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北極熊放到南極把企鵝放到北極會怎樣?

Suerte14234067


企鵝無法適應北極生活。企鵝雖然是鳥類,但它們不會飛,在陸地上也行動緩慢,因此它們在築巢和產卵時容易受到捕食者的攻擊,在南極,很少有像海豹這樣的食肉動物,企鵝也就較少受到捕食者威脅。然而在北極有許多不同的食肉動物包括北極熊、北極狼和北極狐等等,它們都可能捕食企鵝。除此以外,北極還有許多跟企鵝處於相同生態位的鳥類,它們會成為企鵝強大的競爭對手,包括北極燕鷗,雪鵐,雪鴞和雪雁等等。

事實上,歷史上曾經有將企鵝引入到北極圈的失敗經歷,1936年8月,挪威自然保護協會將9只帝企鵝小心地安置在挪威北部的羅浮敦群島上,使它們遠離狐狸和其他陸地食肉動物,在那裡它們開始了在北極的新生活。在接下來的十年裡,其他種類的企鵝,包括通心粉企鵝也被引進挪威。但是在一年內其中四隻帝企鵝就被捕獲並殺死,它們在北極的存在時間很短,最後一次目擊到企鵝是在1949年。

隨著北極海冰融化,給北極熊的生存帶來困境,許多人自然想到了一個可能的解決辦法,就是把北極熊轉移到南極冰原上,但生物學家普遍認為在南極引進北極熊會對南極生態系統造成嚴重威脅。

在南極洲,北極熊有大量的海豹和企鵝可以吃,無論是企鵝還是海豹都不懼怕陸地捕食者,雖然它們在水中多麼警覺和迅速,它們在離開水面時都變成平靜而好奇的生物,非常容易接近,在南極你可以徑直走向一隻企鵝。把北極熊放到南極後的短短几年內,北極熊就可能會吃掉大部分海豹和企鵝,海豹和企鵝數量的災難性下降,然後,如果沒有其他食物來源,北極熊也會逐漸消失。

這種事件其實也有先例。1909年至1925年間,挪威捕鯨者曾經將馴鹿引入南喬治亞的南極島,他們這樣做是為了確保捕鯨站的人們有足夠的食物。馴鹿很好地適應了新的草料和新的氣候,並在島上繁殖。目前,島上的馴鹿數量約3000只,它們過度放牧,並取代了海豹、企鵝和海燕等其他物種,對島上的生態系統構成了嚴重威脅,為了保護島上的植被,南喬治亞州對馴鹿展開多次大量的屠殺。


科學閏土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因為北極沒有企鵝,南極沒有北極熊,而且從環境上看,南極和北極的都是被冰川覆蓋,氣溫較低,所以,按理說,兩種動物如果互換的應該沒有什麼問題。那麼,真把兩種動物互換的話,會發生什麼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有意思的問題。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企鵝和北極熊這兩種動物


北極熊

北極熊是現存體型最大的熊科動物,也是戰鬥力最強大的熊科動物。從外觀上看,北極熊體格健壯而且全身被白色的毛髮包裹著,所以北極熊又被稱為“白熊”。

在熊科動物之後,大多數的熊都是雜食性動物,而北極熊則不同,北極熊是純正的肉食性動物,它有著極強的捕獵能力。成年的北極熊有著450公斤的咬合力,與成年東北虎的咬合力不相上下,而且它還著平均2.8米的身高以及平均600公斤的體重。

野生北極熊主要生活在北冰洋附近有浮冰的海域,雖然它的捕獵大都是是在水中完成的,但是,浮冰能讓它得到休息和保證身體不會長時間在水中低溫致死。而且北極雖然寒冷,但全年的平均氣溫在零下10攝氏度左右。

雖然它的移動速度不算快(平均40公里每小時的速度),但是它的游泳速度可以達10公里每小時(游泳可比陸地上奔跑難度大的多)。

北極熊有著極其敏銳的嗅覺,它可以聞到2000米範圍內以及水下1米獵物的味道。強悍的身體加上敏茹的嗅覺,再加上與自然環境渾然一色的毛髮偽裝,北極熊的捕獵能力幾乎是零失誤。

(全球氣溫變暖,北極浮冰減少成為了北極熊最大的“殺手”)

