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明珠”泰姬陵,芳華依舊,不愧“永恆面頰上的一滴眼淚”

早晨7點半,印度德里的一位建築工程師阿貝里便洗漱完畢。旋即,阿貝里來到家中的客廳,向擺放在客廳裡的泰姬陵雕塑鞠躬,這是阿貝里每天都重複要做的事情。

“印度明珠”泰姬陵,芳華依舊,不愧“永恆面頰上的一滴眼淚”

在印度,像阿貝里這樣的建築師還有很多,他們都把泰姬陵作為自己建築設計頂禮膜拜的樣板……因為泰姬陵是印度穆斯林藝術最完美的瑰寶,是世界遺產中的經典傑作之一,被譽為“完美建築”,又有“印度明珠”的美譽。

“印度明珠”泰姬陵,芳華依舊,不愧“永恆面頰上的一滴眼淚”

在1999年重新評選的“新七大世界奇蹟”中,泰姬陵就在200多個候選名單中脫穎而出,成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另外6個分別是中國的萬里長城,約旦佩特拉古城,巴西基督像,印加馬丘遺址,古羅馬鬥獸場,奇琴伊查庫庫坎金字塔。

“印度明珠”泰姬陵,芳華依舊,不愧“永恆面頰上的一滴眼淚”

泰戈爾說,泰姬陵是“永恆面頰上的一滴眼淚”。到印度,必去拜謁泰姬陵。因為人們都說,不去拜謁泰姬陵,就不算到過印度。我們赴印度採訪團一行,抵達印度後的第二天,便去瞻仰泰姬陵。

走近泰姬陵,映入我眼簾的是一幅奇美的畫卷,這幅畫卷立體清新——恢弘的建築,綠色的草地,歡快的遊人,飛舞的鴿群,靈動的松鼠,高傲的白鷺……美麗的景緻一齊向我湧來。

“印度明珠”泰姬陵,芳華依舊,不愧“永恆面頰上的一滴眼淚”

導遊,一位英俊的印度小夥子,因為在北京師大學習的背景,他給自己取了一箇中國名字——潘傑。他全面地向我們一行介紹了泰姬陵的情況。原來,泰姬陵是沙·賈汗為紀念他的妻子穆塔茲·馬哈爾修建的。

“印度明珠”泰姬陵,芳華依舊,不愧“永恆面頰上的一滴眼淚”

泰姬陵代表了莫臥兒建築成就的高峰。泰姬陵景區的核心建築泰姬陵壯麗磅礴,在主體兩旁各有一座清真寺,以紅砂岩建築而成,頂部是典型的白色圓頂,而興建這兩座清真寺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維持整座泰姬陵建築的平衡效果,以達到對稱之美。泰姬陵的主體建築呈八角形,中央是半球型的圓頂。據記載,建設泰姬陵時,人們在主體下方挖了18個井,每個井都以一層石頭、一層柚木的方式,把地基層層疊起,以減低地震對主體的傷害,可見沙·賈汗對皇后的愛護。 陵墓內部只靠室外透入的陽光照明,在大理石屏風內有兩副空石棺,而沙賈汗與皇后的真正長眠地點是在地下另一土窖中。

“印度明珠”泰姬陵,芳華依舊,不愧“永恆面頰上的一滴眼淚”

泰姬陵景區內的莫臥兒式花園是一個典型的波斯式花園,位於主體前方,中央有一水道噴泉,而且有兩行並排的樹木把花園劃分成4個同樣大小的長方型,因為“4”字在伊斯蘭教中有著神聖與平和的意思。

“印度明珠”泰姬陵,芳華依舊,不愧“永恆面頰上的一滴眼淚”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所說,愛情的力量在這裡震撼了所有的人。阿姬曼·芭奴,這個來自波斯的女子,美麗聰慧,多才多藝,入宮19年,用自己的生命見證了沙·賈汗的榮辱征戰。沙傑汗封她為“泰姬·瑪哈爾”,意為“宮廷的皇冠”,可謂是三千寵愛在一身。令人可惜的泰姬在生下第14個孩子後香消玉殞。死訊傳來,沙·賈汗竟然一夜白頭。於是,一個悲痛的丈夫,動用了王室的特權,傾舉國之力,耗無數錢財,建設泰姬陵。

