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五常:我聽你的課跟你講的內容無關,我要學的是你思考的方法

時常聽到很多剛進入職場的同學問,我要怎麼才能讓自己在職場中快速晉升呢?是不是那些咋職場中快速晉升的達人都不是一般人啊。然後就聽到有很多人講的各種小例子讓人聽的神乎其神的,難道真的那麼神奇嗎?

那些在職場中快速崛起的達人,擁有最秘密的武器就是:善於找到他人的優勢策略,把隱性的知識轉化成顯性思維模型。

張五常:我聽你的課跟你講的內容無關,我要學的是你思考的方法

接下來我將會通過列舉兩個將隱性知識轉化成顯性思維模型的例子、什麼是隱性的知識、什麼事顯性思維模型,以及如何將隱性的知識轉化成為顯性知識的思維的方法給大家做個闡述。希望能夠幫助大家養成這種習慣,在職場中平步青雲。

1、將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的事例

1⃣️ 傅盛:在公司做會議紀要對他的快速成長幫助很大。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不屑於去做會議紀要這些小事兒,甚至覺得這是在浪費時間,我們來看看年輕時的傅盛是如何做這種小事兒的。

獵豹創始人傅盛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在公司做會議紀要對他的快速成長幫助很大。

當年,傅盛在周鴻禕的3721公司工作時,第一次跟著周鴻禕開會就被安排去做會議紀要。那天,周總講了兩個多小時。我們知道周鴻禕是個思維很活躍的人,講了兩個小時,能夠正常的做記錄並整理出來,本身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兒啦。看看傅盛是怎麼操作的。

當天傅盛整理會議紀要忙到凌晨兩三點鐘。花費那麼長時間不僅僅是因為會議的內容難整理而是他對周總的會議內容進行了深度思考。整理一段會議紀要之後就思考:周總為什麼要說這句話?他為什麼又從這個話題跳轉到新話題,這個背後的邏輯是什麼?他真正想表達的是什麼?……在這種反覆推敲和打磨的過程中,傅盛逐步梳理出了周鴻禕沒有直接說出來的邏輯。

張五常:我聽你的課跟你講的內容無關,我要學的是你思考的方法

與此同時,為了方便大家閱讀,傅盛又把會議紀要的內容要點,提綱挈領地整理出來,在關鍵地方標黑,在要點底下又列出次級要點,這就讓人在看會議紀要時一目瞭然。做完了這些還不夠,他又把會議紀要提煉成一份郵件正文摘要,這樣別人收到會議紀要郵件時,不用下載附件也可以知道這個會議講了什麼。

周鴻禕看到傅盛做的會議紀要後,十分讚賞,當即就安排以後的會議紀要讓傅盛承包。幾年後,奇虎內部有人認為,在公司裡能和周鴻禕進行思維對話的只有兩個人,其中一個就是傅盛。

這次做會議紀要的經歷讓傅盛記憶深刻,後來他總結道:寫會議紀要這件事不僅是為上級服務,而且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整理、提煉、反思、深入思考別人思考和決策的方式。

2⃣️ 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先生的大師成長之路

張五常曾在《思考的方法》一文中,講述他與眾不同的學習方法。

在大學唸書時,我從不缺課的習慣就是為了學老師的思考方法。所有要考的試都考過了,我就轉作旁聽生。有一次,傑克·赫舒拉發在課後來問我:‘你旁聽了我六個學期,難道我所講的經濟學,你還未學全嗎?’我回答說:‘你的經濟學知識我早從你的著作中學會了,我聽你的課與經濟學無關——我要學的是你思考的方法。

張五常:我聽你的課跟你講的內容無關,我要學的是你思考的方法

張五常先生一門課要旁聽六次,對大多數人而言,這不是“浪費時間”嗎?可是張五常知道,對於學習而言,最重要的永遠不是具體的方法和結論,而是思考問題的過程,掌握別人的思維模型。能夠通過做筆記學習整理優秀同事和前輩的隱性知識,把它們轉化為自己的思維模型,正是特別高效的學習方法。”