企鵝

企鵝是南極獨有的一種動物。從生物學的分類上看,企鵝屬於鳥綱企鵝目,也就是說嚴格意義上說,企鵝也是一種不會飛的鳥,與鴕鳥是一個道理。

企鵝目下有8個不同的屬18種不同的種類25個不同的亞種,其中以帝企鵝的體型最大。從已發現的化石看,企鵝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千萬年前,從化石的形態看,早在3000萬年前企鵝的祖先就已經不會飛行了,所以,科學家們推斷,企鵝最早的祖先應該是一種古老的爬行動物。

企鵝作為一種鳥類,它與其他鳥的嘴部結構基本一致,都有著喙而且嘴裡沒有牙齒。企鵝主要以海里的小型生物為食,比如魚類、蝦等。雖然企鵝沒有牙齒,但是它的上顎和舌頭上卻佈滿了倒刺,這更有利於企鵝吞嚥魚類。

企鵝和北極熊一樣都是在極端環境下生存的動物。不同的是企鵝生存的環境要嚴苛的多。企鵝主要生活在南極地區,而南極地區全年的平均氣溫在零下二十八度左右,最冷時氣溫接近零下九十度。在企鵝繁殖的季節,它們大都會遷徙到內陸地區,它們需要在零下50-60攝氏度的環境下繁育後代,可見其耐寒能力之強。

企鵝和北極熊互換,會是什麼結果?

雖然企鵝和北極熊都是能在寒冷環境下生存的動物,但是,它們互換也有許多的弊端。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

01 互換後的溫度

上面我們說過,北極熊主要生活全年平均氣溫在-10℃的環境下,所以,一旦北極熊到了南極,很可能會被凍死。因為南極的全年平均氣溫接近-30攝氏度,這整整20℃的溫差會成為北極熊到了南極最大的障礙。

企鵝更能適應嚴寒,所以,企鵝到了北極,倒是沒有溫度的不適應。

因此,從溫度的差異上看企鵝和北極熊互換後,北極熊很難生存,而企鵝沒有什麼大礙。

02 互換後的環境

除了氣溫外,北極熊適合在浮冰上捕獵,但是南極整個被冰雪覆蓋,浮冰較少,所以,這就會給北極熊的捕獵帶來很大的困難。北極熊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完成適應新的捕獵方式。相對來說,相對開闊的海面反倒有利於企鵝的生存。

因此,環境的變化成為了北極熊生存的另一個阻力,而且相對來說還沒有什麼問題。

03 互換後面對的實際情況

如果拋開上面兩點不說,北極熊到了南極,對南極生態平衡有著極大的破壞力,包括企鵝在內的南極本土動物都會受到頂級捕獵者北極熊的捕殺。那麼,北極熊的數量會持續增加,其他本土動物的數量就會急劇減少。這就是外來物種的危害。

而企鵝到了北極,雖然它不能威脅其他動物。但是北極除了北極熊外,還有北極狼、北極狐等食肉動物,它們不但會威脅到企鵝的後代,連成年企鵝都能受到威脅。

因此,僅此一點,企鵝到了北極就很難立足。而且北極熊拋開環境問題,去南極可能會給南極的動物帶來滅頂之災。

總結

成年的企鵝在南極沒有天敵,但是把企鵝放到北極,企鵝雖然不需要面對環境的壓力,但是來自於北極熊、狐、狼等食肉動物的壓力也很大。所以,企鵝很難在北極立足。

而北極熊雖然是食物鏈最頂端的動物,它去到南極雖然不會受到其他動物的威脅,但是南極極低的氣溫加上捕獵環境的個改變也會讓北極熊無法在南極立足。


獵奇動物社


北極有北極熊沒有企鵝,而南極有企鵝沒有北極熊,這是為什麼呢?如果我們把北極熊引進南極,把企鵝引進北極,它們能不能生存,會發生什麼呢?

北極的企鵝:大海雀

事實上,北極地區原本是有“企鵝”的。北極企鵝又叫大海雀,其實它才是第一種被命名為企鵝的鳥類,早在16世紀就被這麼叫了。到19世紀,歐洲殖民者在南半球探險時發現了現在的企鵝,因與北極企鵝長得很像,就也將它們叫做企鵝。

由於大海雀很快滅絕,企鵝這個名字也就讓位給現在的企鵝了。大海雀屬名的學名Pinguinus就是企鵝的意思,這也是大海雀才是正宗企鵝的證明。

大海雀復原圖(站立的為夏季色型,游泳的為冬季色型)

