克城,授淮興翼統軍元帥。七月,朱元璋稱吳國公,置江南行樞密院,以徐達為同僉樞密院事。 [2] 圍攻毗陵(今江蘇常州),生擒張士誠胞弟張士德,又與常遇春生擒其部將張德,次年二月,攻克毗陵,升僉樞密院事。又先後攻克寧國、宣城。

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月,攻克宜興。十一月,朱元璋親征婺州(今浙江金華),徐達留守應天府。

戰強敵方顯英雄,練強軍扭定乾坤

朱元璋佔據應天,擁有自己的根據地後,發現自己仍然身處於險地,自己的地盤北有元軍,東有張士誠,西有陳友諒,南有方國珍,陳友定。他們雖然同舉一杆大旗,但各有矛盾。朱元璋處於四面包圍之中。其中,陳友諒、張士誠二人勢力最強。朱元璋審時度勢,決定先滅陳友諒,再除張士誠。而徐達在東征西討中盡情展現自己的軍事才華。

至正十九年(1359年),徐達會同俞通海的水師一起進攻池州,大破其柵江營,正在攻打太平的趙普勝由陸路逃走。徐達克池州,擒其守將洪鈞等人,並繳獲其全部戰船。徐達因功拜奉國上將軍,同知樞密院事。接著,徐達麾兵乘勝攻長江重鎮安慶。八月,進攻安慶受挫,轉而進攻江北之地。攻下無為州,夜襲浮山寨,破趙普勝部將於青山,並乘勝追擊,一鼓攻克潛山。之後,徐達回到鎮池州,對安慶形成了水路夾攻的形勢。趙普勝是陳友諒軍中大將,智勇雙全,據守安慶,諸將攻之不克。於是徐達用離間之計,謊稱趙普勝意欲投靠他,氣得陳友諒在根本沒調查的情況下就殺了趙普勝。使陳友諒殺趙普勝。趙普勝死後,樅陽水寨無人能守,徐達就趁虛而入攻下樅陽水寨。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三月,駐軍洪都(今江西南昌)的原陳友諒降將祝宗、康泰舉兵叛亂,徐達帶領漢陽的軍隊攻打他們。四月,由於徐達馳援安豐,陳友諒乘虛而入,攻陷吉安(今江西吉安)、無為等地,並集中兵力猛攻洪都。六月,洪都被圍已兩個多月,形勢吃緊。朱元璋急召徐達自廬州來會師,並以舟師20萬屯湖江(今江西湖口)、九江口和南湖嘴以扼其歸路,陳友諒聽說朱元璋大軍將至,於是撤圍從鄱陽湖東面撤退,雙方遭遇於康郎山(今江西餘干西北,鄱陽湖南部水域)。徐達身先士卒,率兵力戰,大敗陳友諒軍前鋒,斬殺1500多人,並繳獲大戰船一艘。搏鬥中,徐達所乘之舟著火,但他臨危不懼,一面撲火,一面指揮戰鬥。雙方激戰數月,陳友諒移師泊渚磯(今江西星子南,鄱陽湖西岸)不敢再戰。

(1)明初最耀眼的將星——徐達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徐達隨朱元璋帶兵渡江,北上安豐(今安徽壽縣),馳援遭到張士誠進攻的韓林兒、劉福通,陳友諒乘機對朱元璋發動大規模進攻,進罔洪都(今江西南昌)。七月。朱元璋親自帶兵迎擊,雙方在鄱陽湖展開了一場激戰。戰鬥開始,陳友諒在兵力和財力上佔著明顯的優勢,他擁有兵力六十萬,鉅艦數十艘,朱元璋只有二十萬人,而且用的都是小船。第一天交戰。徐達身先諸將,指揮將士勇敢拼殺,一舉擊潰陳友諒的前鋒部隊,殲敵一千五百人,繳獲鉅艦一艘,軍威大振。陳友諒的軍隊拼死抵抗,徐達的戰船著火焚燒起來,他奮不顧身地撲滅了熊熊大火,繼續堅持戰鬥。後來,朱元璋派船救援,徐達頑強衝殺,終於擊退敵軍,從險境之中擺脫了出來。經過這一天的戰鬥,朱元璋看到自己的部隊上下一心,士氣高漲,完全有打敗陳友諒的把握,但擔心張士誠乘機偷襲他的後方,於是便命令徐達還守應天。徐達同到應天后,戒飭士卒,嚴加防守,使張士誠不敢妄動,朱元璋因此得以解除後顧之憂,全力對付陳友諒,取得了鄱陽湖戰役的勝利,全部殲滅陳友諒的六十萬大軍。

