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門也要帶著娃娃,家長彆強硬制止,這是他安全感的“柺杖”

文|奶寶育兒堂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閨蜜最近跟我吐槽,帶孩子真是太難了。

她女兒今年4歲,長得甜,性格又乖巧,看上去就是那類來“報恩”的孩子。於是我問她怎麼了,閨蜜回答:

你還記得嗎?我女兒有個特別喜歡的娃娃,每次出門都要帶著的。前段時間讓我不小心弄掉了一隻手臂,哭了半天,花了好大心思才給她粘上。上次因為這個娃娃又爆發了不愉快,我有些生氣,開玩笑說要把這個娃娃送給別的小朋友,然後她就一整天都沒有跟我說話,好像那個娃娃比媽媽還重要似的。

聽著閨蜜有些吃醋又無可奈何的語氣,我笑起來,告訴她這再正常不過了。

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都會存在這樣一種戀物情結。可能是一個毛絨玩具、一條毯子、一個娃娃,也可能是身邊任何一樣不起眼的東西。

孩子出門也要帶著娃娃,家長彆強硬制止,這是他安全感的“柺杖”

對於這樣的戀物情結,父母也不必感到奇怪,這恰恰是孩子走向成熟的象徵,彆強硬阻止。孩子喜歡的這些小物件,就是他安全感的“柺杖”,如果不加以重視,就可能傷害孩子的安全感。

心理學上,把孩子們寄託依戀情結的物品稱作過渡客體,也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孩子們的心愛之物。

孩子出門也要帶著娃娃,家長彆強硬制止,這是他安全感的“柺杖”


01關於過渡客體

這是代表孩子成長的一個符號,說明孩子已經不再是僅僅依靠母親而存在的嬰兒了,在他內心中已經有了一個穩定、具象的母愛。

對他而言,過渡客體與母親的存在同樣重要。甚至可以將其理解為母親的幼稚化象徵,或是孩子自己精神內部想象力的符號。

他可以通過操縱過渡客體,來慢慢認知和適應這個世界。

他是孩子的第一個非我所有物,並且不是母親給予的,而是自己發現或創造的,因而是無法分割的一部分。

就像當媽媽離開時,孩子會被分離焦慮所困擾,但如果他擁有一個過渡客體,就能以此替代媽媽,進而為自己尋求到安全感。

這並不是一種突如其來的現象,當寶寶還在子宮裡的時候,過渡客體就是自己的手指,通過吮吸來獲得溫暖和依賴感。到18個月到2歲的時間裡,這種現象的發生更為普遍。

當然,寶寶的過渡客體不僅僅是玩具、毯子等實物,也可能是內置的。比如必須摸著媽媽的耳垂或一縷頭髮才能睡著,這也是過渡客體的一種存在形式。

孩子出門也要帶著娃娃,家長彆強硬制止,這是他安全感的“柺杖”

總的來說,過渡客體說明孩子已經開始意識到了自己是個獨立的人,即使父母不在身邊,只要擁有這些小物件,也感覺自己處在相對安全的環境中,這是種自我安慰。

孩子出門也要帶著娃娃,家長彆強硬制止,這是他安全感的“柺杖”


02過渡客體對孩子而言到底有多重要?

1)寶寶人生中尋找到的第一個伴侶

對寶寶而言,這些可不是簡單的物品,而是能夠陪伴在自己身邊的第一個伴侶。

通常情況下,孩子們還會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給它起一個暱稱,同時賦予其自己的情感依託,順利度過人生中的第一個階段。

就像躺在嬰兒床中,他會中意要床單的某一個角,或側過頭看旁邊的某一個玩具。有了這些東西,孩子就不會覺得自己孤單,從而可以漸漸發展出獨立精神。

2)親密關係聯結的紐帶

過渡客體實際上就是寶寶與母親間的一個過渡的灰色空間,充當著孩子和母親之間親密關係聯結的紐帶。

它能見證孩子與母親間發生聯繫的所有記憶,因而能在寶寶經歷分離時,具備難以置信的安撫能力,只要觸摸或聞到過渡客體,孩子就能平靜下來。

孩子出門也要帶著娃娃,家長彆強硬制止,這是他安全感的“柺杖”

3)賦予孩子掌控感

相對媽媽這類高高在上的權威人物而言,孩子對過渡客體具備更強的掌握權,他可以隨心情讓過渡客體坐著、躺著,或出現在一個任意的地方。

這是孩子權利表達的一種基礎,也是掌控感的催生條件。

孩子出門也要帶著娃娃,家長彆強硬制止,這是他安全感的“柺杖”


03父母應當如何理性看待孩子的過渡客體?

