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貓王”,伍連德如何用公共衛生手段控制東北鼠疫

我對自己的角色滿意,

一旦天賜良機,

為了他人的幸福願把這條生命拋棄。

《索爾德羅》——羅伯特•布朗寧

鼠疫來了

1910年至1911年冬天,一場肺鼠疫在中國東北(那時候還叫滿洲)各地蔓延,其可怕程度,讓人想起歐洲中世紀的黑死病。黑死病,the black death,從英國蔓延到歐洲,斷斷續續肆虐了三百多年,如同死神的召喚,無法逃脫。僅就英國而言,三分之一的人口因此喪生,人民生活在恐慌之中,誰都擔心,下一個會不會是自己。

真正的“貓王”,伍連德如何用公共衛生手段控制東北鼠疫

當年的東北,是東亞強國的角力場,俄國、日本火上澆油。自鼠疫開始流行以後,日俄在各自控制區積極防疫的同時,不斷指責中國政府的無能。俄國當局不但以哈爾濱的主人自居,對中國人進出嚴格限制;而且威脅中國政府,如果疫情繼續發展,“將用軍隊保衛哈爾濱”。俄國外交大臣沙查諾夫向德國外交代表主張,制止鼠疫的“唯一辦法是俄國在中國北部中心駐紮軍隊”。

日本人藉口保護僑民,在瀋陽設立防疫總局,在長春、鐵嶺、遼陽、安東、大連等地設立分局,處處表現出過分的“熱情”,以至於連美國公使都認為他們純屬“招搖過市”。日本人所辦的刊物公開宣稱:“中國忽視消滅流行病向全世界表明,中國應該被解除他對滿洲的責任”。當時日本軍國主義的狼子野心,人盡皆知,以至於有人議論,是日本人在井水裡下毒,傳播鼠疫。清潔水井的工人因此十分忙碌,就連工錢都漲了4倍。

真正的“貓王”,伍連德如何用公共衛生手段控制東北鼠疫

那麼,中國的政府做些什麼呢?再不有所作為,恐怕要被其他各國和民眾的輿論唾沫星子淹死。在重重壓力之下,1910年12月初,清政府命令民政部和郵傳部聯合辦公,商議防疫辦法。攝政王、軍機處多次下令東三省總督、直隸總督等切實辦理防疫事宜,尤其提醒要注重交通防疫。中央政府還於1910年12月25日,在內廷召開特別的防疫會議,由守衛大臣、內務府、民政部、郵傳部、法部、陸軍部、大理院等各大臣共同參加研究防疫對策。各級防疫機構開始設立。

臨危受命:伍連德

內憂外患之下,急迫需要一個有豐富醫學經驗的人到東北疫區,以控制疫情並瓦解日俄兩國的陰謀。這個人,就是伍連德,伍連德的頭銜有太多太多了,中國現代醫學的先驅,中國第一個諾貝爾獎候選人,哈爾濱醫科大學首任校長……

真正的“貓王”,伍連德如何用公共衛生手段控制東北鼠疫

關於伍連德,有這樣一段概括的大事年表:

伍連德,馬來西亞華僑,公共衛生學家,醫學博士,中國檢疫、防疫事業的先驅,中華醫學會首任會長,北京協和醫學院及北京協和醫院的主要籌辦者,193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候選人。

1910年末,東北肺鼠疫大流行,他受任全權總醫官,深入疫區領導防治。1911年,他主持召開了萬國鼠疫研究會議。在他竭力提倡和推動下,中國收回了海港檢疫的主權。1918年,創建北京中央醫院(今位於白塔寺的北京醫科大學人民醫院分院)並首任院長;1922年,受奉天督軍張作霖委託,在瀋陽創建東北陸軍總醫院(現中國人民解放軍202醫院),該院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大型軍醫院;1926年,創辦哈爾濱醫學專門學校(哈爾濱醫科大學前身),並任第一任校長。