大海雀生活在北大西洋的海岸和孤島上,南至西班牙南部,北至格陵蘭、冰島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能深入到遠洋地區生活。它身高75-85釐米,重約5千克,是最大的海雀科成員。

和企鵝一樣,大海雀背面是黑的,腹面是白的,這是游泳時的一種保護色。它翼長只有15釐米,不會飛。

企鵝一詞源於西班牙語,意思是“胖乎乎的、沒有飛羽的鳥類”,企鵝和大海雀都長這個樣子。其實,企鵝和大海雀親緣關係相當疏遠,它們長相相似是生活在相近環境下趨同進化的結果。

大海雀和企鵝的異同

無論是北半球還是南半球,高緯度地區陸地生物資源都是比較匱乏的,而海洋中卻有數量豐富的魚類資源。因此企鵝和大海雀都放棄了飛翔,鍛鍊成了游泳和潛水的健將,以捕食海中的各種魚類。據記載,大海雀在水中游速很快,且非常靈活,能自由加速、變向,可潛水長達15分鐘,深淺至近千米的深度。

生活在寒冷環境中,又要經常下水,因此大海雀和企鵝都長有厚厚的脂肪層,能很好地保暖。所以它們才會看起來胖乎乎的,可不是為了可愛哦。

大海雀復原圖

大海雀常年生活在水中,只有繁殖期間才會回到岸上築巢,這點也與企鵝相似。它們的自然天敵包括虎鯨、大型掠食性魚類、白尾海雕和北極熊。其中北極熊主要危害上岸繁殖的大海雀。15世紀以後的約400年間,地球進入一個小冰期,北極熊向南擴張了分佈,更多的大海雀築巢地被納入北極熊的勢力範圍,這對大海雀種群產生了一定威脅。

然而,北極熊很快就吃不上企鵝蛋了,這要拜歐洲人所賜。大海雀在陸地上行動頗為笨拙,而且對人類缺乏警惕性,因而很容易捕捉。幾千年來,土著居民一直在可持續地捕殺大海雀,採集它們的卵,不過並沒有對大海雀種群造成嚴重危害。

大海雀的築巢地

但大航海時代以後,歐洲殖民者系統性的瘋狂屠殺使大海雀遭到了滅頂之災。歐洲人吃它們的肉和卵,用它們的羽毛作羽絨服和裝飾物,並把它們製成標本在博物館中展出,還號稱是為了宣傳對它們的保護。不僅如此,歐洲人還破壞了大海雀的築巢地。

1844年,最後幾隻大海雀在冰島附近的一座火山島上被三名探險者殘忍殺害,從此北極企鵝就徹底滅絕了,我們今天只能在博物館中看到它們的標本了。歐洲人在征服世界的過程中對土著居民和野生動物欠下了眾多血債,大海雀只是其中一種。南極的企鵝能活到今天,只是因為它們生活在當時殖民者鞭長莫及的南極。

格拉斯哥博物館中的大海雀標本

將北極熊引進南極

南極為什麼沒有熊呢?根據化石記錄,現存的熊都是近1900萬年以來陸續演化出來的,而北極熊是在距今60萬年前從古代棕熊直接進化來的。南極洲和澳大利亞所在的岡瓦納大陸一直是與北方的勞亞大陸分隔開的,近代也沒有通過陸橋相連接,因此熊類從未有機會踏上澳大利亞和南極洲的土地。

北極熊是生活在浮冰上的,它以海豹、海象、白鯨、獨角鯨等富含脂肪的海洋哺乳動物為食,需要在海冰上完成狩獵、求偶、交配等一系列重要生命活動,只有母熊產仔通常在岸上,但也不是必須在岸上。

北極熊

如果將北極熊引進南極,首先南極大陸上沒有北極熊吃的食物,北極熊是無法生存的。而南極周邊的海域可能很適合北極熊,這裡常年有浮冰,而且生活著威德爾海豹、豹海豹、南極海狗、食蟹海豹和企鵝等多種海洋動物,可以作為北極熊的食物。

根據野外調查,白令海的北極熊每年隨著海冰遷徙,與海冰南緣共進退。當夏天白令海的海冰融化,北極熊就會北上撤回楚科奇海,到冬天白令海重新冰封,北極熊再回來。如果將北極熊引進南極海域,可能也會像在白令海那樣,隨著浮冰進行季節性遷徙。如果部分海域的浮冰在個別年份全部融化了,北極熊也可以像在哈德遜灣那樣,暫時撤退到陸地上避難,待海面重新結冰,再回到海冰上生活。

