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緣》:悲劇就是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這是八月半Fly的第39篇分享

張愛玲的小說有一種蠱毒。

文字讀起來簡簡單單,卻讓讀的人心中升起嫋嫋涼意。

《半生緣》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故事。

曼楨與世均是廠裡的同事,他們自由戀愛,想結婚卻因為家庭門第和現實生活而隔閡,最後因陰錯陽差而錯過。

叔惠是上海平民出身的工程師,翠芝是南京大戶的小姐,他們倆彼此相愛卻從來沒有承認過,這一條感情線也是因為門第隔閡所阻。

書中還有一條感情副線,是曼璐和豫謹的愛情,他們年輕時得到了雙方家長的祝福而訂婚,也許能在一起過上幸福的生活,而曼璐的父親突然去世了,曼璐出來當交際花養家,這門婚事也就告吹了。

張愛玲說,回憶永遠是惆悵的。愉快的使人覺得,可惜已經完了,不愉快的想起來還是傷心。

魯迅說,悲劇是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其實這本書的初版叫作《十八春》,張愛玲在初版中,給主人公設置了一個在中國東北重逢的庸俗喜劇般的大團圓結局。

後來張愛玲移居美國後,她重新改寫了《十八春》的結局,為這些飽經滄桑的中年男女安排了一個遺憾和錯過的收場:我們再也回不去了

張愛玲用一個包裹著愛情的故事揭示了人生的痛苦,人生於世上,是永遠沒有完滿的。

《半生緣》:悲劇就是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01

悲劇往往是從失衡開始的。大到國家破落,中到家庭變故,小到人心異變。

曼璐的人生轉折點始於爸爸的去世,她作為長女要承擔起一家老小的生活重擔,於是她去做了交際花。她靠出賣自己的方式換來了金錢,她的自尊也隨著一點一點地被生活磨礪掉了。

《半生緣》:悲劇就是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她本來可以有一段美好的愛情,和年輕時的戀人豫謹,但是她錯過了。她本是一個有情有義的人,可是多年的風塵讓她變得現實和世故。

一晃不再年輕,再厚的脂粉也掩蓋不了眼角的風霜。為家庭付出了那麼多,可誰曾為她的未來仔細考量過?

她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籌碼所剩無幾,為了後半生找個依靠,也為了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她選擇了逢場作戲卻“拿得住”的祝鴻才。

對於一個風月場所的老手,你能指望他對你付出一點真情麼?期望過上尋常的生活,不過只是從一個深坑跳入了一個火坑。

祝鴻才結婚後依然喜歡拈花惹草,還覬覦妹妹曼楨。在一次次婚姻的折磨和羞辱中,曼璐產生了一個可怕的想法,一個犧牲曼楨來挽救這該死的婚姻的念頭。

這個想法像一隻黑影,一隻會認路的野獸的黑影,不斷地尋到她這裡來。

生活已然這麼糟糕,唯一的念想是年輕時的戀愛,那麼單純,時刻提醒著她,自己也曾美好過。

直到豫謹對她說,想想從前的事,非常幼稚可笑。這句話像拍蚊子一樣徹底地拍死了以前的那段美好。柴火的幽光熄滅後,只剩下一片黑暗。

人是會變的。豫謹愛上了曼楨,但他其實愛的並不是曼楨,而是多年前的那個單純美好的曼璐,連他自己也不知道。

憑什麼我曼璐為了家庭犧牲了一切,而你曼楨卻能清清白白地談戀愛?

