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讀後感

《資本論》讀後感

《資本論》是偉大的思想家、無產階級革命家馬克思畢生的心血,閱讀《資本論》能夠更好地幫助我們瞭解馬克思本人的思想。

在當時19世紀的歐洲,隨著資本主義產方式的迅猛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其固有的矛盾也逐漸顯露出來。現實生活中,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的剝削、壓榨,使得他們之間的鬥爭越來越尖銳,正是在這個背景下,馬克思著手研究政治經濟學,這為《資本論》的創作奠定了基礎。

《資本論》分為三卷。第一卷重點研究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的問題,揭示資本主義剝削關係的一般本質;第二卷重點研究作為生產和交換的、統一的、廣義的資本流通過程,進一步揭示資本主義剝削關係在流通中的表現;第三卷重點研究作為流通、分配的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進一步揭示資本主義社會表面的、分配領域的資本主義剝削關係。我們都知道,馬克思在人類思想史上留下了兩大寶貴財富:歷史唯物主義和剩餘價值學說。而剩餘價值學說正是《資本論》中最寶貴的思想,馬克思站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高度,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對資本主義在生產、發展、流通等過程中的固有矛盾,進行了深到的批判,這一點馬克思是值得我們敬仰和讚賞的。

具體來說,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產生和資本發展方式形成的過程,與商品經濟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訖今為止,資本主義商品經濟以生產資料私有制和僱傭勞動為基礎,即使現在某些西方國家出現了“國有資本”,但事實上它的背後代表的是大資產階級集團的利益,本質上還是私有制。在私向制下,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都歸資本階級所有,而廣大的勞動者、無產階級,由於出身、政治等各方面的不利因素,無法與那些代表“富人”的貴族階級相競爭,長期以往,有很多人被迫淪為了難民、流亡者,造成的後果是“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因此社會矛盾、社會問題無法避免,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也日益尖銳。在私有制商品經濟下,以普通勞動大眾為代表的私人勞動與正常社會應該具有的“社會勞動”之間的矛盾,成了私有制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隨著時間的推移,它逐漸發展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的國有矛盾,即: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盾,在資本主義這種存在“固有矛盾”的生產過程中,馬克思逐漸發現了剩餘價值理論,他認為僱傭工人的勞動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勞動,用於再生產勞動力的價值;另一部分是剩餘勞動,用於無償地為資本家生產剩餘價值。因此剩餘價值是僱用工人所創造的並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超過勞動價值的那部價值,它是僱用工人剩餘勞動的凝結,體現了資本家與僱傭工人之間剝削與被剝削的關係。正是由於這一發現,為我們後來研究1929年美國經濟危機、2008年亞洲金融危機等一系列問題提供了基本的理論遵循。因此,無產階級革命爆發具有歷史必然性,社會主義也必將由“空想”走向“科學”。

《資本論》體現了馬克思研究資本主義社會過程中的深刻見解,作為讀者,受益良多。

注:未經允許,不得抄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