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為什麼沒有“發明”出板甲?

用戶176942800


其實這是個老問題了,全身板甲這種東西,算是歐洲騎士的最後掙扎吧。

正常來說,歐洲主流鎧甲都是鎖子甲,厚重的板甲是文藝復興之後,為了抵擋火器而流行的。但也只是那麼一段時間而已,槍炮的發展,讓板甲徹底被淘汰了。

我國古代也是有板甲的,只不過沒有流行開來,沒有大規模裝備軍隊。實際上,影視劇對普通人造成的影響太大,讓人以為歐洲冷兵器戰場上,全是身穿板甲的騎士,這是不對的——其實只有那些有錢的騎士才能裝備。

板甲沒有在中國流行,原因很多,咱們簡單說三點吧。


首先就是製造技術的發展。

(中國古代私藏甲冑等同於造反)

板甲要依靠鍛造技術的發展,也要依靠有經驗的工匠,如果要想裝備一定規模的部隊,難度更大。歐洲的政治格局和古代中國不一樣,整個中世紀歐洲大地上遍佈大大小小的城堡,貴族在自己的莊園內擁有大批的工匠,可以為自己的騎士打造裝備。

為了能在戰場上保命,有錢的騎士們不得不花大價錢為自己提供更好的防護,所以每個莊園內的鐵匠,也在不斷的更新自己的技術。

但是在長期大一統的中國,“私藏甲冑”都是重罪。平時沒事配個劍在街上溜達,沒什麼人管你。但是如果搜出了鎧甲,那就不用解釋了,直接定謀反罪,必死無疑。

在這種情況下,甲冑的發展必然要受到一定的限制。


不過,鍛造技術的影響並不大,另一個大問題就是作戰需求。

有需求才能有發展,板甲是屬於單兵防禦性裝備,並且因為價格昂貴只能少量裝備,不適合大兵團作戰。中國長期的大一統政權,讓主要戰爭都集中在對抗外族入侵,尤其是北方遊牧民族。

動輒上萬人的作戰,而且還有很多城池攻防戰,與其加強單兵防禦,還不如發展火炮,或者是培養機動性強的騎兵呢。


當然,最重要的就是性價比的問題。

歐洲之所以會出現大量的板甲,是因為貴族騎士為了應對火器的發展,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加強自身的防禦——這筆錢是自己掏腰包,有錢人的遊戲。

而對於國家統一招募軍隊,配發服裝武器來說,板甲太過於奢侈,根本負擔不起。而且,就像前面說的,與其花錢加強單兵防禦,還不如多造幾門火炮,提高殺傷力呢!

所以,板甲是特殊時代的特殊產物,即便在歐洲也不是戰場的主流。


七追風


放著更高防護的裝備不用,連高級將領都用不上,只有一個原因:技術不夠根本造不出來。

1.性價比問題:以初級工業化,機械力代替人力進行規模鍛造的板甲,造價絕對優於傳統手工製造的鍊甲鑲甲。歐洲國王們的訂單通常數百數千不等。明清再窮能比他們窮?不能給將領級別和精銳部隊都裝上?

2.銳器防護力問題:真正的板甲出現得比較晚,蒙古西征的年代歐洲重騎兵穿的還是老式重甲,內鍊甲外胸甲,就是魔戒裡演的那種。這種鎧甲的防護力和明光鎧是同一等級,數值有差異。正面固然堅不可摧,但在手臂等活動部位,特別是肩窩等連接處防護力相當薄弱。比如一矛扎過去,正面擋住了,卻打滑至肩膀位置扎進去了,透心涼變成透肩涼。而真正的全身板甲,把這些問題都解決了。這個設計和近現代坦克裝甲設計是同樣的設計理念。

3.鈍器防護力問題:想想為什麼騎摩托車和電動車必須要求戴頭盔。鈍器再克重甲,剛性材料也比軟的靠譜。你錘子揮得再猛,造成衝擊力還能有ak子彈大?只要不是砸腦袋,肯定是穿板甲存活率高。

4.製造技術問題:全身板甲的技術門檻不在於大面積的甲體,而在於甲體之間的連接,比如板甲式的鐵手套,板甲式的各個關節。工業技術到位了,批量生產成本低廉,技術不到位,能工巧匠當工藝品大錘小錘地砸成本貴到沒邊。


星空之下


一開始是技術水平不夠,規模化製造板甲的技術出現要在十四世紀之後,成熟都文藝復興結束了,秦漢唐宋世界本無板甲,有沒有都無所謂。

中國進入明代後其實做板甲的各項前置技術應該是有了的,不過匠人莫名其妙的在明代成了匠戶這種賤籍,天天累死累活如同奴隸,連傳統鎧甲的質量都不好保證,更不要說做什麼板甲了。


韋格蒂烏斯


板甲是有的,但是沒有大規模裝備部隊,我國古代史 普遍進行的是大規模軍團作戰,早在兩千年前戰國時代,秦趙長平之戰,秦朝就活埋了趙軍四十萬,想象下,雙方加起來參戰的規模可能會達到百萬,這種規模的戰爭,如果使用板甲,得需要多少資源耗費多少時間,兵貴神速,等不起也耗不起,但是將軍級別的還是有盔甲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