惡意一旦種下,會隨時迸發出來。那頭會認路的野獸現在已經找到了最好的棲息之地,埋伏等待著獵物的出現。

曼璐設計將曼楨拐騙到自己家裡,親自導演了一場討債的荒唐戲碼。

人心失衡後是極其可怕的,她毀了自己精心培養的妹妹,順便把自己也毀了。

曼璐最後病死了,在臨死前沒有得到曼楨的原諒。

不知道她在生命的彌留之際,對自己的每一步主動選擇是否帶有深深的悔意。即使有,更多的也是對命運的無奈吧。

曼璐是一個精明、獨立的人,雖然張愛玲對她的著墨不多,但可以想到的是,她以前和妹妹曼楨一樣聰慧、堅強,都對生活有著最美好的嚮往,對愛情有著忠貞不渝的倔強。

過度的生活重擔毀滅了她。

哪怕是同一片土壤,在不同時機生出來的兩朵花兒最後開出了不同的顏色。

02

曼楨和世均的愛情像那顆紅寶石戒指。初看時散發著美麗的迷人的光澤,細看卻能看到戒指圈上纏著的毛衣線上已經凝固的血跡。

好幾次看《半生緣》,我都只挑他們倆人相識於微的那一段來讀。

曼楨總是穿著顏色很素的衣服來上班,好幾次世均來辦公室找叔惠,他都沒有注意過曼楨,其實曼楨就坐在叔惠的旁邊。

有一次年關,世均和叔惠去單位附近的小菜館吃飯,看到了曼楨獨自一人坐著等餐。這時候世均才注意到曼楨,圓圓的臉,有一點方。

曼楨應該很早就注意到世均了吧,長得還不錯,有良好的教養,為人謙和。和叔惠的張揚個性不同,世均是個老實敦厚的人。

他們愛情的開始,是曼楨丟了一隻手套,世均幫她找了回來。世均要回南京探親,曼楨幫他收拾行李。世均回上海,在工廠門口等曼楨,倆人互表情愫。

我看書時常想,曼楨怎麼會對叔惠這樣光彩照人、能說會道的男子不鐘意,偏偏喜歡上了老實敦厚的世均呢?

大概也是因為家庭的關係。由於曼璐的職業關係,曼楨在她家裡見過太多油嘴滑舌、漂亮發光的男性,以至於她本能地覺得像世均這樣少言寡語、木訥傻氣的人,才是安全的,值得託付終身的。

性格是一把雙刃劍。這樣敦厚的世均,適合過日子,但在生活中的關鍵時刻,缺少那麼點勇氣。

用顧太太的話來講,倒是也不壞,就是不爽快。

曼楨在生活中一直扮演著一個鬥士的角色。

家裡經濟情況不好,姐姐結婚後,經濟負擔落到自己身上,那就多打幾份工,補貼家用。

對世均有好感,在戀愛前就主動告訴他自己家裡的情況,把話攤開來講。

知道世均父母對自己的家世有疑慮,希望世均對父母坦誠自己家裡的情況,並相信沈父會理解。

而世均這個人呢?骨子裡太軟弱了。張愛玲借曼楨的口描述了這個人的性格,“幸而叔惠不喜歡我,不然你就一聲不響,走的遠遠的了。我永遠也不會知道是怎麼回事。”說的世鈞無言以對。

他跟曼楨談戀愛,連住在同一個屋裡的好朋友叔惠也要瞞著。

邀請叔惠和曼楨去南京玩,卻不跟家人講明是自己的女朋友過來,只說都是同事。

他去曼璐家裡尋曼楨,誤以為曼楨結婚了,看到曼璐遞過來的戒指,即使心裡有疑慮,也認為是曼楨拋棄了他,一傷心,隨手把那枚戒指扔了。

他也許心裡早就明白,他們家裡不會接受曼楨,自己既沒有勇氣去說服家人,也無力改變現狀。

沈世均最後依然會娶門當戶對的石翠芝。

所以說曼楨的愛情悲劇,即使沒有曼璐設計了那場騙局從中阻撓,他們倆的愛情也多半以分手收場。張愛玲只是讓悲劇的過程加速了。

曼楨生下孩子後從醫院逃出來了,她跟家裡所有人都斷了聯繫。

在與世隔離的那段日子裡,世均是她唯一的希望。她寄信到世均南京老家,被他媽收到後燒了。又從叔惠那裡得知,世均已經和翠芝結婚了。

心灰意冷,為了孩子,曼楨選擇嫁給了祝鴻才。她跟她姐姐曼璐何嘗不是一樣呢,又跳入了一個火坑。

正如張愛玲書中描述,當初她想著犧牲她自己,本來帶著一種自殺的心情。要是真的自殺,死了倒也就完了,生命卻是比死更可怕,生命可以無限制地發展下去,變得更壞,更壞,比當初想象中最不堪的境界還要不堪。

張愛玲說,對於三十歲以後的人來說,十年八年不過是指縫間的事,而對於年輕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世均最後有了一個還算不錯的家庭,儘管他和枕邊人翠芝同床異夢,但人們也不會懷疑他不是一個好丈夫好爸爸。

曼楨經歷了人生的至暗時刻,劫後餘生,一個人帶著孩子清淨地生活。


《半生緣》:悲劇就是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半生緣》:悲劇就是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世間何物催人老,半是雞聲半馬蹄。

生活不就這樣一日一日地過的嗎,有什麼必要揭穿它本來的面目呢。

半生緣,痴愛十四年,到頭來,只好各走各的路。

前半生,好的,錯過了;不好的,過去了。

後半生,只有好好過。活著,總歸是美麗的。

END

來源:八月半Fly。愛自由,寫讀書,寫生活。

喜歡文章,點個在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