(1)明初最耀眼的將星——徐達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正月,升左相國。二月,平定武昌。八月,徐達會合參政楊瓊等人略取荊湘諸路,連克江陵、夷陵(今湖北宜昌),潭州(今湖南長沙)、歸州(今湖北秭歸)、辰州(今湖南沅陵)、衡州(今湖南衡陽),寶慶(今湖南邵陽)等,肅清了陳友諒的殘餘勢力。

滅掉了陳友諒之後,朱元璋將矛頭轉向了東邊富得流油但不思進取的鄰居張士誠。張士誠自至正十三年(1353年)起兵高郵以來,與元政府時相依違,並不斷騷擾朱元璋的勢力範圍。而朱元璋攻打張士誠的軍事攻勢是分三步走:一是先取淮東,翦除其羽翼,攻克淮河水域的通州、興化、鹽城、泰州、高郵、淮安、宿州、安豐諸縣,逼迫張士誠的勢力收縮到長江以南;二是掃蕩浙西,切斷其肘臂,形成合圍平江(今江蘇蘇州)的態勢,攻克湖州、嘉興、杭州等城鎮;三是最後合圍平江,消滅張士誠。為了迅速穩妥地解決張士誠,朱元璋把這個任務交給了他最信任的大將徐達。

(1)明初最耀眼的將星——徐達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春正月,李善長、徐達等人奉朱元璋為吳王,拜徐達為中書省左相國。七月,再次攻打廬州,左君弼敗走,獲其妻子兒女送到建康。八月,張士誠逼死元浙江丞相達識帖木兒,勢力大張。其勢力範圍南至紹興(今屬浙江),北有通州(今江蘇南通)、泰州(今屬江蘇)、高郵、淮安、徐州、宿縣(今安徽宿縣)、濠州、泗州(今山東省泗水縣)、濟寧(今山東濟寧市)等州,西面在宜興、常州、江陰一線與朱元璋相接。

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十月,徐達被任命為總兵官,與常遇春一起,率兵攻取淮東。徐達揮兵北上,很快攻取泰州、高郵、淮安等地,並在徐州擊退元軍主力的進攻,俘斬元兵萬餘人。僅半年時間,淮東諸地悉被攻克,張士誠的勢力已被壓至江南浙兩地區。朱元璋進攻張士誠的第一步基本實現。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任命徐達為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統率二十萬大軍攻打張士誠。張士誠以平江(今江蘇蘇州市)為中心,以湖州(今浙江湖州市)、杭州(今浙江杭州市)為其羽翼,抗拒徐達、常遇春的進攻。徐達認為,湖、杭兩州系張士誠的左右臂,左右臂被斬斷,平江唾手可得,遂向朱元璋建議先攻湖、杭。湖州守軍兵分三路來拒徐達,徐達亦分兵三路戰,並派驍將王國定斷敵歸路。敵力戰不支,退入城中固守。此時,張士誠派呂珍等率兵六萬來援,兵屯舊館(今浙江吳興東),牽制徐達。徐達認為,敵羽翼未除又生羽翼,如不除掉援兵,湖、杭二州亦難攻克。於是,決定暫停攻城,先派兵夜襲敵援兵營地,切斷呂珍軍糧道。舊館援兵因糧餉不繼,降者甚眾。舊館被拔除,湖、杭二州不久亦相繼攻克。張士誠的左右臂被砍斷,平江已成為孤城。

徐達統率大軍進逼平江。他屯兵於葑門外,其餘常遇春、郭興、華雲龍諸將分段屯駐,修築長圍。又架設起三層的大木塔,居高臨下監視城中動靜,名為“敵樓”,其上設置有弓弩火銃。又用“襄陽炮”,日夜轟擊城中。九月,平江城中糧盡,軍民以枯草老鼠為食。張士誠身陷絕境但仍不投降。徐達下令全軍強攻破城,城下戰鼓擂動,火炮齊鳴,二十萬大軍殺聲震天,將士人人奮勇爭先。徐達督軍首先攻破葑門,常遇春攻破閭門水寨,直逼城下。張士誠令樞密唐傑上城督戰拒敵。唐傑抵擋不住,絞械投降。參政謝節、潘元紹是在城門紮營,此時看到大勢已去,也相繼投降。

