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10個月我國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6.6% 全年“穩外資”目標有望實現

商務部近日公佈的數據顯示,1月至10月,全國新設外商投資企業33407家,實際使用外資7524.1億元,同比增長6.6%;10月份當月實際使用外資692億元,增長7.4%。

“總體看,我國今年利用外資保持了穩中有進的態勢,預計全年吸收外資規模將繼續保持穩定。”商務部外資司司長宗長青近日在商務部召開的利用外資專題發佈會上表示。

在中商智庫首席研究員李建軍看來,今年在全球經濟環境不穩定、全球經濟增長較為乏力的情況下,我國能夠取得穩中有升的外資流入,充分說明了國際市場和企業對我國經濟增長的信心,也說明了我國的營商環境在不斷改善,在全球範圍內吸引外資的競爭力不斷提高。

利用外資呈現“穩、多、優”特點

“穩、多、優。”在評價今年我國利用外資的特點時,宗長青如是說。

具體來看,“穩”是指吸引外資的規模保持平穩。1至10月,我國吸引外資同比增長6.6%,外國投資者對華投資保持了較好的信心和預期。

“多”是指外資大項目比較多。據商務部統計,今年以來,5000萬美元以上的大項目有1300多個,同比增長5.4%。巴斯夫、埃克森美孚、特斯拉等百億元以上級別的大項目加快落地。

“我國在全球範圍內吸引外資具有核心優勢。”李建軍告訴《金融時報》記者,規模較大的項目落戶,表明了國際領軍企業對中國是有長期信心的,這也必將帶動一批和這些大企業配套的供應鏈和價值鏈上的企業進一步來中國投資。

“優”是指外商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今年以來,服務業、高技術產業呈現較快增長,而且增長的幅度比較明顯。高技術產業引資規模已經佔整個引資規模的近三成。高技術產業裡,高技術服務業又成為亮點,增長幅度達到70%。”

“近年來,我國出臺了一系列舉措,形成了‘組合拳’,這些舉措進一步鞏固了我國吸引外資的優勢,樂觀地判斷,全年‘穩外資’目標能夠實現。”宗長青表示。

目前,我國正在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附加值高、輕資產的服務貿易和高新技術產業將是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在李建軍看來,隨著我國國內消費水平的提高和新技術的廣泛應用,越來越多的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國際企業被吸引到中國來。

多措並舉提升我國吸引外資能力

根據IMF最新預測,明年的全球經濟增長並不樂觀,同時全球經貿領域還存在一定摩擦,各國都在採取各種手段吸引外資或者本國企業迴流,同時,一些附加值較低的外資企業也有轉移生產到成本更低的地區比如東南亞國家的傾向,這給我國下一步吸引外資帶來了一定挑戰。

展望未來,李建軍建議,我國要進一步改善國內的營商環境,以《外商投資法》落地實施為抓手,解決好外資企業的真正關切,為各國投資者創造更多的發展機遇,為外商投資企業創造更加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經營環境。

同時,在外資引進上要做好結構性調整和安排。積極發揮中西部地區在產業承接上的作用,穩住和吸引對中西部地區產業調整升級有積極推動作用的外資企業從東部沿海轉移到中西部地區。

此外,要充分發揮“一帶一路”建設和自貿試驗區建設的政策優勢,用好政策紅利,加大引進高端製造業、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外資企業,促進資金、人員等要素的流動,加大政策和金融等方面的扶持力度,改善和優化利用外資的結構,利用外資的升級,促進國內經濟結構轉型,提升服務質量,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針對當前部分企業已經或正在醞釀向東盟國家轉移生產環節的現象,宗長青回應稱,當前雖然有少數東部沿海、外向型、附加值較低的外商投資企業,出現了轉移生產環節現象,但這是市場機制作用引起的正常的企業經營行為。

“從總體上看,我國沒有出現大規模外資撤離情況。”宗長青強調,從一些外國商協會有關調查報告看,大多數外商投資企業仍以我國國內市場為目標市場,十分看好在我國投資前景,具有較強的投資信心。

中國美國商會發布的《2019年中國商務環境調查報告》顯示,69%的會員企業2018年實現盈利,21%的盈利情況與上年持平,60%以上的企業仍然將中國作為投資的首選地或前三名的目的地。

商務部外資司副司長葉威表示,將進一步完善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管理制度,繼續壓減全國和自貿試驗區的負面清單,尤其是進一步加大自貿試驗區開放壓力測試力度,並會同有關部門清理負面清單以外對外資的限制。此外,將加大對外資的招商引資力度,加強頂層設計,完善國家外商投資服務體系。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