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逼一逼,怎麼做No.1

“雖然沒有刁民想害朕,這日子過得也不省心吶。”開封皇宮裡,宋真宗趙恆看著桌案上的奏報連連嘆氣。

奏報共有五份,內容差不多,都是十萬火急報告北方出了大事,遼國掌權的皇太后蕭燕燕,帶著兒子遼聖宗御駕親征,率二十萬大軍南下侵宋。

自從石敬瑭割讓幽雲十六州,遼國氣焰大漲,契丹人的鐵騎縱橫華北平原,隨時可以飲馬黃河,威脅宋朝腹地。

宋朝開國皇帝太祖趙匡胤採取“先南後北”的戰略,優先用兵於南方的後蜀、南漢、南唐。同時,他心念身陷異族的北方百姓,設立了“封樁庫”,把開支節餘的金帛儲存起來。太祖說,待存夠了錢就與遼國談判,爭取贖回幽燕之地;遼國不答應,這些錢財可以用來募兵,去奪回故土。

太宗趙光義接位後,繼續致力於哥哥開創的統一大業。先是相繼平定周邊割據勢力,然後親自率軍向遼國發起進攻,以圖收復念茲在茲的幽雲十六州,可惜戰事不利,身中兩箭大敗而回。十八年後,箭傷復發,不治身亡,兒子趙恆繼位。

如今契丹兵馬大舉而來,太祖、太宗沒解決的致命大敵,要自幼成長於深宮的文弱皇帝去面對了!

當然,皇帝不可能一個人面對,已經有聰明人私下獻上了妙計。

大臣王欽若暗中建議,大家收拾收拾,到長江以南的金陵城去避避風頭。對了,王欽若早年進士及第,而且是甲科(第一等)高中,來自南方。

大臣陳堯叟也單獨獻策,一不做二不休,要跑就跑遠一點,直接去成都,更安全。陳堯叟是狀元出身,來自四川。

不是朕害怕,超級厲害的學霸們運籌帷幄還能錯得了?皮皮蝦,我們走。

不逼一逼,怎麼做No.1

趙恆正式召見重臣們,打算通個氣就各回各家收拾包袱。至於究竟去金陵還是成都,要聽聽宰相寇準的意見。

宋朝的宰相權重,寇準事先已經收到消息,王、陳二人攛掇皇帝當逃兵,此刻假裝不知道,聲色俱厲地說:“誰出的餿主意,罪當斬!敵人來勢洶洶,陛下須當親率士民,死戰到底。如果御駕轉身先走,則四方瓦解、萬眾雲散,敵人趁勢掩殺,金陵、成都到得了嗎?”

趙恆默然,太祖、太宗遺留下來的王霸之氣逐漸在丹田內匯聚、升騰。落跑皇帝這個罵名背不起,心中計較已定,站起來一拍龍書案:“朕不去南方去北方!”

北方前線在檀州北城(檀州也稱檀淵,在今河南濮陽西),黃河支流從城內蜿蜒穿過,把城池分為南北兩半。御駕剛到南城,拍馬屁的大臣們便說行啦,萬乘之尊親冒矢石已經不簡單啦,就在這裡瞭望戰場吧。

寇準力爭道:“陛下不過河,我方人心不振,敵人氣勢囂張,不是取勝之道。何況精兵強將護衛,各地勤王兵馬即將趕到,何懼之有?”

你行你上,別讓皇上置身險地。眾大臣紛紛反駁,趙恆沉吟不語。

寇準氣塞胸臆,走出屋子涼快涼快。正看見禁軍殿前指揮高瓊,便問他:“將軍深受皇恩,今日願意報國嗎?”

高瓊不識字,可是戎馬一生,對太宗、真宗父子忠心耿耿,聞言毫不推辭:“一介武夫,願效死力。”

寇準立刻帶他去見了趙恆:“陛下信不過我這個文臣,何不問問武將的看法?”

高瓊雙目炯炯仰望著皇帝,大聲說:“陛下不到北城,北城百姓如喪考妣。”

朝廷的潛規則是重文輕武,一個粗漢怎敢對國事置喙,而且危言聳聽。大臣馮拯怫然不悅,出言呵斥:“高瓊不得無禮!”

高瓊怒道:“您文章寫得好,當了朝廷重臣,胡馬壓境,還在挑剔俺無禮,要不您賦詩一首退敵?”

