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霜帝國,如何成為“中介性”樞紐

你好,歡迎回到《中國史綱》,我是施展。

如果你是老用戶的話,我想你應該很熟悉,在這門課程裡,我一直在試圖帶你看到一個多元成分、動態變化的中國。在中原之外,西域、草原、高原等等不同空間,一直在發生著深刻的相互聯繫、相互影響。

這次加餐,我想帶你把視野繼續拉大,看看在“中國”之外,歷史上曾經發生的一次更大空間上的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的過程。這個過程的主角,就是我這一講要講的貴霜帝國。

還記得在上次加餐最後我留了一個問題嗎?我在新加坡國家博物館看到一個青銅的騎馬雕像,這個雕像是爪哇本土的,但是它看上去風格完全就像中亞草原遊牧者的雕像。

貴霜帝國,如何成為“中介性”樞紐

那麼,為什麼爪哇會有中亞風格的雕像呢?

這就跟我們這一講的主角,貴霜帝國有關了。正是貴霜帝國促進了在東南亞和中亞之間的深遠關聯。

二元帝國“貴霜”

貴霜帝國你可能沒聽說過,但是它在歷史上非常重要,在公元一到三世紀之間是世界上頂級帝國之一。

當時世界上一共四大帝國,分別是東邊的東漢帝國,西邊的羅馬帝國,還有一個是波斯帝國,在當時叫做安息王朝,再有一個就是貴霜帝國。

貴霜帝國的統治疆域從今天中亞的烏茲別克斯坦、阿富汗這些地方,向南覆蓋了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的恆河流域。你看看地圖,很容易就能想明白,為什麼它會成為中亞與東南亞之間的中介者了。

貴霜帝國,如何成為“中介性”樞紐

這一講,我就要帶你來看看貴霜帝國,在歷史上是如何溝通南北,又融合東西,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中介性”帝國的。

貴霜帝國曾經對世界的貿易、文化都發生過很重要的一系列的影響,對中國內部也產生了很多重要影響。

說起來,這個帝國本身就和中國有撇不清的關係。貴霜帝國的建立者你多半會聽說過,那就是大月氏人。大月氏,他們原本在河西走廊、新疆東部地區遊牧,後來被匈奴人打得很慘,可汗也被殺死,頭骨被匈奴人做成了酒杯。慘敗的大月氏人逃往中亞,沒想到後來竟在這裡建立了一個大帝國。

大月氏人剛剛逃到中亞時,建立了五個遊牧小國。到公元一世紀,其中的一個叫做貴霜的小國統一了其他小國,建立了貴霜帝國。貴霜帝國是歷史上少有的同時統治阿富汗以南和以北龐大疆域的帝國。

阿富汗這個地方很難跨越的,橫貫阿富汗有一條東西走向的大山叫做興都庫什山,山脈高大,地形複雜,它差不多可被視作帝國的天然疆界。

當年大英帝國和沙皇俄國在中亞爭奪,最後就是以這裡作為緩衝地區的;後來蘇聯入侵阿富汗就陷住了,美國打阿富汗也非常痛苦,都是與興都庫什山及其周邊的高原地形相關。

很少有哪個帝國能夠跨越這座大山來同時統治南北兩邊,除了貴霜帝國。你可以想象貴霜統治這片區域,對統治者的要求有多高。

貴霜帝國的北邊統治著中亞的遊牧地區和綠洲地區,中部是阿富汗,南邊統治到了農耕的印度西北部恆河地區,因此,它形成了一個類似於大清的二元帝國。

關於這種二元帝國的統治智慧,我在前面的課程裡也跟你講過很多,比如第29講《大清的高級政治智慧》。

貴霜帝國的貿易中介作用

說回貴霜帝國。貴霜帝國在當時世界貿易體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貴霜帝國的南邊,再順著恆河往下走,就能通到印度東部地區,而印度東部地區與東南亞有著密切貿易聯繫。

要說到印度和東南亞的貿易聯繫,也和大月氏人有關。大月氏人逃到中亞之後,直接就改變了印度原來的貿易路線。

印度的貿易路線的發展是和他們對黃金的需求有關的。在大月氏人逃過來之前,印度的黃金供應是從中亞以北的西伯利亞方向來的;但是大月氏人跑過來之後,印度和西伯利亞之間的直接聯繫就被切斷了,印度商人只好轉而從海路上尋找黃金,就乘船進入東南亞了。這就刺激了印度洋上的遠洋貿易的發展。

後來,中亞的物產就更進一步可以通過貴霜帝國為中介,再通過印度人販運到東南亞。我曾經看到過一些研究,印尼出土的大概是公元三世紀的文物上,就曾經發現過貴霜風格的圖案。

