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孩子的“專注”

如何培養孩子的“專注”

如何培養孩子的“專注”

有一次帶女兒玩雪花泥填畫,每個人都有一張顏色對照卡,我們玩時聽到鄰座的媽媽很熱心地教著孩子按色卡來填,只聽到她說,

“顏色不要弄出格了”,

“用這個顏色,不是那個”,

“注意別弄髒衣服了”,

“哎,你擠太多了”……

整個過程那個男孩都沒說什麼話,只聽到他媽媽一直教到填完,他們的畫也確實很規整,很好看。

而我女兒呢,一直慢吞吞的弄,顏色完全按照她自己來,填的也很不平整。

但她挺開心,一直自言自語地弄著。

我就坐在旁邊看,不吱聲,需要幫忙的時候搭把手。

當她時不時地問我一句“好看嗎?”

我就很配合地說,“好看好看”。

我想著,

獨自專心做一件事可比一張漂亮的畫重要多了。

如何培養孩子的“專注”

如何培養孩子的“專注”

像這位媽媽一樣,生活中我們都沒少這樣“教”過、“幫”過孩子,我們的心思都一樣:

我們都很著急,急孩子沒有按“正確方法”做事,急孩子慢吞吞完不成任務,急得忍不住要去教,恨不得替他們成長。

可是這種“陪伴”卻在無形中破壞著孩子優秀的專注力。

出門遛娃,常聽到跟在旁邊的大人對正在玩的孩子說,

“不要玩樹枝,會戳到眼睛的!”

“別坐在地上,髒!”

“寶寶渴不渴?來,喝口水!”

“這是垃圾,不要玩,去跟小朋友玩。”

“xx,把你的玩具分享給yy玩好不好?”

“陀螺是這樣玩的,我教你啊”……

這些或是提醒或是阻止的話無不都在打擾孩子,破壞他們的專注,讓他們無法投入,甚至無所適從。

如何培養孩子的“專注”

如何培養孩子的“專注”

有些孩子,比如多人照顧的獨生子女,因為全家人都圍著孩子轉,孩子很少有獨處時間,眾星拱月是他們的生活常態,

以至於他們幾乎不會自己專心去做一件事,如果沒人在身邊就不知所措,玩的時候總要人陪,特別粘人。

事實上,獨處是一個人與自己相處的機會,孩子在獨處中不斷髮現自我,認識自我,發展自我。

能獨處才能專注,我們給孩子那麼多愛,卻不曾想,過多的關注破壞了孩子的自我成長。

蒙特梭利有句名言:除非你被孩子邀請,否則永遠不要去打擾孩子。

我們也知道,小孩,尤其是小小孩,是沒有時間概念的,他們不知道什麼是過去,什麼是未來,因此天然地活在當下,對什麼都饒有興趣,可以研究琢磨很久。

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經常在他們身上看到心流狀態,他們天生具有藝術家、科學家的專注力。

孩子經常會很投入地去做些大人認為無趣的事,這恰恰是他們的優秀之處,我們大人很難專心地做枯燥泛味的事。

如果我們不參與、不打擾,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玩耍就是注意力高度集中和發展的好時機。

孩子的專注力不是培養出來的,是保護出來的。

如何培養孩子的“專注”

如何培養孩子的“專注”

保護專注力就是保護獨立性。

就像上面所說的獨生子女們,他們受到大人過多的干預而缺乏獨立自主能力。

而那些放養的窮孩子,不僅更會玩,學習起來也更來勁,做起事來也更能幹,因為他們從小就能盡情地自主探索、玩耍。

另外,有時孩子會玩些危險項目,我們不要一味阻止,也不要一驚一乍。

保證安全的前提下,讓孩子自己去體驗,他們會感受到什麼事自己能做到,什麼做不到。

比如我女兒爬樹時我會保持閉嘴,但兩眼緊緊地盯著,站在一旁時刻準備著,保證萬一有個閃失能及時營救。

如果你看過《動物世界》這類紀錄片,你一定知道動物都是很敏捷的,

我們人類也是荒野叢林中進化而來,而且,人類的大腦更高級,所以要相信孩子的感官是靈敏的,他們自己能分辨,能判斷,有分寸。

如何培養孩子的“專注”

如何培養孩子的“專注”

保護專注力就是保護好奇心。

這不難理解,孩子的專注是受好奇心驅使的,他們對感興趣的事物更投入。

所以,即使孩子只是在把玩一個石頭,也不要打斷孩子蓬勃的發現力,讓孩子盡情享受發現的樂趣、探索的樂趣。

如何培養孩子的“專注”

如何培養孩子的“專注”

保護專注力就是保護創造力。

人類的大腦天生就是學習的機器。

一兩歲的孩子就會想辦法解決問題了,比如想拿高處的東西夠不著,就會搬來板凳,球滾到沙發下面了會找來其它長物去夠……

這些都是了不起的學習力。

又比如孩子畫畫,他們總是一心一意,旁若無物,下筆果斷,通過手的自由運動感受自己給外面世界帶來的變化。

哪怕是簡單,胡亂的一些線條,也能表達出心中的想法,還會對著畫說出自己的感受和發現。

而我們大人呢,畫畫的時候總是想著線條、顏色是不是正確、合適,總會猶豫、躊躇。

所以,不要以欣賞成人繪畫的眼光去鑑賞孩子的畫,孩子專心畫畫時不需要發問,也不需要教,讓他們沉浸在自己的創作中就好。

如何培養孩子的“專注”

如何培養孩子的“專注”

我們常說要多陪伴孩子,什麼樣的陪伴才不會破壞孩子的天賦?

靜靜地看著就好,如果忍不住著急、抓狂,就轉移注意力去看看別的,或者去做其它事,總之,別出聲。

很多父母說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坐不住,恰恰是因為孩子受到的關注太多了,干擾太多了。

我們常常著急,不滿足於孩子在那個當下的表現,忍不住通過語言和行動進行關心和管束,最終演變為干預和控制,結果孩子的自我發展被壓抑甚至被扭曲。

人類的大腦是通過體驗來學習的,每一次體驗就是一次感受,會在大腦中形成一個畫面,新的畫面與舊的畫面不斷進行比較,整合出另一副全新的畫面,腦細胞在這種比較與擴展中變得越來越活躍。

這是人類特有的學習方式,需要兩個條件才能達成:

一是自身經歷產生真實感受;

二是在一次次重複中逐漸完成對事物的認知。

所以,孩子最需要的,是自由的空間和時間去感受和接觸事物。

最美好的陪伴就是,

我在你身邊,但我不打擾你;

我看見你做的事,並且有興趣一直看下去;

你需要幫助時,我就在這裡。


如何培養孩子的“專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