文臣們語塞,寇準趕緊趁熱打鐵:“機不可失,快起駕吧。”

高瓊命衛士準備輦車,趙恆騎虎難下,心一橫上了車。

輦車往北城出發,到了河邊的浮橋處,再次踟躕不前。高瓊膽大如斗,此刻更是豁出去了,用手裡的鐵杖一敲輦夫的後背,喝道:“快走,到了這個地步還有什麼猶豫!”趙恆不得已,示意繼續前進。

車駕到達北城,趙恆登上城樓,武士升起華蓋,大張黃龍旗。城牆上下的軍民望見御蓋御旗,知道皇帝已經身臨前線,人人心中激盪,踴躍歡呼,“萬歲”聲此起彼伏,如山風海嘯,迴響震盪數十里。

契丹士兵聽見這股聲波巨浪,不由面面相覷,士氣大挫。

不逼一逼,怎麼做No.1

趙恆露面後,把軍隊的統御之權交給寇準,自己回到南城行宮住下。究竟不是雄主,心裡沒底,讓左右不時去察看寇準行事。左右回來稟告:宰相處理軍機之餘,在北城跟同僚喝酒唱歌,累了便倒頭大睡,鼾聲如雷。

老寇似乎很篤定啊,我還怕個啥。皇帝這麼想,心頭也不再忐忑。

皇帝親臨督戰,宰相指揮若定,宋軍士氣大振,主動出擊來犯之敵,打了個勝仗。於是遼軍不敢再輕易冒進。

不逼一逼,怎麼做No.1

雙方僵持了十多天。這一日,遼軍大將撻覽巡視戰場,被宋軍床子弩鎖定,機關一動,巨箭如飛,正中撻覽頭部,當場斃命。

胡人雖然騎術嫻熟,宋人則裝備先進,原不必未戰先怯。

蕭太后眼看重將殞命、軍心浮動,感覺宋朝這根硬骨頭卡在嗓子眼,吞不下。算了,見好就收,談和吧。

趙恆也不想打,太祖、太宗都沒把遼國趕跑,我就省省吧。便向遼營派出議和代表曹利用,並交代:底線是隻許付錢,不許割地。

第一輪談判,曹利用斷然拒絕對方的割地要求,同意宋朝每年支付錢帛二十萬,換取和平。蕭太后嫌少,堅決不同意。曹利用只得回城請示,要不咱再加點?趙恆求和心切,答覆說一百萬以下你都可以看著辦。

寇準看著曹利用從皇帝屋裡出來,一招手把他叫到跟前:“雖然聖旨如此,你如果答應三十萬以上,我一定斬你的頭!”

第二輪談判,雙方果真以錢帛三十萬成交。

曹利用回來覆命的時候,聽說皇帝正在室外的帷帳中吃飯,有個內侍出來詢問談判結果。他傲嬌地說這是機密,只能面奏。過了會,內侍又出來,讓給個大概數目,皇帝急著知道。他還是不肯輕易吐露,只伸出三根手指晃了晃。

曹利用隔著帷帳,聽見內侍進去報告:“伸三指,難道是三百萬?”

趙恆失聲叫起來:“太多!”繼而又嘟囔了一句:“把事情了結,也可以。”

匆匆扒完飯,君臣面談。曹利用口口聲聲“有罪”,自責答應對方太多。趙恆急問具體多少,一聽原來只有三十萬,不由喜動顏色,重獎了曹利用。

不逼一逼,怎麼做No.1

這就是著名的“檀淵之盟”,北宋花錢買太平,雙方達成和約。這個結果,不輝煌,也不算特別糟糕。中原文明與孔武有力、來去如風的馬背民族幹仗,居於下風的時候偏多。漢唐“和親”策略,便是對這種現實的妥協。北宋因為失去幽雲十六州,無險可守,軍事越發被動,所以不得不破財免災。

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普通人遇見危險,下意識都是掉頭跑。真宗趙恆這樣一個太平皇帝,錢多到花不完,美女多到看不完,還能克服恐懼,為了社稷子民冒著危險上前線,即便是被動的,也值得肯定。寇準一代名臣,推著皇帝承擔起責任,避免了大崩盤。君臣二人只要有一個蔫了,歷史將是另一番模樣,戰火四起那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