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龍政變真的還有必要嗎?細節顯示張柬之只是前臺,背後有大圖謀

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二日,宰相張柬之等人,率領五百名羽林軍,突然闖入皇宮玄武門,直奔武則天居住的迎仙宮集仙殿。第二天,女皇下旨,由太子李顯監國,大赦天下。第三天,女皇再度下旨:禪位於太子李顯!

這個事件就是著名的“神龍政變”,被武則天中斷了十五年的李唐復國了,皇位再次回到李家人手中。

神龍政變真的還有必要嗎?細節顯示張柬之只是前臺,背後有大圖謀

神龍政變

其實,就在七年前的聖曆元年九月,武則天就已經宣佈立李顯為皇太子,為武李皇嗣之爭畫上了句號。神龍元年,武則天已經八十一歲,並且病體纏身,來日無多,李顯為何不等母親安然過世,名正言順地繼承皇位,偏要採取這種既被人詬病,又極度危險的政變手段,來奪取皇位呢?

神龍政變爆發的原因

按史書說法,武則天晚年年老體衰,開始倦於政事,都懶得見宰相們的面,所有政事基本通過兩位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間接控制。

問題就出在二張身上。

這哥倆仗著武則天的寵幸,肆無忌憚地干預朝政,結交權貴,連武三思、武承嗣都不敢稱呼其名,一律尊稱為“五郎”、“六郎”,爭著給他們牽馬執轡。李顯兄弟對二張也很忌憚,曾經討好地向武則天進言,封二張為王。

張家兄弟一邊跟武氏眉來眼去,一邊又對李家人開始下手。李顯的兒子邵王李重潤和女兒永泰郡主李仙蕙,因為私下議論二張恃寵擅政,被二人偵知後,在床頭向武則天告了一狀。

武則天大怒,把李顯召來一通責罵,並勒令他嚴加鞫問。李顯驚恐之下,只得令一雙兒女自殺謝罪,李仙蕙彼時正身懷六甲。

神龍政變真的還有必要嗎?細節顯示張柬之只是前臺,背後有大圖謀

武則天與張氏兄弟

張氏兄弟對太子的態度,讓朝臣們產生惶恐——難道女皇對太子之位有新想法?由此,朝堂上籠罩著一股不祥的氣息。

倘若任由事態發展下去,李唐復辟很可能是煮熟的鴨子飛了,必須採取行動了!

神龍政變的理由充分嗎?

這個理由看著很合理,若非萬不得已,誰敢冒著巨大的風險搞政變?萬一失敗了,那就是驚天駭浪!可偏偏這個理由很牽強。

首先,張氏兄弟根本不存在對武氏的傾向性。

與李重潤、李仙蕙兄妹案一同遭殃的還有一個人,李仙蕙的丈夫武延基,這個武延基是武承嗣的嫡長子。李家兄妹自殺後,武延基被張家兄弟扔進監獄,加罪處死。

老爸點頭哈腰給人家牽馬執轡,兒子、兒媳和尚未出世的孫子被人家害死,哪一點看出張家兄弟有意押寶武家?

其次,李顯的太子之位有張氏兄弟的功勞。

神龍政變真的還有必要嗎?細節顯示張柬之只是前臺,背後有大圖謀

神龍政變

《新唐書吉頊傳》記載:

“張易之兄弟以寵盛,思自全,問頊計安出。頊曰:‘公家以倖進,非有大功於天下,勢必危。吾有不朽策,願效之,非止保身,且世世不絕胙。’易之流涕請,頊曰:‘天下思唐久矣!廬陵斥外,相王幽閉。上春秋高,武諸王,非海內屬意。公盍從容請相王、廬陵,以副人望?易吊為賀之資也。’易之、昌宗乘間如頊教,後意乃定,乃還中宗。”

我們光知道,李顯能復立為太子,有狄仁傑的功勞,其實張家兄弟也在暗中幫了不少忙。

其三,張氏兄弟沒有謀害李顯的動機。

從上文史料還可以看出,張家兄弟不傻,看到年老體衰的武則天,也在考慮自己的退路。除非他們有能力自己戴皇冠,否則旗幟鮮明地支持李顯就是最好的出路。已經在李顯那裡有投資了,幹嘛還無事生非搞得股價大跌?

所謂對李重潤兄妹的陷害,我覺得只有兩種情況,一是哥倆沒長腦子,只是如實地向武則天彙報了情況;二是哥倆根本沒幹過這事,被栽贓了!

