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橋」落花時節讀“華章”——記路橋區新橋鎮華章鄉賢館


「路橋」落花時節讀“華章”——記路橋區新橋鎮華章鄉賢館

要到華章鄉賢館,得先穿過鳳洋樓。


「路橋」落花時節讀“華章”——記路橋區新橋鎮華章鄉賢館

鄉賢章冬友在展示網布產業發展的展廳裡。


「路橋」落花時節讀“華章”——記路橋區新橋鎮華章鄉賢館

農耕器具展廳


位於路橋新橋鎮東南面的鳳陽章村,在2018年和橫龍橋行政村撤併而成人口2078人的華章村。“‘華’取自橫龍橋村古名‘華龍橋’中的‘華’一字,‘章’即取自‘鳳陽章’,有‘華麗篇章’之意。”華章村黨支部書記章高清早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解釋了新村名的美好寓意。

如今,華章村鳳陽章186號,建築面積1300多平方米的“華章鄉賢館”安安靜靜地矗立在路邊,峻桷層榱,古色古香,仿若一位歷經歲月輪轉的滄桑老人。

初秋花落,你推開那扇厚重的原木門,他緩緩開口,向你講述起發生在這裡的故事。

鄉賢館

要到華章鄉賢館,得先穿過鳳洋樓。外面的陽光正好,鳳洋樓簷角飛峭,鐫鏤著鳳尾飛雲之狀的屋頂直銜碧空,天幕綿軟如絲的雪白雲朵就像要墜下,映襯著這處古樸的建築,美得如夢一般。

鳳洋樓大門兩側掛著一副對聯:五鳳朝陽周洋安泰,眾賢耕讀共譜華章。

鄉賢章冬友帶著微笑解釋:“鳳陽章原來是鳳洋章,曾屬於溫嶺土地代管的周洋莊,因古代黃岩四大名閘之一的周洋閘在村莊而得名。‘五鳳朝陽周洋安泰’,是指鳳洋樓屋頂上五對展翅的鳳凰朝著太陽,也包含了鳳洋樓的鳳洋及老村名鳳陽及周洋,新村華章將永久平安康泰;‘眾賢耕讀共譜華章’,耕讀為章氏家訓傳家之寶,共譜華章意為齊心協力、辛勤耕耘,共同譜寫華章村新的篇章。”

跨過門檻,看到的是另一方天地。外牆壁皆用舊青磚或石材築砌,嵌著材質粗糙卻做工精細的石窗,影影綽綽。一眼掃去,只覺得那些雕甍畫棟、曲尺朵樓、朱欄石檻,都別有古舊韻味。

這分韻味,來自華章鄉賢們帶著希冀的堅持。

章冬友是土生土長的鳳陽章人,在他對家鄉的記憶裡,如今的華章鄉賢館類似鳳陽章在過往歲月中的模樣——屋宇古老,朱門掩映的廳堂外,灰磚牆壁上爬著綠色的藤蔓,地上斑駁的石板路延伸到光亮處;細看,便見灰色的瓦片,飛翹的簷角,精雕細琢的月梁,陳舊卻堅韌的柱廊,和每一個都不盡相同的石頭柱礎;再細看,那些裝飾的木雕、灰雕、石雕,用各自精巧的姿態展示著花鳥神獸和神話故事,繁複細膩的花紋,疊疊分明,沉默華美。

鄉村的老屋,在時間洪流的發展中被一點一點拆掉,除了記憶,什麼都不剩。

於是,華章鄉賢按照心裡的藍圖,策劃要建鄉賢館和鳳洋樓,“我們就想建一個有以前老屋味道的建築,按照傳統古樸的風格去打造,考慮到以後老物件會越來越少,我們又把收集來的各種木花窗、石窗、木門、石墩等老物件鑲嵌進房屋,這樣的房屋才能更有價值和味道。”

留下老屋,留住鄉愁。鳳陽章鄉賢、村民籌資近600萬元建成的華章鄉賢館(網布農耕記憶館)、鳳洋樓,分為網布記憶、農耕器具、飲食文化等三大展區,展品約1300件。

網布記憶

章冬友現是浙江億利達風機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但在更早,他是台州市遮陽網廠常務副廠長,80年代初開始從事篩網業務。