“印度明珠”泰姬陵,芳華依舊,不愧“永恆面頰上的一滴眼淚”

1632年,泰姬陵在沙·賈汗選中的印度北部亞穆納河轉彎處的大花園內開始動工興建。此處位於亞穆納河下游,十分空曠,沙傑汗可以從河上游的阿格拉城堡上遠遠地望見。建築學和珠寶最受沙·賈汗喜愛,因此,他選用大理石建造泰姬陵,並以十分精巧的手藝在大理石上鑲嵌無數寶石作裝飾。本國以及波斯、土耳其、巴格達的建築師、鑲嵌師、書法師、雕刻師、泥瓦工共計兩萬多人參與了泰姬陵的建設。此工程選用了本國的大理石,中國的寶石、水晶、玉和綠寶石,巴格達和也門的瑪瑙,斯里蘭卡的寶石,阿拉伯的珊瑚等。1653年(也有人說是1654年),泰姬陵建成。有傳說,沙·賈汗曾想在河對岸修建一座和泰姬陵一樣的黑色大理石的陵墓,但因他晚年遭兒子囚禁,所以這個願望沒能實現。沙·賈汗死後,他的兒子奧朗則布將他葬在母親蒙泰姬的身旁,讓這對恩愛夫妻能雙宿雙飛。這座見證了印度王朝興盛衰落的宏偉建築,不僅是建築界的奇蹟,也是一段世所罕見的戀情。

“印度明珠”泰姬陵,芳華依舊,不愧“永恆面頰上的一滴眼淚”

歷史已經遠去,人們在回憶歷史的過程中,總會梳理出一些思考,得到一些啟示。毫無疑問,泰姬陵是世界上完美藝術的典範。這座結構對稱,空間佈局合理的印度伊斯蘭教建築風格的陵墓,每年都吸引著成千上萬的遊客和建築師前來瞻仰和學習。沙·賈汗作為國王的歷史會被遺忘,但是這座精美的建築不會被人遺忘,即便它是用鮮血鑄成的。

“印度明珠”泰姬陵,芳華依舊,不愧“永恆面頰上的一滴眼淚”

在泰姬陵,我打開印度作家、詩人泰戈爾的作品集——泰姬陵是“永恆面頰上的一滴眼淚”一句,讓人浮想聯翩,泰姬陵的故事給了泰戈爾同樣深深的震撼。時至今日,泰姬陵已經300多年了,但它的輝煌和氣派依然未減,帶給了世界各地遊人以讚歎和思考。

“印度明珠”泰姬陵,芳華依舊,不愧“永恆面頰上的一滴眼淚”

印度德里的建築工程師阿貝里和我們一樣,這一天他也來到泰姬陵拜謁他動情地告訴我們:泰姬陵因愛情而生,這段愛情的生命也因泰姬陵的光彩被續寫,光陰輪迴,生生不息。儘管有人說,沙賈汗只是一個好大喜功的暴君,根本不是多情種子;儘管有人說,泰姬陵美輪美奐的腳下,不知堆砌著多少人的鮮血乃至生命。但是我們似乎更願意相信這世上真的有情深意重的男子,有穿越時空的思戀,有生死相隨的愛情。泰姬陵依然超越著簡單的建築學意義,默默地美麗著,不為別的,只為世人心中那一點對愛情的美好向往。

“印度明珠”泰姬陵,芳華依舊,不愧“永恆面頰上的一滴眼淚”

阿貝里突然伏地三叩,他的雙手高擎,低沉的喉嚨裡發出一聲長長的嘯聲,嘯聲在泰姬陵的上空久久迴盪……

“印度明珠”泰姬陵,芳華依舊,不愧“永恆面頰上的一滴眼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