其四,武則天不糊塗,不會被二張操控。

神龍政變真的還有必要嗎?細節顯示張柬之只是前臺,背後有大圖謀

武則天

武則天雖然身體狀況不好,但老太太頭腦一直不糊塗。她確實常常縱容二張,但是很注意度的把握。有人彈劾二張,她都會詢問事實,雖然處理手法都是高高舉起輕輕落下,但二張能不害怕嗎?說明武則天心裡明鏡似的。

李顯建議給二張封王,就被武則天拒絕了,這說明,她對二人是有很清晰定位的——寵物而已,可以慣他們,不能過分!以武則天的智慧,二張能反控武則天嗎?

武則天臨終前曾經哭著斥責李顯:“我自房陵迎汝來,固以天下授汝矣,而五賊貪功,驚我至此。”看看,即便到那時候,武則天都不糊塗,她也從來沒想過廢黜李顯!

以上幾點說明了一個事實:張家兄弟對李顯的危害根本不存在,至少沒那麼嚴重。這場政變的必要性根本站不住腳!

促成政變發生的不是形勢的必要性,而是可行性!

即武則天疏於政事管理,已經對朝局慢慢失控,大權早就旁落,政變的難度其實並不大。同時二張就是個草包,根本起不到協助武則天控制朝政的目的。

那麼到底是誰,又為什麼要發動這場沒必要的政變呢?

神龍政變真的還有必要嗎?細節顯示張柬之只是前臺,背後有大圖謀

李顯

含糊其辭的政變過程,暗含什麼玄機?

史書上關於政變的五位主謀,鳳閣侍郎張柬之、鳳閣侍郎崔玄暐、右羽林將軍敬暉、左羽林將軍桓彥範、司刑少卿袁恕己,在政變中的具體事件記載很少,除了張柬之和桓彥範略多,其他人幾乎一兩句話帶過。

我們把政變的過程簡單敘述一下。

政變一方分成三隊,第一隊由張柬之、桓彥範、敬暉三人為主,帶領五百名羽林軍從玄武門闖入皇宮;第二隊由李多祚、李湛、王同皎三人,帶隊去請太子李顯;第三隊由袁恕己抓捕二張的黨羽。

整個過程沒有遇到太大障礙,武則天被人圍在床榻上。當她得知二張已經被處死,她平靜地要求李顯回太子宮,桓彥範立刻直言不諱地要求武則天禪位給李顯。武則天知道大勢已去,在痛斥了李湛和崔玄暐後,低頭認輸。

政變過程不復雜,也不是重點,重點是政變如何準備的,玄機全在那裡。

按史書記載,張柬之是政變的唯一核心人物,他首先策反了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將李湛調任左羽林大將軍,然後又將敬暉和桓彥範安插進羽林軍為將軍。這些動作做完,北衙禁軍實際上已經控制在手。同時,他又通過敬暉、桓彥範等人,獲得了李顯對行動的認可。

神龍政變真的還有必要嗎?細節顯示張柬之只是前臺,背後有大圖謀

張柬之

看起來方案夠完整了,不過有幾個疑問:

  • 其一、北衙禁軍由皇帝直屬,張柬之哪來這麼大能力安插親信?
  • 其二、光控制北衙禁軍是不夠的,南衙禁軍為什麼不對抗張柬之?
  • 其三、李顯得知政變發生,一開始拒絕出面,他的態度為什麼會這樣?
  • 其四、張柬之憑什麼能策反李多祚、李湛,並聯絡那麼多人?
  • 其五、宮中的情形,外面的人是不知道的,張柬之怎麼能及時掌握武則天的現狀?

這幾個問題,有一個解決不好,政變都不可能成功。背後一定有個大人物,此人足以解決以上問題,那麼此人是誰呢?

有一個不太起眼的細節,在政變前夕,靈武行軍道大總管姚崇回京了,張柬之聽到這個消息,非常高興,對桓彥範說:“事濟矣!”姚崇回來事情就成功了?可事實上我們並沒有看到姚崇在政變中的任何舉動,張柬之這話有何含義呢?