2、隱性知識和顯性思維模型

這兩個詞呢,其實麼有什麼特別更不是故意創造個新名詞故弄玄虛,主要是為了大家比較好的理解。

知識:就是外在事物背後的東西,比如你去看一本書,書裡講了很多方法論,以及具體的知識點,那這些都是顯性知識,我們直接可以看的到,拿來就可以用的。這也是很多人學習的方法,但是如果你僅僅是通過這樣的學習方法或做事兒風格其實很難在團隊中脫穎而出的,因為大家都一樣嘛。職場晉升憑什麼要選你呢?

張五常:我聽你的課跟你講的內容無關,我要學的是你思考的方法

思考問題時,你想到的大家都能想到,你知道的大家都知道,你的價值就很難凸顯出來。那這就需要我們去挖掘深層次的隱性知識了。

比如上面的例子中傅盛把會議紀要做好,還去思考整理周總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他為什麼會在事情A上面突然想到事情B,這背後的邏輯是什麼?然後用簡潔的圖標,會議介紹進行高精度的提取,然後成為大家一目瞭然的會議紀要。

張五常先生的例子也是如此,老師講的內容自己都聽過了,具體的知識都學會了,但是為什麼還要去聽那麼多次呢?這就是他的過人之處,思考問題總是比他人更深入,思考老師講課的背後邏輯。當我們明白老師講課時的背後邏輯,是不是會對整個課程有個全方位的掌控呢?

比如我現在看書其實也會常常用到這個邏輯,一本書我們不能僅僅去學習作者寫了什麼內容。因為內容本身在我們大腦裡的記憶其實是很短暫的,我們想要將知識長時間的存在記憶裡就需要將書籍中的隱性知識抽取出來。

先去翻看這本書,查看目錄,針對性的打勾,然後一章節一章節的去看,看完本章節之後合上課本在白紙上快速的回憶本章節的重點,做點兒筆記就更好啦。每個章節都閱讀完了之後,合上課本,通過對每章節總結出來的內容,進行整本書的回顧。去思考作者寫這本書的邏輯和架構,是不是符合邏輯,是不是很合理。就目前很多世面上的暢銷書,如果你用這個方法去判斷的話,你會看到很少有符合邏輯的。都是幾個大的主題,然後大主題裡抽取幾個小分支,或者自己的寫的文章,拼湊幾篇就形成一章節,看上去很合理,但從整本書的架構去梳理,基本沒什麼邏輯性。

張五常:我聽你的課跟你講的內容無關,我要學的是你思考的方法

顯性思維模型:就是將隱藏的知識抽取整理成讓我們可直接觀察到的內容。就比如我上面說到的看書方法,如果你之前沒有意識到這個方法,那通過這篇文章你就明白了,原來看書不僅要看書裡寫的內容,還需要將作者寫書時的架構和邏輯性抽取出來,其實這就是顯性思維。

3、運用顯性思維將隱性知識抽取出來

這裡呢我們將用高效讀書來做一個簡單的說明,方法都是一樣的,希望大家能夠通過這種方法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讀書最根本的目的是什麼?是我們快速吸收一本書中的精華內容。這裡主要分四步,但想要通過這四步的操作我們需要多次重複第三步和第四步,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具體的操作步驟。

張五常:我聽你的課跟你講的內容無關,我要學的是你思考的方法

1⃣️ 明確目的

要讀一本書,至少要給自己一個理由吧,要嘛讀取書中的具體知識,要嘛就是學習書本要表達的具體思想。所以帶著目的去閱讀,讓我們能夠更加高效的去把控書籍的內容,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比如你在讀一本書之前,可以先去設想下,這本書到底會給我帶來什麼。想象下書籍中的內容以及排版,它的結構。甚至你看每一篇文章的時候也可以運用這樣的思考方式。