(1)明初最耀眼的將星——徐達

將及黃昏時分,張士誠軍全線崩潰。徐達指揮全軍從四面八方架起雲梯,蟻附登城,衝入城內,與敵軍展開激烈的巷戰。暮色蒼茫,平江城中的喊殺聲已經微弱,降將李伯升奉徐達之命,前去勸諭張士誠。他匆匆進入宮來,張士誠已懸樑自縊。李伯升讓隨從趕忙將其解救下來,幸虧氣息未絕,許久才緩過氣來,但卻閉目不語。徐達聞報,命將張士誠押送應天,聽候朱元璋處理。最後,張士誠還是在看守之地自縊而亡。

統軍北伐建奇功,攻滅北元定太平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11月,朱元璋命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領二十五萬大軍進行北伐。在北伐檄文中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口號。 十一月初,徐達軍至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命張興祖率一部軍先由徐州北上,攻取濟寧和東平(今屬山東)。這時,王宣、王信父子降而復叛,並往莒州(今山東莒縣)募兵,企圖阻止張興祖北上。徐達立即進兵沂州,王宣被殺,王信逃往山西。附近嶧州(今山東嶧縣)、曹州、海州(今江蘇東海)、沭陽(今江蘇沭陽)、日照(今山東日照)、贛榆(今江蘇贛榆)、沂水(今山東沂水)等地元軍聞風而降。徐達在沂州稍事停留,命韓政扼守黃河,自率大軍進攻益都(今山東青州)。十一月底,元益都守將普顏不花力戰不敵,遂克益都。徐達乘勝攻取壽光、臨淄、昌樂、高苑等地。元樂安(今山東惠民)、長山(今山東淄博)、新城(今山東桓臺)等地皆相繼歸附。

(1)明初最耀眼的將星——徐達

十二月初,張興祖至東平,逼走元將馮德,追至東阿,安山(今山東東平西),迫使元將陳璧、杜天佑、蔣興等各率所部歸降,進而圍攻濟寧,元守將陳秉直接逃走。十二月上旬,徐達帶領士兵至濟南,元將多爾濟投降,密州(今山東費縣北)、蒲臺(今山東濱州)、鄒平(今山東鄒平)的元將,亦先後請降。徐達決定繼續向東略地,命傅友德進攻萊陽,自己帶兵返回益都,東攻登(今山東牟平)、萊(今山東掖縣)二州。元惠宗見山東形勢危急,命中書右丞相伊蘇、太尉知院託和齊、中書平章政事呼琳岱、陝西行省左丞相圖嚕等進軍山東,然而諸將都不聽從命令。

(1)明初最耀眼的將星——徐達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三月,徐達在基本上佔領山東之後,從濟寧進攻汴梁(今河南開封),同時派一部分軍隊經河南永城、歸德(今河南商丘)趨許昌,並命鄧愈率襄陽、安陸、江陵之兵北攻河南南陽,策應北征主力作戰。三月底,徐達進抵陳橋(開封市東北),元汴梁守將李克彝夜驅軍民西遁,元將左君弼率所部投降。徐達進入汴梁後,立即率步騎經中灣(今河南封丘西南)西攻洛陽。

四月上旬,徐達軍自虎牢關進至洛陽塔兒灣,元將託音率5萬元軍在洛水以北列陣,被常遇春強行突破,退至陝州(今河南陝縣)。駐守洛陽的元梁王阿哩袞見大勢已去,率官民出降。徐達繼續揮兵略取嵩(今河南省嵩縣)、陝、陳(今河南太康)、汝(今河南臨汝)諸州,並命馮國勝率所部進攻潼關。由汴梁退守潼關的元將李思齊和張思道,聽說明軍又逼近潼關,急忙率領部隊西逃。明軍向西連續攻克隴(今陝西隴縣)、秦(今甘肅天水)、鞏昌(今甘肅隴西)、蘭州等地,進逼臨洮,李思齊末路窮途,只好投降。徐達命薛顯進攻西寧(今青海西寧),親率主力進攻慶陽。

(1)明初最耀眼的將星——徐達

五月初,連續攻下安定(今甘肅定西)、會州(今甘肅會寧)、靖寧(今甘肅靖寧)、隆德(今甘肅隆德),經蕭關前往平涼(今甘肅平涼),一方面分兵進駐戰略要地延安及涇州(今甘肅涇州),另一方面派張渙率騎兵偵察慶陽的動靜。張思道早在明軍攻克臨洮時,便留下弟弟張良臣與部將姚軍守慶陽,自己則逃往寧夏,結果被庫庫擒獲。張渙派人招降張良臣,張良臣得知其兄被庫庫治罪,決定降明,但迅即又叛。徐達下令四面包圍慶陽城,張良臣恃險頑抗,並向塞外的庫庫求救。庫庫為救慶陽,兵分三路牽制明軍,一路攻大同欲下太原,一路攻風翔,一路攻涇州。七月中旬,庫庫部將哈南下攻原州(今甘肅鎮原),致使戰局為之大變。徐達見庫庫兵勢甚猛,暫取守勢,命徐禮守驛馬關(今陝西慶陽西南)、葉石真守彭原(今陝西慶陽南)、韋正守鄶州(今陝西鄰縣)、傅友德、薛顯守靈州(今寧夏靈武),控扼各處要害。不久,哈布攻下涇州,致使徐達大軍腹背受敵,幸得馮國勝自驛馬關引兵來救,才將哈札兒擊退。八月上旬,張良臣在慶陽糧餉已盡,外援無望,其部將開城投降。數日後,庫庫派往大同和鳳翔方面的軍隊,亦被明軍擊潰。

