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人魚能吃掉像河馬這一類的大型動物麼?為什麼?

UP2012


這個問題比較有意思,因為食人魚的兇猛程度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它不會放過任何一種出現在視野中的動物,而且擅長群居的它們可以瞬間把獵物吃的只剩下骨頭。但是,體型龐大的河馬與食人魚在現實中沒有相遇的機會。所以我們只能從兩種動物的一些數據和習性來了解一下了。

食人魚

食人魚又稱食人鯧,它是南美亞馬遜流域裡的“水中霸主”,成年的食人魚的體長大都在20公分左右,而且食人魚的牙齒大都呈倒三角的形狀,非常的鋒利。一般情況下,食人魚分為兩種-雜食性和食肉性。兩種不同種類的食人魚的外觀差距也比較大,純肉食性的食人魚的下腹部多呈紅色,而且相比較雜食性的食人魚,食肉性的食人魚攻擊性更加的強,而且它們對於一切能夠發現的動物都會毫不猶豫的衝上去撕咬。

其實,食人魚雖然名字很恐怖,但是它們的主要食物大都以水生生物為主,比如一些水生的昆蟲以及小型的魚類,甚至在食物匱乏的季節,它們也會吃腐肉。

食人魚多為群居,而且食人魚群的成員的數量從十幾到幾百條不等。作為兇猛的食肉動物,食人魚並沒有固定的領地,它們總是成群結隊的遊蕩尋找獵物。

但是,由於亞馬遜流域的河水比較渾濁,再加上食人魚的視力並不出眾,因此,食人魚只能攻擊在自己視線25公分左右距離的動物。

食人魚群是聰明的狩獵群體,它們像非洲大草原上的鬣狗一樣,有著極強的技巧性。一般情況下,食人魚群發現獵物後,總是優先進攻眼睛、脖子等薄弱部位,當獵物失去逃生能力時,它們再一群群的輪番撕咬獵物。

食人魚在亞馬遜流域是無敵的?

按照上面食人魚的習性和兇猛程度看,幾乎沒有動物能夠擋住它們的攻擊,那麼它們理所當然的會在亞馬遜流域稱霸,但是任何的生物都有它的缺點,食人魚也不例外,而且在亞馬遜流域中,不同的動物有著自己的“絕技”。

食人魚最大的缺點就是視力,在渾濁的水域裡,食人魚只能看到前方20公分左右的物體,這也就無法讓它們肆無忌憚的捕獵獵物。

其次,亞馬遜流域兇猛的魚類,並不止食人魚一種,有一種魚類,它可以瞬間秒殺幾十條食人魚,它就是電鰻。

電鰻可以瞬間釋放接近100伏特的電壓,所以當食人魚發現電鰻並圍攻過來時,電鰻瞬間釋放的電壓就足以電死大部分的食人魚。

因此,食人魚雖然兇猛,但是,在亞馬遜流域它一直沒有氾濫成災。

河馬

河馬主要分佈於非洲,它是僅次於大象、犀牛的第三大陸地哺乳動物。在非洲大草原上,河馬可是連草原之王獅子都不敢輕易招惹的存在。

成年河馬的平均體長在3.3米左右,平均體重在1.5噸左右。雖然河馬的體重不及大象犀牛,但是,它卻有著一張其他動物都沒有的“血盆大口”,它的下犬齒長達60公分,而且咬合力也超過了800公斤。因此,就算是鱷魚見了河馬也會退避三舍。

雖然河馬看起來“光溜溜”的,但是它可以說是皮糙肉厚,僅僅是它的皮下脂肪就超過了5公分厚,再加上超過3公分的皮膚,就算獅子咬住河馬的脖子也很難造成致命的傷害。

河馬遇到食人魚會怎麼樣?

河馬和食人魚一個生活在非洲,一個生活在南美洲,在現實中,它們是沒有機會相遇的。所以,我們只能假設它們相遇。

河馬是水陸兩棲動物,大多時候,它是在水中的,河馬在水中除了捕獵外,很少會下潛到水下,一般情況下,河馬的鼻子是露在外面呼吸的。

所以,即使是遇到一群食人魚,食人魚也無法攻擊河馬的眼睛等要害部位。而且即使河馬被食人魚撕咬,它也會立即上岸逃生。

也就是說,如果河馬一直待在水中,很有可能被食人魚啃光只剩下頭,但是,河馬又不傻,只要感覺到疼,它會立即飛奔向岸邊。

實際上,河馬遇到食人魚的情況,我們可以參考一下鱷魚,鱷魚與食人魚在亞馬遜流域經常狹路相逢,雖然直接攻擊,鱷魚的靈活性不如成群的食人魚。但是,鱷魚有個保命的技能,那就是“翻白肚”,鱷魚遇到食人魚群通常會把身體整個翻過來,把堅硬的“鎧甲”留給食人魚。而食人魚要不到肉也聞不到血腥味,自然就會撤離。

河馬也是一樣的道理,河馬也是皮糙肉厚。

綜上,河馬遇到食人魚,一般是沒什麼問題的,因為河馬受到攻擊可以上岸,而食人魚則拿它毫無辦法。


獵奇動物社


不可能,河馬皮粗肉厚,反應迅速,而且是陸地第三大動物,就算被咬幾口,也會迅速上岸逃離的,再說皮有1釐米以上厚度,被咬上幾口也不會出血,而食人血沒聞到血腥味是不會主動攻擊的。再說河馬有二噸重左右,食人血一般一群也就幾十,上百條而己,吃不了一頭河馬。而且河馬不傻,遇到不敵的情況下會選擇逃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