2⃣️ 勾勒框架

確定好了讀書目的,並做了進一步思考之後,我們就可以開始瀏覽書籍的目錄、序言、還可以看看作者的介紹。這一步的目的就是讓我們對本書有一個大致的瞭解,尤其是序言,這基本就是整本書的一個核心思想。利用這些信息,結合自己的目的開始勾勒本書的一個框架。這種操作就像是我們去密室中尋寶一樣,我們只有對呀它有了個大致的瞭解,在後續的過程中才會更加便捷。

3⃣️ 全本掃讀

做好了讀書的框架,我們就可以快速進行全書的閱讀,這種閱讀使我們的目的跟書本中的內容做個結合對比。看看到底是不是自己預期的一樣,哪些知識是對我們生疏的,哪些內容是我們已經知道的,還有哪些是重點內容,對我們解決問題有指導性幫助的。

第一遍的閱讀我們不必糾結在具體的問題上,但可以把重點畫出來。通篇閱讀的目的就是讓我們對整本書的具體內容有個全面的瞭解,也是為第四步的重點精讀作準備。

4⃣️ 重點精讀

這一步操作就是來提取書籍中對我們有用的精華部分,將閱讀的內容轉為自己的理解,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中。記住,這個步驟只閱讀與目的相關並且自己不熟悉的內容,而且要按自己的個人知識體系框架來記筆記。

多重閱讀

我們都知道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的道理,一本書囊括了作者的思想精華,如果我們僅僅是通過一遍的掃讀和精讀,它或許可以解決我們實際的問題,但是對於我們打造自己的知識體系,以及打造我們的顯性思維模型的幫助不是很大。所以我們就需要進行多重閱讀,通過多重閱讀來抽取作者寫本書的邏輯和結構,最好用筆記的形式或者用思維導圖做一個呈現。

張五常:我聽你的課跟你講的內容無關,我要學的是你思考的方法

這個就是將書本中的隱性知識抽取成顯性知識的過程,這種思維就稱之為顯性思維模型。

達到什麼效果才算可以呢,就是將做好的導圖或者筆記直接給一個沒有看過本書的人去看,他都能很快的抓住書中的重點。要達到我們上文提到的傅盛做會議紀要的效果,一目瞭然,即便是沒有參加過會議的人通過看會議紀要也能很快抓住會議的重點。

4、說到最後

本篇文章主要是通過具體的事例來給我們講述,什麼是隱性知識,以及在工作,學習中如何利用顯性思維模型將隱性知識抽取出來。好,我們簡單的回顧一下具體的方法:

張五常:我聽你的課跟你講的內容無關,我要學的是你思考的方法

1、明確目的:這個步驟是在閱讀開始前就要完成的,核心目的是建立主動閱讀的意識,因為任何一本高質量圖書的信息量都是很大的,而且都可以有多個角度的解讀。

2、勾勒架構:這個步驟是在瀏覽完封面、書腰、前言、目錄後開始做的,目的是理出閱讀的主要脈絡,這樣既能形成整體概念有助於理解和記憶,又不會迷失在段落的細節中。

3、全書掃讀:這個步驟的目的是進一步理清脈絡,形成初步理解,並抓住重點內容。關鍵是要針對不同內容採取不同的閱讀速度:與閱讀目的無關的內容要跳過;熟悉的內容要快速瀏覽;難以理解的內容要大致看一遍。

4、重點精度:這個步驟的目的是將閱讀的內容轉為自己的理解,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中。並精準的吸收那些可以幫我們解決問題的內容。

5、多重閱讀:這一步其實是利用顯性思維將隱性知識抽取出來的一個過程。

本文也是為了方便大家理解隱性思維,以及如何利用這種思維將隱性知識顯性化進行了一個說明。其實不論是我們聽網課,上班工作,閱讀學習,都可以通過運用這種思維去掌握更深層次的內容。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別在於思維模式,但更重要的是如何運用這種思維模式。看十遍不如自己操作一遍,大家也可以通過讀書來鍛鍊自己的這種思維模型。希望對你有幫助。

我是楊子翔,專注學習和研究思維模型,喜歡的可以點個關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