(1)明初最耀眼的將星——徐達

洪武元年七月二十七日(1368年),徐達攻克通州。八月二日,包圍大都,然而大都無人守衛。元朝亡。

(1)明初最耀眼的將星——徐達

元朝滅亡後,蒙古殘軍仍然在不斷進攻,而元大將王保保擁兵十萬,是明朝的最大勁敵。徐達率軍進入山西,很快先取了澤州、潞州,先行站穩腳跟。王保保卻急於與除達一決雌雄。由太原北去,向大都的方向,欲與徐達決戰。徐達接報,依劉伯溫定的計謀,並不回師救大都,反而決定徑取太原。王保保聽說太原告急,慌忙回師救援,率數萬騎兵馳回,在太原城下紮營,邀徐達決戰。

徐達按兵不動,先消磨元兵銳氣,在晚上突出奇兵,夜襲王保保軍營。徐達身先士卒,騎著降服的烏騅馬,黑夜中猶如天降神兵,所向披糜,王保保未及披甲出戰,便被敗兵護著逃跑了。王保保逃到大同,由大同移軍定西,在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冬,率軍圍攻明軍於蘭州。徐達率主力趕到,在定西以北對壘。這次徐達決定與王保保決戰,雙方交鋒之下,徐達全殲王保保軍八萬多人,王保保僅帶了妻兒親兵數人,逃去元人的發源地上都,保元順帝的太子去了。

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徐達揮師西渡黃河。大軍進抵鹿臺,元將張思道聞風而逃。徐達連克奉元、秦州、伏羌、寧遠、鞏昌,派大將馮勝進逼臨洮,元將李思齊不戰而降。又分兵攻克蘭州、平涼,張思道逃奔寧夏。不久,慶陽斷糧,張良臣的部將打開城迎降,徐達率車衝入城中,擒斬張良臣父子。慶陽之戰,標誌著徐達徹底平定陝西。

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徐達受命為徵虜大將軍,兵分兩路。李文忠率東路軍出居庸關,北追元惠宗;徐達與馮國勝、鄧愈、湯和率西路軍出潼關,往安定西擊庫庫。在出徵前,朱元璋又命華雲龍、金朝興、汪興祖等先期進攻雲州,以吸引敵人注意力,並策應徐達、李文忠作戰。二月,華雲龍攻破雲州,金朝興攻克東勝州(今內蒙古托克托),汪興祖攻克武州、朔州。

徐達率西路軍出征。四月,進抵安定。元將庫庫正圍攻蘭州,知道徐達軍隊已至,遂撤圍轉赴安定迎戰,庫庫屯軍於安定以北的車道硯,徐達命馮國勝率軍趨沈兒峪(車道硯南)列陣,雙方激戰一日,未分勝負。庫庫於是派千餘人由間道潛劫明軍大營,使明軍陷於混亂。徐達親自迎戰,將來敵擊潰。次日,徐達整軍出戰,大敗元軍,庫庫僅率數名隨從北奔和林(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庫倫市)。庫庫兵敗後,徐達命湯和進軍寧夏,鄧愈西攻河州(今甘肅臨夏),自己則向南攻取沔州(今陝西勉縣)、興元(今陝西南鄭)等地。

李文忠的東路軍於二月出居庸關後,經野狐嶺至興和(今河北張北),迫降當地元軍守將,繼而經駱駝山(今河北沽源境內),進攻察罕諾爾(多倫附近),擒獲元將珠孟和沙達哈等。五月,元惠宗死,李文忠兼程趕到應昌(今內蒙古阿巴哈那爾旗),擒獲元惠宗嫡子買的裡八剌及諸王將相數百人。元惠宗的另一個兒子愛猷識禮達臘,率數十騎逃走。李文忠在回師途中,又攻破興州(即大興,今河北灤平),擒獲元將江文青,俘降元軍37000人。