他與顏福慶等發起建立中華醫學會,並創刊《中華醫學雜誌》。

公共衛生領域的嘗試與進步

不僅是滅鼠,還要隔離

在收到清政府的邀請之後,伍連德不假思索,即刻起身前往東北。現代醫學是講證據的科學,不是靠盲目的猜測。在大膽假設之上,必須小心求證。因此,伍連德想要對病人的屍體進行解剖。解剖?這是多麼大逆不道!中國人可是講究入土為安,死者為大。想要解剖中國人,沒有那麼容易。於是,伍連德解剖了一位日本籍女病人的屍體,由此確認,死因是鼠疫桿菌引起的肺部感染。於是,大家開始展開轟轟烈烈的滅鼠行動,以為消滅了老鼠便萬事大吉。

真正的“貓王”,伍連德如何用公共衛生手段控制東北鼠疫

然而,滅鼠並沒有讓疫情的控制達到很好的效果。死亡仍在繼續。經過一系列對比,伍連德發現所有病人,幾乎都是在密閉的環境內染病、死亡,也就是說,患者當時所處的環境,空氣並不流通。另外,這次鼠疫的另一個流行特點,是一家一家地大面積傳染。再結合已捕殺的老鼠,一例鼠疫桿菌都沒有檢測出來,伍連德得出一個大膽的結論:此次鼠疫流行,並非是通過老鼠、跳蚤等媒介傳播,而是一種人類從沒未過的飛沫傳播。就此,伍連德給這次的鼠疫命名為肺鼠疫。

交通隔離

找到了問題的真兇,想要控制疫情,伍連德決定切斷傳染途徑。他謹慎地給朝廷發電報,稱此次防疫的當務之急,是要切斷傳染途徑,主張政府應當停止捕鼠,轉而對哈爾濱全境封鎖。在疫情面前,清政府不再以為的軟弱,即刻與日俄談判商議。清政府同日俄鐵路公司商定限制東北的鐵路運輸。鑑於鼠疫大多在社會下層中發生、傳播,南滿鐵路幹線各個站點“停賣南去車票,往北者以僅一二等車,北來亦如之。” 京奉鐵路停也開二三等車,限制人口流動。不久,安奉線也採取同樣措施。在防疫的緊要關頭,長春日站禁止南運一切貨物。1911年 1 月 15 日)起,京奉鐵路又停開所有客車及貨車。隔斷交通所造成的地區間相對隔絕,有效地阻止了鼠疫的傳播。

區域隔離

除了交通隔離,區域內也進行了隔離。隔離患者與疑似患者。政府發佈公告,凡有患病及病死者,必須立即報告。病者不準在家治療,必須住院隔離醫治,由政府負責食宿及醫藥費用,疑似患者亦必須隔離觀察治療。確診鼠疫患者的住處,即派兵嚴守,禁止交通,消毒 7 日後才准許出入。患者家屬日常所需物品,由防疫會代購,家貧者由防疫會供給。封禁疫區內的茶館、戲園、妓院、客店、遊戲場等公共場所。各級地方政府多次發佈禁賭告示,嚴禁賭博。位於非疫區者則隨時檢查,防止鼠疫傳染。

真正的“貓王”,伍連德如何用公共衛生手段控制東北鼠疫

發明口罩

病人與家屬可以隔離,但是醫生總是要戰鬥在第一線。在防疫工作的進行期間,伍連德發現,幾乎所有的醫護人員,都完全暴漏在跟病人密切接觸的環境當中。既然自己判斷可能是對的,那就應該避免二次傳染。於是,伍連德利用雙層紗布,內置一塊吸水藥棉。在一小時甚至更長時間,都不會產生不適感。這就是口罩,口罩的成本僅需要當時2分半錢。佩戴之後,果然大大降低了醫護人員的死亡率。

真正的“貓王”,伍連德如何用公共衛生手段控制東北鼠疫

集體火葬

為了扼制疫情擴展,除了採取阻斷交通、修設防疫所隔離病人外,執行起來最為困難的是對於仍具有傳染力的疫屍的及時處理。當時採用了建立專門的瘟疫死者墳地、焚化疫屍和疫死者遺物等幾種方法,最有效的是火化疫屍和疫死者遺物。