原來政變的中間人回來了!出於保密需要,張柬之等人不方便出入大人物府邸,所以溝通起來很不方便,而姚崇有這個條件。翻開姚崇的經歷,我們赫然發現,姚崇被貶靈武前,曾任相王府長史。

神龍政變真的還有必要嗎?細節顯示張柬之只是前臺,背後有大圖謀

姚崇

沒錯,李旦就是這次政變幕後的那個大人物!

李旦就是李顯的弟弟,被老媽武則天從皇位上攆下來的唐睿宗。有了這個大人物,我們就能把整個事件串聯起來了。

北衙禁軍本來由武則天親自管,但後期她把這個權力,下放給了身邊的“四大金剛”,除了二張,另外兩個就是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兒。武則天根本不知道,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兒早已經加入了李旦陣營。

能在武則天眼皮底下,幫張柬之完成北衙羽林軍人員安插,非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兒莫屬!也正是這倆人,能夠做到及時地將宮中的情況傳到宮外。

南衙羽林軍就更好解釋了,李旦就是其指揮官。袁恕己的身份是相王府司馬,由他拿著李旦的授權,配合北衙羽林軍行動,軍事層面萬無一失。

有李旦這麼個大人物做核心,張柬之才有可能做通李多祚等人的思想工作,否則話,你張柬之的舉動就是造反。革命成功得討賞錢吶,大夥兒為誰賣命?為下任皇帝吶,這個投資才夠誘惑力!

李顯肯定不清楚政變的細節,也許有人對他吹過風,但絕不可能是敬暉、桓彥範,應該是李旦,最大的可能他是一無所知。這就是政變發生後,李顯拒絕出面的原因。政變參與者王同皎(李顯的女婿)的任務,就是說服李顯配合政變,趕緊進宮,當著武則天的面,完成皇位交接。

神龍政變真的還有必要嗎?細節顯示張柬之只是前臺,背後有大圖謀

李旦

神龍政變就是一場連環計,李顯落入了李旦的“圈套”

那麼,李旦為什麼要發動這一場必要性不大的政變呢?

對李旦和他的政治團隊來說,李顯提前上位確實沒有必要,不過李顯上臺後,誰能主導政局卻很重要。也就是說,神龍政變就是一場聲東擊西的政治事件,其最重要的價值,並不在於李顯的上位,而是李旦集團提前在李顯一朝,佔據政壇制高點。

可能有人會說,李旦當初自願放棄了太子之位,怎麼可能再站出來跟李顯較勁?是的,正是因為李旦對皇位不太感興趣,否則的話,神龍政變後上臺的一定不是李顯。李旦可以不關心皇位,但有一件事他必須關心:李顯會不會再度墮落到丟掉李唐江山?

後來的事實證明,李旦的這個擔心不多餘,李顯一上臺,立刻冊封武氏為後,追封武氏的父親為王(當年李顯宣稱要把江山送給老丈人),又與武三思結為親家。這個結果導致,韋氏與武氏勾結,幾乎架空了李顯,韋氏差一點繼武則天之後,成為第二位女皇!

李顯的“前科”,及軟弱的作風,讓李旦集團不得不對大唐的未來,產生深深的憂慮。如果再折騰一次,誰敢保證李唐還能恢復?

神龍政變真的還有必要嗎?細節顯示張柬之只是前臺,背後有大圖謀

韋后

所以,必須在李顯登基前,佈局好未來的政治格局,要讓以李旦為核心的政治團隊,提前佔據大唐的中樞要領。神龍政變恰恰可以起到這個效果,難度不大,還可掩蓋真相。

應該說,李旦集團的目的達到了,正是靠著團隊作戰,他們與韋氏集團展開了為時五年的拉鋸戰。在犧牲了“五王”(張柬之等五人政變後被封王)等骨幹成員後,以李旦、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為核心,策劃的“唐隆政變”爆發,一舉剷除了韋氏集團,將李旦推上了皇位。

假如沒有神龍政變,李顯在武則天駕崩後平靜地即位,李旦恐怕只能當個逍遙王,也不會存在以他為核心的政治集團。假如是那樣的話,有誰能阻止得了韋氏的勢力?

所以,唐隆政變其實就是神龍政變的延續!神龍政變就是以李旦為首的李唐皇室,和以張柬之、姚崇等為首的大臣,精心策劃的連環計,它一石二鳥,既保證了從武周到李唐的順利過渡,又為中宗朝潛在的危機,提前築好了一道防火牆!

神龍政變真的還有必要嗎?細節顯示張柬之只是前臺,背後有大圖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