在華章村,網布產業起源於民國時期,有著百年曆史。

上世紀60年代初,華章村民開始手工織造尼龍篩網;到了90年代,開始生產塑料遮陽網(布)、特斯林網布——是浙江省生產合纖篩網、遮陽網、特斯林網布的發源地,並形成一條龍產業鏈。

對華章村而言,網布產業的發展史,是一部華章村鄉賢商海沉浮的艱苦奮鬥回憶史。為了傳承這種精神和記憶,華章村鄉賢館設立了網布記憶展廳。

展示從東側走廊的石壁上開始,詳細的文字和圖片記錄了華章的網布產業走過的漫長髮展歲月——從手工木絹機時期到機械化時期;從篩網到遮陽網、特斯林網布……走向展廳的路上,便讀懂了這些。

展廳中,展示變得更加生動。

手搖紡車,腳踏紡車,倒絲機,木經床,木絹機,梭、扣、紗篩擔、織帶架……第一個展廳展示了網布產業在手工木絹機時期的存在形態,“最早的紗篩布是由馬尾毛、蠶絲做成。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村民把尼龍繩漁網拆解出來的尼龍絲代替蠶絲生產尼龍篩網布。你看,這就是網布生產從倒絲到經布、織布的全流程工具。”看著眼前的展品,章冬友彷彿是遇上了多年未見的老友。

穿過一扇門,是網布的今生——“這面牆上展示的是由華章村鄉賢的企業率先研發、生產的網布產品,包括篩網、遮陽網和特斯林網布,現在廣泛應用於全國各個行業,並遠銷世界各地。”他的語調高亢起來,“台州人生產的網布,在全國市場份額佔據了近70%”。

再往前,就是主廳了。

博物館

華章鄉賢館主廳的牆上,掛著三位先祖畫像:五代十國之時的章仔鈞和其夫人練夫人,還有鳳洋章氏始祖章伯益。

左邊牆面上,書寫的是章氏家訓的內容。“章氏有自己的家訓,由五代十國之時的章仔鈞所撰寫,核心可概括為‘耕、讀、儉、勤、讓、忍’,章氏家訓是中紀委監察部網站專欄推薦的前十大家訓。”章冬友自豪地說。

穿過後門,推開一扇木扉,別有洞天——記憶飲食文化展區裡,堆滿了各種各樣的農家糧食加工器皿。

“出門在外,鄉賢最忘不了的還是記憶裡家鄉的味道,路橋的特色美食不乏年糕、麻餈、薑湯面等等,我們在這裡展示了各種美食在製作到盛放的所有工具和器皿,比如手推磨、石搗臼、石碳缸,缸灶、風箱、豆腐架、杭州籃、方糕盤等等。這些工具直到20世紀80年代還在使用,此後逐漸被現代化工業生產所取代。”章冬友說。

華章鄉賢的介紹掛在了鄉賢名仕樓道上:國內規模最大的特斯林網布企業——泰克斯林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章俊斌、國內最大的梭織網布生產企業——上海國泰網布廠有限公司董事長章俊祥、廣州銘智汽車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章明智、國內規模最大的遮陽網企業——綠地遮陽有限公司董事長章俊軍……這些鄉賢名仕在全國各地闖出了一片天地,表現了華章人不怕吃苦、敢為人先的精神。

穿過鄉賢聯絡室、民主協商議事廳、鄉賢調解室,章冬友將記者領向了農耕器具展廳。這裡,展示了鄉賢記憶裡的農耕器具——所有展品都由章冬友等人牽頭收集,“我力求通過這些展品真實地反映傳統農耕風貌”。

走出這個展廳,參觀就結束了。

“您為什麼要收集這麼多老物件,把它們放在鄉賢館?”

“房子建起來要有內涵,老物件慢慢失傳,收集起來進行展示,上了年紀的人看到這些曾經有但在慢慢消失的東西后,能覺得親切,記起鄉愁;年輕人可能見都沒見過,現在親眼看到,就能有切身的感受,對自己的家鄉也會更有了解。”

章冬友說他們的希望不僅於此,“鄉賢們想把這裡搞成一個展示網布農耕文化的博物館。”如今,欠缺的是場地,“展品擺放得太密集,沒有一個很好的展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