通常情況下,過渡客體從孩子8個月大左右時出現,一直到6歲時孩子就會主動放棄。

因為此時的他們,已經接觸到了學校這個更大的集體,把關注全都轉移到了更多的人身上。

不過這也不是絕對的,有的孩子過渡客體的現象可能會持續到10歲左右。

那什麼情況下,父母才應該對孩子的過渡客體產生警惕呢?孩子會給父母發出一個明顯的信號。

比如當他只能接受過渡客體,而排斥其他所有事物或關係時,就說明他的這種依賴已經嚴重影響到了現實中的社交。家長就要尋找癥結在哪裡,而後試著幫孩子填補內心的不安全感。

孩子出門也要帶著娃娃,家長彆強硬制止,這是他安全感的“柺杖”

總的來說,孩子尋找自己的過渡客體是一種好現象。這說明他們已經能接受自己與父母暫時分離了,並會主動通過過渡客體來穩定和放鬆自己的情緒。

家長無需做出太過強烈的反應,也無需過度干預,只要多抽出時間陪伴孩子,慢慢就能讓他逐漸減少對過渡客體的依戀。

日常生活中,父母還可以參與到孩子與過渡客體的相處中來。

比如閨蜜女兒想帶娃娃出門,就可以這麼說:“你看,娃娃已經做好出門的準備了,你準備好了嗎?”、“待會我們出門的時候,你一定要多加留心過往的建築,回家再給娃娃好好講一講,可以嗎?”這是促進孩子成長的一種方式。

當然,過渡客體並不是永恆的,父母也要適當引導,讓孩子逐漸渡過這種戀物期。

孩子出門也要帶著娃娃,家長彆強硬制止,這是他安全感的“柺杖”


04如何幫孩子順利度過戀物期?

1)尋找替代活動,逐漸轉移注意力

在學校裡,孩子們會發現很多小朋友,並以此作為過渡對象,逐漸放棄過渡客體。

如果孩子在這方面存在困難,家長可以儘量鼓勵他多出門,多接觸同年齡階段的小朋友,增強社交能力。

又或者孩子喜歡娃娃,父母就可以多給他買幾個類似的放在一起,讓他逐漸從對單一物品的依賴轉移到多個物品。

孩子出門也要帶著娃娃,家長彆強硬制止,這是他安全感的“柺杖”

2)給孩子高質量陪伴

孩子之所以會存在對過渡客體的依賴現象,究其原因還是內心缺乏安全感。

很多父母雖然身體在家裡陪著孩子,但內心仍然在想自己的事情。比如在陪孩子時,仍然看自己的電視或刷自己的手機。

這種情況下,孩子對愛的需求可能就沒有得到足夠的滿足。其實,陪伴孩子的時間不在於長短,而在於質量。

只要父母能真正放下手中的活計,靜下心來陪孩子講一個睡前故事或玩10分鐘,起到的效果會比心不在焉的幾小時更好。

並且,要記得多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多問問他的需求究竟是什麼,只有對孩子多一些瞭解,養育這件事才會變得更簡單。

3)設立規則

如果孩子對於過渡客體的依賴性實在太強,也可以

通過設立規則的方式,幫他巧妙地從中脫離出來。

比如規定孩子只能在家和娃娃玩幾個小時,而後就必須收起來,出門時也不能帶著。

只有溫和而堅定地執行一段時間,才能漸漸讓孩子接受事實,擺脫依賴。

孩子出門也要帶著娃娃,家長彆強硬制止,這是他安全感的“柺杖”

當然,如果孩子只是正常的依戀,就沒有必要用到這一招,前面提到的兩招就已經夠用了。

總的來說,過渡客體對孩子的成長而言意義非凡,但家長也不要忘了,自己才是孩子成長中最需要的人。

時不時給孩子一個擁抱,更會讓他覺得自己被愛著,從而變得安全感滿滿。

奶寶育兒堂,為0-13歲孩子提供專業的教育指導。關注我,做孩子成長路上的完美型家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