現在,豹海豹就是南極海域的頂級捕食者,外號“南極熊”。要是真的南極熊來了,豹海豹就得把南極老大的交椅讓出來了。自從北極企鵝滅絕,北極熊已經一百多年沒吃過企鵝蛋了,要真引進南極就又可以嚐嚐鮮了。


動物博覽


北極熊生活在北極,企鵝生活在南極,如果把它們對調,會發生什麼情況呢?這得從南北極的環境狀況和兩種動物的生活習性進行分析。

南極洲總面積1400萬平方公里,包括南極大陸和周圍島嶼,其中90%為大陸,陸地的95%又都被冰雪所覆蓋,年平均氣溫為零下25攝氏度,主要陸地植物是零星分佈的地衣和苔蘚,周圍海洋裡的小型生物主要為磷蝦、海藻、海綿等,為這裡的較大型動物比如海豹、海鳥和企鵝等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


北極地區,通常是指億北極點為圓心,沿著北緯66度34分所圍的一個圓形區域,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北美洲、亞洲北部的部分地區。北極地區年平均氣溫為零下12度,每年有2個月較溫暖的夏季,陸地上較豐富的植物和鳥類以及海洋中眾多的浮游生物,為北極熊、北極狼、海豹等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

北極熊如果來到南極,首先得適應比北極更低的溫度,相信靠著它厚密的毛皮和脂肪可以逐漸適應。第二是北極熊主要依靠海冰進行捕食,不能深入內陸,所以活動區域受限,只能在大陸邊緣的浮冰上。第三北極熊到南極後,短期內可以把豹海豹、食蟹海豹、南極海狗等為食(企鵝運到北極了),食物可謂比較豐富,但畢竟數量有限。因此,北極熊到南極後短期內可能能夠生存,但長期堅持下來的難度會很大。



企鵝如果來到北極,地理環境和氣候對其影響就比較小了,但致命的是天敵一下子多了起來,北極狼、北極狐、北極海豹等都能捕食企鵝,而且企鵝行動遲緩,逃生能力差,因此,把企鵝放到北極,估計短時間內就會被這些天敵全部“笑納”。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企鵝耐寒是因為身上有厚厚的脂肪,可以抵禦最高-60℃的嚴寒。北極熊身上有著一層厚厚的絨毛,它最高等抵禦-80℃的嚴寒。

北極原來也是有企鵝的,名字叫大海雀。看圖,是不是很像企鵝,因為這貨跟企鵝一樣笨,被人類捕殺,滅絕了。

南極的氣候更惡劣,企鵝抵抗惡劣環境的能力不如北極熊,既然企鵝可以在南極生存,北極星自然也能夠在南極生存,而且還能以企鵝為食,一定會樂不思蜀的。北極地區既然曾有類似企鵝的大海雀生存,企鵝自然也能生存,沒問題。


鳳凰花兒開



北極熊和企鵝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地方。北極熊生活在北極,而企鵝生活在南極。它們相距甚遠,生活在相反的兩端。相信它們中沒有一個在自己的棲息地見過對方。可能存在一些北極熊遷移到南極的可能性,因為棲息地條件幾乎相同,但從未有過這種遷移的例子。



企鵝是不會飛的水鳥,而北極熊是海洋哺乳動物,但是它們確實在陸地上捕獵或繁殖。 如果北極熊開始生活在南極,沒有企鵝能生存,因為北極熊是陸地捕食者,速度比企鵝快的多,也因為企鵝是不會飛的鳥。如果它們不能飛,它們就無法逃脫,至少不能逃離北極熊。北極除了北極熊還有北極狐、北極狼,這些都是企鵝的潛在捕食者。

雖然企鵝能夠潛入水中,但我們不要忘記北極熊也是優秀的游泳者。事實上,北極熊一生的一半時間都在水裡度過。如果企鵝生活在北極或者北極熊生活在南極,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將是一種捕食關係,北極熊在南極唯一的威脅是虎鯨。企鵝應該感謝大自然讓它們保持地理分離。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不適應,要麼病了或死了,要麼瘋了。畢竟是動物,換成人也許會慢慢適應。


gshanyvhh


還好吧,溫度適合,都有冰川,只要有足夠適合的食物,至少都有魚蝦吧,在陸海相連或者冰水相連之地,應該不怕搬家,沒問題


墨泉


應該可行。


用戶6414785502263


幻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