功成身退餘清名,重病離世留謎團

徐達攻擊北元取得大勝,大軍奏凱而還,朱元璋親迎於龍江,犒賞三軍,並下詔大封功臣,授徐達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右柱國、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改封魏國公、歲祿五千石、賜世襲文券。洪武十五年(1382年)四月,太祖以其功大,下令命有司於南京徐達府前治甲第,賜其坊日“大功坊”。

(1)明初最耀眼的將星——徐達

武十七年(1384年),徐達在北平留守時得了背疽,不久稍微好些。然而次年二月,病情加重,隨後去世。徐達死後,朱元璋親至葬禮以示悲瘍,把他列為開國第一功臣,追封他為中山王,諡號“武寧”,贈三世皆王爵。賜葬鐘山之陰,御製神道碑文。 朱元璋曾經稱讚他說:“將軍謀勇絕倫,故能遏亂略,削群雄。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婦女無所愛,財寶無所取,中正無疵,昭明乎日月,大將軍一人而已。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

後世文人墨客亦對徐達充滿敬仰之情。 近代思想家鄭觀應在《儲將才論》說到:“古之所謂將才者,曰儒將、曰大將、曰才將、曰戰將。韓信,馮異,王猛,賀若弼,李靖,郭子儀,曹彬,徐達籌,大將也。”在這裡將徐達與韓信等名將相提並論,也可以看出來徐達作為將領立下了不世功勳,足以青史留名。小說家蔡東藩在《明史演義》中也曾提及:“此朱氏王業之所由創,抑徐達首功之所由建也。”

徐達的死因也是一大謎團,尤其是在自己的老闆是殺人不眨眼的朱元璋的時候。《明史》記載徐達的病死,而據野史徐禎卿《翦勝野聞》記載,徐達是被朱元璋毒死的。王文龍《龍興慈記》載,徐達因病無法吃鵝,朱元璋賜給徐達蒸鵝,徐達吃完後死。

致力於學術打假的方舟子曾發表《從“徐達吃蒸鵝而死”說起》一文對此進行駁斥。方舟子說,“疽最忌鵝”並無任何科學依據。所謂背疽,在現代醫學看來。是背部發生了大面積急性化膿性感染,是金黃色葡萄球菌侵入多個相鄰的毛囊及其所屬皮脂腺或汗腺導致的。在今天治療起來並不困難,用抗菌素和動手術排出膿液,即可望痊癒。而鵝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和脂肪,並不含有能導致病情惡化的毒素,反而能增強患者的營養,因此根本不“忌口”。

拋開醫學知識不談,從史料文獻角度來看,“送蒸鵝”的傳說也站不住腳。《明史》的確記載了徐達死於背疽,但沒有提及“朱元璋賜蒸鵝”一事。《明史》為清代人編纂,明、清本為對立的政權,如果真有“送蒸鵝”一事,編纂《明史》的張廷玉等清代人根本沒必要為朱元璋隱晦。“送蒸鵝”傳說最早的影子,出現在明代中葉一本專講明初掌故的筆記《翦勝野聞》中,但也只有“賜食”之說,沒有說賜的是什麼食物。清代《四庫總目提要》說,《翦勝野聞》一書不可信,“書中所紀,亦往往不經”。清代趙翼的《廿二史札記》轉述了“賜食”這個故事,並加工為“賜以蒸鵝,疽最忌鵝”,但趙翼把這個故事作為“無稽之談”來講,沒想到後人竟將“朱元璋賜徐達蒸鵝”傳成了一個確鑿發生過的史實。

徐達死後,朱元璋追封他為中山王,諡武寧,賜葬鐘山之陰,配享太廟、功臣廟,位皆第一。徐達死後備極哀榮,由此可看出,一直到死,朱元璋對他還是很器重的,“賜蒸鵝”似乎同樣不成立。

(1)明初最耀眼的將星——徐達

後記

徐達雖農人出身,然其心有大志,身懷大才,在元末亂世建立了一番事業。徐達言簡慮精,在軍中,令不二出,在諸將面前總是保持令人遵從的嚴肅樣子,而在皇帝面前卻恭敬謹慎,好像不會說話似的。徐達善於安撫部下,能與他們同甘共苦,士兵對他無不感恩,以死相報,所以,徐達軍能所向披靡。徐達對部隊要求非常嚴格,所平元都二個,省會三個,郡邑數以百計,各地街巷井然有序,百姓從不為軍旅所苦。率軍歸朝之日,(徐達)總是單獨一輛車回家,邀請禮遇儒生,整日交談,氣氛和諧。真乃戰將之楷模,人臣之榜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