真正的“貓王”,伍連德如何用公共衛生手段控制東北鼠疫

然而,中國人的傳統喪葬方式是土葬。病死的人太多,棺材供不應求,天寒地凍,掘地困難。病人死後,其家人擔心全家被隔離,往往偷偷棄屍不報。使得哈爾濱郊外浮厝的屍首排出幾里地之外,放眼望去,屍橫遍野,景象慘不忍睹。怎麼辦?為了防止來年春天屍體腐爛致使疫情復發,伍連德醫生上報政府,請旨下令,准許火葬。

真正的“貓王”,伍連德如何用公共衛生手段控制東北鼠疫

奏準火化疫屍後,宣統三年一月末,僱用 200 名工人將屍體分成 22堆,每堆 100 具,於次日(正月初一),強令將這些疫屍澆上煤油,集中加以火化。一日之內將 2000 餘具屍體疫源掃蕩殆盡,將骨灰深埋。同時,防疫局發出傳單,號召全城燃放爆竹,驅邪接運,利用爆竹硝煙為全城空氣作一次消毒。這次集體火葬,有效地控制了疫情蔓延。

增強防疫

在伍連德研究的啟示下,清政府“以東三省鼠疫流行,命于山海關一帶設局嚴防,並拔款於奉天添設醫院檢疫所”,加強檢疫工作。從1911 年 1 月 27 日起,由各省各海口到上海船隻,亦須照章停候查疫。這些防疫手段,對疫情的控制十分有利。

真正的“貓王”,伍連德如何用公共衛生手段控制東北鼠疫

在整個鼠疫防治過程中,清政府從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各級防疫組織,災情嚴重的東北三省建立了體系完備的防疫機構。當時全國的防疫機構主要有:奉天防疫總局、奉天防疫事務所、北部防疫分局、吉林全省防疫總局、江省全省防疫會(江省,指今黑龍江)等。

宣傳科普,讓每個人,都去了解鼠疫

當然,在各種預防措施中,最關鍵的應是促進每個人的覺醒,每個人都瞭解鼠疫,有意識的去注意防護。清政府的各級防疫機構開始重視宣傳的作用。張貼各種佈告、告示外,還採取發放各種預防、治療、病理的各種印刷品,其中英國專家德來格所著《鼠疫論》就被大量的印刷發放。

真正的“貓王”,伍連德如何用公共衛生手段控制東北鼠疫

奉天高等實業學堂,設立防疫宣講所;奉天的商會也設立防疫衛生宣講所。選派專門人員演講、宣傳,如在吉林省城,“由於人民未知防疫,特令宣講員逐日演說,……前往聽講者頗為擁擠。”在哈爾濱,“此外擇口齒伶俐者,教以衛生之大旨,使至各處演講,勸導人民遵守衛生執法,可免死亡,再印傳單佈告識字者,後且出日刊,上載關於防疫之事。”

不朽的伍連德

在這場生與死的較量,國運的抗爭之中,伍連德打破了中國人尊重身後事的習俗,打破了中國入土為安的禁忌。他發明了傳染病封鎖隔離方法,發明了口罩。因為在東北鼠疫防治中的出色工作,攝政王載灃代表皇帝溥儀在北京接見了他,並授予他二等雙龍出身,賜進士。之後,他一直戰鬥在醫學的前線,並拒絕為日本人服務。1935年,伍連德被推舉為這一年的諾貝爾獎候選人之一。

真正的“貓王”,伍連德如何用公共衛生手段控制東北鼠疫

1997年, 29位醫學專家向哈爾濱市人民政府提出建議:在伍博士創建並工作了22年的哈爾濱鼠疫研究所、東三省防疫管理處舊址建立“中國防疫事業奠基人伍連德博士紀念館。2000年9月,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為紀念第一任院長而塑立的伍連德博士銅像揭幕,並將學院學術報告廳命名為“伍連德講堂”。今天,有鼠疫病例時,伍連德又被提起……

梁啟超說:“科學輸入垂五十年,國中能以學者資格與世界相見者,伍星聯博士一人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