據說今天印尼的蘇門答臘地方的土王,在古代也曾經擁有中亞出產的汗血寶馬,這可是曾經讓漢武帝垂涎已久的寶貝啊,東南亞海島上的土王居然還搞了幾匹來騎。說到這裡,你就能理解我開頭說的那個問題了,為什麼爪哇人會做中亞風格的騎馬武士雕像。

剛才我們說的是貴霜帝國在溝通南北貿易上的作用,

由於它處在特殊的地理位置上,貴霜帝國除了溝通南北,還能同時溝通東西。

具體你看下絲綢之路就明白了,絲綢之路在穿過西域之後,就進入到了貴霜帝國的統治地盤,貴霜帝國北部的那些綠洲地區,正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個中繼站,所以貴霜帝國治下的貿易非常發達。貿易發達,那肯定少不了貨幣的支撐。貴霜帝國有完整的貨幣體系,以金幣和銅幣為主。

貴霜帝國,如何成為“中介性”樞紐

你可以看看貴霜貨幣的圖片,這個風格有西方的味道吧?它就是模仿羅馬金幣制作的。東漢和羅馬,都是貴霜的貿易對象,它把從羅馬獲得的金幣融化了之後再製作自己的金幣,中國境內也曾經考古挖掘出貴霜的貨幣。

貴霜帝國的文化中介作用

貴霜帝國溝通連接東西南北的作用,不僅體現在這些物質貿易的層面,更體現在文化的層面。你很可能想不到的是,貴霜王朝早期用的文字是希臘文。

它怎麼能用上這麼遙遠的文字呢?這又跟西方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征服者,希臘人亞歷山大大帝有關了。亞歷山大大帝東征,一直打到中亞、阿富汗和印度河流域,通過這些戰爭就把希臘文化傳播到中亞來了,這段過程在歷史上被稱作“希臘化過程”。

亞歷山大大帝完成征服之後,又留下人駐守當地,他們作為征服者,肯定把自己的文字弄成官方文字啊,後來就一度被貴霜帝國給繼承下來了。直到今天,在阿富汗一些偏遠山區裡,仍有這些希臘人的直系後裔。

在文化方面,貴霜帝國不僅受到了希臘和羅馬,這些來自西方的文化的影響。

來自南方的文化,也就是來自印度的佛教文化,更深刻地影響了貴霜帝國,成為帝國的主要宗教,一系列貴霜的君主都是虔誠的佛教徒。帝國的首都建立了很多宏偉的寺院和佛塔,東晉時期的高僧法顯,曾經看到過這些建築,讚歎不已,說從沒見過這麼壯麗的。

貴霜在這裡還有著自己進一步的發明,它把來自希臘的造型藝術,和印度的傳統相結合,形成了後世所稱的“犍陀羅文化”,你差不多可以把它理解成就是用特定的希臘雕塑的風格來雕刻佛像。今天你在中國各大寺廟看到的佛像,長得明顯不像中國人嘛,也不大像印度人,這就是犍陀羅藝術的影響。

說到這,你可能會進一步猜想,既然貴霜的佛教造型藝術影響了中國,那麼佛教傳入中國,應該也跟貴霜帝國脫不了關係。

沒錯,還記得我們前面說過,貴霜帝國就是大月氏人建立起來的,但月氏人被匈奴打敗之後,並沒有全部逃往中亞,還有一小部分留在了河西走廊等地,這部分人被稱作小月氏,他們在後來又接受了中原王朝的統治。

小月氏人就是佛教從貴霜帝國傳入中國的人脈中介。

大、小月氏本來就是一家人嘛,所以來自大月氏的佛教,在河西的小月氏人那裡非常有親近感,以此為中介,佛教比較順利的進入了河西走廊。剛好,由於漢武帝的征服,河西走廊有儒教,卻又不佔絕對壓倒性優勢地位,於是外來的佛教就有機會和儒教形成一定融合關係。

這個過程很重要,因為中原地區的儒教佔壓倒性優勢,佛教要想進一步往這邊傳,要是事先沒有點融合工作的話,便會遭遇到儒教的強烈排斥,以至於難以進來。因此,月氏人在佛教傳入中國的過程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中介作用,兩漢三國時期,雲遊在中國的外國僧人,半數以上都來自貴霜帝國。

我曾經與王劍利老師合作了一篇文章,叫做《從河西走廊看“多元互構”》,發表在《中國民族報》的“理論週刊”上,裡面對這話題有更進一步的討論,你如果有興趣,可以關注我在前面去找來讀一下。

好,這一講加餐就到這裡了。

我希望通過貴霜帝國的歷史,給你展現了一個更大視野下的,跨越中亞、南亞、東南亞、大陸、海洋等等多空間融合互動的過程。

如果你有什麼感興趣的話題,以及還有什麼進一步想討論的東西的話,歡迎留言。我會從中選擇一些可以展開進一步討論的話題,作為我後面加餐的內容。

下次再見!——施展《中國史綱五十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